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5月8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丁道爾聖經註釋——預告耶路撒冷獲救(十九1∼36)

列王紀下 第19章

預告耶路撒冷獲救(十九1∼36)

(1)希西家求問神(十九1∼5)

  西拿基立的圍城仍然繼續,此處第一次提及對先知以賽亞的諮詢(1∼7節)。他以反埃及、反亞述、敢言敢當而著名(賽三十1∼7,三十一1∼9,十5∼19)。希西家因情勢逼人而悔改歸向神(參14節),他進入新近重開的聖殿,可能與一次公開的禁食有關(參:耶三十六6∼9)。這並非僅是編者用來強調王的敬虔的手法,因為第6∼7節解釋他的悔改乃是因為聽到耶和華的信息。在這個危機的時刻,他動員了國家及宗教當權者一齊來尋求對策(2節,書記及祭司中的長老,參:耶十九1)。有關以利亞敬及舍伯那,請見:十八章18、37節。

  希西家給以賽亞的信息(3∼5節)反映出希西家對當前危急情勢之看法及無助的感覺(「難產的嬰孩」可能是諺語,3節)。他知道神聽見了敵人褻瀆的話語(6節),亦即亞述官員「辱罵」(4節,NRSV;NIV 作「嘲諷」;REB 作「譏笑」)神,將神與假神等量齊觀。詆毀神子民的話語便是詆毀神自己,因此發言者及差遣使者的人都要為此負責。希西家知道神是永活的(永生神),與假神完全不同(十八33∼35)。他相信先知以賽亞如同摩西(出三十二31∼32;民十四13∼19)及撒母耳(撒上七8∼9;詩九十九6;耶十五1)一樣是禱告勇士。

  餘民(4、30節)乃在磨難的時刻因神的恩典蒙保守的人,以賽亞教導此教義,他的兒子取名為施亞雅述,意為「餘民必回歸」(賽七3,三十七30∼32)。以色列人中有逃去猶大者,因此猶大家就此而言也包括在以色列的餘民,是要實現神的名及神的事工的人。

(2)以賽亞對希西家的答覆(十九6∼7)

  以賽亞的回覆帶著神的權柄(耶和華如此說),與神在歷世歷代中向在苦難中的子民所說的話都是一樣的:不要懼怕(參:王上十七13;王下六16)。神的代言人在此乃是說出神一直在說的話(參:創十五1;太十26,十四27;啟一17,二10)。在人的心思意念中作工的也是神,他在此使用一個謠言來分散敵軍的注意力,可能是指埃及王特哈加率軍來襲(8∼9節),或是後來使西拿基立致死之敘利亞動亂。

  有解經家認為特哈加(埃及文為 Taharqa;亞述文為 Tarqa)當時太年輕,不可能率領努比亞(古實)及埃及大軍。此說現在已經證明為不正確,因為他當時已二十出頭,後來成為第二十五王朝的王(約主前690∼664年)。他在此處被稱為「古實王」,有解經家解釋,這是因為有人在主前六八○年以前記下此段資料,那人知道他與西拿基立為敵,後者在他的年譜中提及前者之名(ii.80)及他的長期統治,使用前者為人所知的頭銜。此時特哈加乃為軍隊將領,他的哥哥沙巴谷當時是埃及王,死於約主前六九一年408。雖然西拿基立在伊利提基(altaqu{)擊敗了一個聯盟,但卻並未擄獲埃及王,此王後來可能捲土重來。我們不需要認為亞述人約於主前六八六年對猶大第二次入侵,因為西拿基立的年譜上並沒有提及這事件。

  7. 以賽亞的預言(20∼34節)提及亞述將自猶大及耶路撒冷(8節)撤軍,並預告西拿基立將於二十年後(主前六八一年)被暗殺,此乃他褻瀆耶和華而招致的刑罰。

(3)西拿基立再次向希西家勸降(十九8∼13)

  8. 西拿基立進攻立拿(位於迦特及拉吉之間,可能就是 Tell Burnat)409,目的可能是為了要防止埃及人派兵前往耶路撒冷。尼尼微出土的亞述浮雕顯示猶太人約於此時由拉吉被擄。

  9∼10. 這是給希西家的第二個信息(又打發)與十八章19∼35節之資料來源不同,但並無矛盾之處。MT 作「回去後又打發」(參:賽三十七9),強調其重複,1QIsa(及希臘文)讀為「當他聽見後(參7節)便打發」,都是大同小異。這封信顯示西拿基立的態度越來越驕傲,可能也因壓力而越來越心急,並非如有些解經家所說,認為這段經文是後來一位編者所添加的神學評語。請注意這裡所使用的是亞述人標準的書信形式:「你們對……如此說」。他的立場仍然是相信神不能夠拯救耶路撒冷城。「你怎能如此聽憑你的神欺哄你?」(REB)。

  11∼12. 此處列出遭亞述人盡行滅絕(希伯來文:h]e{rem;「滅絕」或完全毀滅,RSV)之國家及城市名單提醒讀者,以色列人並非惟一在戰爭時採用此方法的國家(見:民二十一2∼3;書六21)。

  歌散(Tell Halaf)於主前八○九年被亞述攻陷(參十七6);利色可能是指大馬色東北的 Rezafeh,於主前八四一年城陷;伊甸乃亞述的一省 Bi{t-Adi{ni,位於哈蘭以南,提拉撒(參:賽三十七12)可能為其一城,亦即位於幼發拉底河岸的 Tell Assur 或 Tell Bassar。這些都是亞述的豐碩戰果,是為巴勒斯坦人民所知的。有關第13節的其他地名,請見:十七章24節及十八章34節。

(4)希西家的禱告(十九14∼19)

  參:以賽亞書三十七14∼20。作者在此註明,禱告的不僅是先知,王也有禱告(參1節)。展開一卷羊皮或蒲紙可能與當時米索不達米亞將信件置於廟宇中以供神祇閱讀的風俗相似,通常這些都是要求幫助的信,包括疾病求醫治或報告事實狀況410。此禱告乃向神發出,稱神為創造者、王、永生神、獨一的、仍然掌權的,並懇求神垂聽他的呼求,看顧他的處境。

  15. 坐在二櫊?唛上,亦即與祂的子民同在,見:列王紀上六23∼28(參:出二十五18;撒上四4)。這個禱告的靈感可能來自聖殿,也可能來自以賽亞的經歷(賽六1)。唯獨你是神(參呂譯),因為祂的統治遍及普世,也是普世的創造者。

  18. 偶像既然是人手所造的(申四28;徒十七29),便根本不是神,無法有任何作為(賽四十四9∼11;耶十3∼10)。這種假神是虛無的(詩一一五3∼8,一百三十五15∼18),這是以賽亞的教導中常常出現的主題(二20,四十19∼20,四十一7,四十四9∼20)。

  19. 求你救我們(「拯救我們」,RSV)能蒙垂聽的惟一渠道便是向榮耀的神發出這一呼求。惟獨你耶和華是神被稱為是「標準的承認公式」,我們不需要因為以西結書中應當常常使用此句,卻從未以此形式出現過(參:賽三十七16、20;尼九6),而視此為被擄後時期之用法。這是求神向人彰顯祂作為的禱告根據。

(5)以賽亞之預言(十九20∼34)

  參:以賽亞書三十七章21∼35節。以賽亞的回覆包括對西拿基立(21∼28節)及希西家(29∼31節)的信息。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後來的加插,另外卻有人認為這些是整段敘事(十八17∼十九37)寫成之後不久便已加入411。這些話語的記錄與當時亞述王侮辱神的情況息息相關。

  神回覆西拿基立的話語(十九21∼28)。現在遭受羞辱的不再是神,乃是敵擋神的人。這個詩體的「諷諭之歌」有其典型的韻律,裡面有些內容是重複的(如:28、33節)。

  21. 耶路撒冷及其居民被擬人化稱為毫無防衛能力的處女。「搖頭」(RSV;NIV 作「甩」)乃表示輕視的姿態(詩二十二7;耶十八16)。

  22. 以色列的聖者乃典型的以賽亞書對神的尊稱語(一4等等,參:詩七十一22;耶五十29,五十一5)。

  23. 此處的希伯來文極為難解。上山頂可與亞述年譜中所記載去到高不可達、無人曾經登上的山區之誇口相比。NEB 作「我將我的戰車開上高山」,加上「且大行奇事」(並非 MT,而只有一些 LXX 抄本)。砍伐其中……的香柏樹乃軍隊要進入黎巴嫩地區的快捷手法。極深之處或「極遠之角落」(REB)或高處,「最稠密的樹林」(RSV;「最好的樹林」,REB),是從 MT「他的迦密山樹林」修訂而得。

  24. 「被圍之城的所有河流」(ma{s]a{r,AV)可能較我必……踏乾埃及的一切河更近於 MT 原意,因為希伯來文原文中並沒有埃及(mis]rayi^m)一字。除了希羅多德提及西拿基立曾扺訓(II.141)以外,並沒有任何史蹟記載亞述於當時進入埃及,因此大部分解經家視此為誇大之辭。但因為經文中有「一個碉堡的河流」(ma{s]o^r),另外有解經家指此為地點不詳的 Mis]s]o{r(亞馬拿泥版),或較不可能的 Mus]ri 412。

  25. 這是一幅徹底摧毀的景象,有防禦工事的堅固城被踐踏成為石堆(NIV)或「成堆的亂石」(NEB、REB;參:賽三十七26,1QIs@)。

  26. 這些象徵脆弱不堪一擊:「膀臂縮短」(MT,參:賽五十2),力量甚小。房頂上未成長便已枯乾的草或「東風未來以前」(REB,參:賽三十七27)的比喻與1Qis@古卷中的比喻一樣。

  27. 1Qis@古卷中的以賽亞書三十七28(參:詩一三九2)的同一段經文在「你坐下」(NIV作「留下」)之前加上「你起來」。

  28. 在 Zenjirli 出土的以撒哈頓碑文描述以撒哈頓擄獲埃及王特哈加及推羅王 Ba~alu 的情況,顯示出亞述人用圈或鉤子鉤住被擄君王領袖鼻子的風俗(ANEP,p.447)。

  神回覆希西家的話語(十九29∼34)。這個信息指出應許地將會在亞述入侵以後的兩年內恢復元氣,為倖存者(餘民)帶來盼望。證據(o^t{,賽七11所用的同一個字)便是於三月或四月份被毀的存糧或穀物僅存「自生自長的」(REB 作「自種穀物」)。此字(sa{p{iah])乃指在安息年遺下的種子(利二十五5、11)。亞述人軍隊可能於十月份離去,因此已不可能有下一季的穀物收成。然而,到第三年(新譯;和合作後年)的時候,一切均會恢復正常。

  30. 餘民一字(p#le^t]at[)並未出現於以賽亞(七3,s%#{a{r)為兒子取名為施亞雅述(「餘民必回歸」)的經文中,此教義卻充斥於舊約及新約之中,意指被神保守留待將來得救贖者(賽十20∼22,十一11、16;彌四7;羅十一5)。因為許多以色列人於此時逃往猶大,因此,就此而言猶大成了以色列的餘民。

  31. 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在此一如在以賽亞書中一樣,是指耶路撒冷奇蹟式地得到拯救。以賽亞書九6∼7用此詞來形容必將有一位獨特的救主君王降生,並統治大衛的國度。

  第32∼34節繼續第21節先知對希西家的回答。此處的記載與西拿基立年譜並無牴觸之處,後者記載西拿基立使用土堆、圍城設備、地道,及其他工事攻擊猶大的城鎮(包括拉吉),但是在希西家所在的耶路撒冷城,他卻立一圈守望台(hals]u)以防止任何人出入該城(就相反意見者請見:ANET,p.288,「土木工事」之翻譯)。因此我們不需要視32∼33節為誇張或是指另一次的攻城。

  33. 「這是耶和華的話」(NEB)譯自兩個希伯來文(n#~um yhwh),這是耶和華說的一向是證明預言的權柄。第33節中的重複乃是為了加強語氣,第34節強調耶路撒冷得拯救的神學意義。這是希西家任內一直很明顯的主題,並不表示猶太人的首都永遠是堅不可破的。有關第34節為我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的特別關係,請見:列王紀上十一12∼13。耶利米後來指出,若有人因此以為耶路撒冷的聖殿永遠不會失守,乃是迷信及自以為是的想法(耶七1∼15)。

(6)西拿基立撤軍(十九35∼36)

  參:以賽亞書三十七36∼38;歷代志下三十二20∼22。亞述人駐軍之地點不詳,因為希西家王本身可能不在耶路撒冷,而有可能在其西南方(立拿?)。希羅多德(II.141)述及在埃及東北的訓,曾有一次亞述大軍於老鼠吃光了所有軍械的皮帶後撤軍之事,解經家曾經將之解釋為腺鼠疫,但此事件與耶路撒冷事件可能不同,因為後者並未清楚記載任何導致撤軍的原因。有關耶和華的使者帶來死亡或疾病一事,請見:歷代志上二十一12∼15、30(參:出十二12、29∼30)。古人常視疾病為出於「神的手」,有些解經家認為這是有三天潛伏期的桿狀細菌引起的痢疾413。歷代志則暗示領袖亦受到感染(代下三十二21)。這裡的數字可以解釋為死了「一百八十五位軍長」(參:十八萬五千人)。當百姓第二天起來時,到處都是死屍!(NIV)較較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AV、和合)更為合理。希羅多德的記載十分重要,因為埃及傳統(希羅多德Ⅱ.141)亦指出主前七○一年時,神亦出手拯救埃及脫離西拿基立之手。西拿基立回到他的首都尼尼微,此事有他的年譜可以為證(iii.47∼48)。

{Section:TopicID=334}d. 西拿基立之死(十九37)

  亞述王在數年後(因此有一日),在他統治的第二十三年(主前六八一年)提別月二十日被自己的兒子殺死。一封新巴比倫書信提及當時他的長子 Arda-mulissi(因此譯為亞得米勒,Berossus Adramelos,Ardamuzan)領導策畫此一陰謀。參與者逃往 Urartu(亞拉臘)的 Hanigalbat,因此最後由小兒子以撒哈頓接管亞述(主前681∼668年),參:以斯拉記四2414。由後來亞述巴尼帕被暗殺的事件看來,這次的暗殺亦發生於聖殿入口的護衛雕像處。尼斯洛可能是指國神亞述(Assur,參:LXX 作 Esdrach,Asorach),而非努斯古神(nswk)。

  歷代志下三十二23補充提及這次成功抵擋亞述勢力而導致各國尊重耶和華及希西家。



398 Tell esh-Shallaf,位於 Jabneh 以北約三公里,耶路撒冷西南約四十公里處。

399 D. Luckenbill, The Annals of Sennacherib(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24), pp. 29∼34, ii.37∼iii.49;ANET,pp. 287∼288; DOTT, pp. 66∼67.

400 參:D. Luckenbill,上引書,iii. 41∼49(DOTT, p. 67,參:ANET, p. 288)。

401 Y. Shiloh, City of David, Excavation, 1978, BA 42,1979, pp. 165∼171; D. Bahat, The Fullers Field and the "Conduit of the Upper Pool" , EI 20, 1989, pp. 253∼255(希伯來文,pp. 203∼204)認為這是經由畢士大池引水澆灌上俄斐勒的溝渠。此處與城牆距離近可聞聲。

402 有一個印上面刻有「希勒家之子祭司哈難」可能是指此處的布勒家或是指二十二章12節的希勒家(J. Elayi, Le sceau du pre^tre H]anan, fils de H]ilqiyahu, Semitica 36, 1986, pp. 42∼46)。

403 出土於拉億的當時的印記(ls%bn~ ~h]~b),S. H. Hooke, An Israelite Seal from Tell Duweir, PEQ 66, 1934, pp. 97∼98,圖頁VII,參:一個lmlk罈柄上的印記(Inr~ s%bn~),Y. Aharoni, Excavations at Ramat Rahel, Seasons 1959 & 1960.(Rome: Centro di studi semitici, 1962),16頁始,圖6.2;以及一罈(ls%nbn~ s%hr), C. C. McCown, Tell en-Nas]beh I(Berkeley and New Haven; Palestine Institute of 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 and ASOR, 1947), pp. 160∼162,圖57, 9∼12。亦出現於D. J. Wiseman之Illustrations from Biblical Archaeology(London: IVP, 1958), p. 59;IBD, p.1431.

404 H. W. F. Saggs, The Nimrud Letters, 1952, Iraq 17,1955, pp. 23∼24 (ND. 2632); H. Tadmor, On the use of Aramaic in the Assyrian Empire: Three observations on a relief of Sargon II, EI 20, 1989, pp. 249∼252(希伯來文)討論到由 Khorsabad 出土的一個浮雕,顯示一位亞述官員站在一個圍城機器上,手裡拿著一卷書信,向城牆內防守之人發言。

405 Y. Aharoni, The Horned Altar of Beer-sheba, BA 37,1974, p. 6.

406 見 D. J. Wiseman, Nebuchadrezzar and Babylon(Oxford:British Academy, 1985), pp. 1∼2.

407 K. A. Kitchen,載於 J. B. Payne 所編之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Old Testament(Waco: Word, 1970), pp. 1∼2.

408 K. A. Kitchen, The Third Intermediate Period in Egypt(主前1100∼600年) (London: Aris & Phillips, 1972), pp. 154∼158; Supplement 1986, p. 557。持相反立場者為 M. F. L. Macadam, Temples of Kawa I(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pp. 18∼20,他認為特哈加出生於約主前709年。

409 Y. Aharoni,The Land of the Bible: A Historical Geography(London: Burns & Oates, 2 1979), p. 439.

410 W. W. Hallo, Royal correspondence of Larsa: a Sumerian prototype for the prayer of Hezekiah,載於 B. L. Eichler 等人所編輯之 Kramer Anniversary Volume(Kevelaer: Butzon & Bercker, 1976), pp.209∼224; JAOS 53, 1968, pp. 75∼80; N. Na~aman,Sennacheribs "letter to God" on his campaign in Judah, BASOR 214, 1974, pp.25∼39.

411 R. E. Clements, Isaiah 1-39(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80), p. 285.

412 H. Tawil, The problem of Ye~o{re{ Ma]so^r, JNES 41, 1982, pp. 195∼206.

413 D. J. Wiseman, Medicine in the OT World,載於 B. Palmer 所編之 Medicine and the Bible(Exeter: Paternoster Press, 1986), p. 25.

414 S. Parpola, The Murder of Sennacherib,載於 B. Alster 所編之 Death in Mesopotamia(Copenhagen: Akademisk Forlag, 1980), pp.171∼192.

──《丁道爾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2%202King/12CT19.htm
新增日期: 2008/04/2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列王紀下第19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