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4月18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黃迦勒《馬可福音註解》

馬可福音 第4章


【可四1】「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有許多人到祂那?聚集,祂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原文字義﹞「教訓」教導,教授;「聚集」集合,收拾。

﹝文意註解﹞「坐下,」是猶太教師教導時慣用的姿勢(參太十三3)。

﹝靈意註解﹞「海,」是浩翰無垠的,象徵外邦世界(但七3,17);「許多人,」他們是以色列人,他們表面上似乎是要主,但實際上還是硬著心(參14~15節;羅十一25),所以他們代表有名無實的基督徒──只要主的祝福,卻無心領受並遵行主的教訓;「船,」它在海(世界)中,卻與海有所分別,象徵教會;「岸上,」是靠近船的地方,卻非在船?。

本節的意思是說,因著以色列人棄絕主的緣故,主就從他們中間出來,轉向外邦人。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雖然是猶太人,但祂卻是萬人的救主(提前四11)。

(二)世界(海)上有億萬還未得救的人們,正在醉生夢死之中,我們應當有負擔去幫助他們。

(三)主是在『船上』──教會?,我們若要尋找祂,須要到教會?面來。

(四)我們不要像「許多人」那樣只跟隨擁擠主耶穌,而要像那伸手摸主的女人(可五24~34),用信心的手支取主的恩典。

(五)主的工作,有『作』的一面,也有『講』的一面。祂所作的,都是針對人的需要,解決人的難處;祂所講的,也都是生命的信息(本章所講大多是生命種子的事)。

(六)主當初作工,並無任何形式、排場,正如祂自己所說的,乃是『隨走隨傳』(參太十7)──「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並且祂的講材也是靈活的就地取材,而非死板的規條字句──以種地、點燈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為材料。



【可四2】「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

﹝原文字義﹞「比喻」旁例,表樣;「許多道理」許多事。

﹝文意註解﹞「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比喻』是用大家熟悉的事物來表達深刻真理的一種方式。比喻若不解開,人們就仍似懂非懂。天國的奧秘,對無心要主的人,似懂非懂,並無助益。



【可四3】「『你們聽阿;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文意註解﹞「你們聽阿,」原文是:『聽,看哪!』意思是要聽的人留意比喻中所含的教訓。

﹝靈意註解﹞「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種的』指主自己;『種』是指神的話,特別是指神國之道(參11,14節)。種子是有生命、能生長的東西,表明神國是屬於生命的範疇;而種子需有田地才能生長,這田地就是人的心(參15,17節)。

﹝話中之光﹞(一)我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彼前一23)。

(二)主的話?有生命,是能生長的;只是我們應當用信心與所聽見的話調和,主的話才與我們有益(參來四2)。



【可四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喫盡了。」

﹝靈意註解﹞『路』是人交通往來的地方;「路旁,」象徵與屬世的人、事、物隨意交往接待的心;「飛鳥,」象徵撒但(參15節),就是魔鬼。

﹝話中之光﹞(一)人的『心』是神和魔鬼的戰場;人所以拒絕主,不肯接受主的話,是因為魔鬼把人的心眼弄瞎了(林後四4)。

(二)「路旁」的心,接待了各種各樣的觀念,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使神的話在他們心?起不了作用。

(三)我們的心若整天忙著與千千萬萬的人、事、物交往,就沒有地方讓神的話進到?面來,即使聽了也是白聽。

(四)路旁的心也指硬心,『道』無落腳之處,所以就被奪去。



【可四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文意註解﹞「土淺石頭地,」不是鋪滿小石子的地,而是堅硬石層上(rocky ground)有一薄層土壤的地。

﹝靈意註解﹞「土淺石頭地,」是指沒有被耕犁過的地,它象徵單憑天然的喜好而活之人的心,其深處未受過對付,故仍剛硬如同石心(參結卅七26)。

﹝話中之光﹞(一)要往下扎根,才能向上結果(賽卅七31);我們若要叫主的話在我們身上發生功效,便須讓主的話在我們的心?能夠生根立基。

(二)我們必須讓主來除去?面的剛硬(「石頭地」),才能使主的話在我們心?生根發展。

(三)任何隱藏的罪、肉體的欲望,若不加以對付,就會使一個人的心堅硬如「石頭」,無法叫神的話扎根生長。

(四)「土既不深,發苗最快;」進去不深的人出去頂容易。許多容易表顯於外的人,乃因他們的深處並沒有真正被主摸著。

(五)撒但若不能將生命的道從人?面根本奪去(參3節),叫人毫無印象,牠就叫人雖然領受了,卻仍停留在『浮淺』的光景中,不再往深處追求。



【可四6】「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原文字義﹞「枯乾」烤焦。

﹝文意註解﹞「沒有根,」或指根部不健全,不能吸收足夠的水份。

﹝靈意註解﹞「日頭,」象徵患難和逼迫(參17節)。

﹝話中之光﹞(一)只有那些不怕為神的話付上代價的人,才能有分於天國。

(二)凡是怕背十字架的人,都是根不深(「沒有根」)的人;凡是在主?站立得住的人,都是經過幾度風霜(被日頭晒過)的人。

(三)『根』是看不見的部分,「沒有根」表示缺少看不見的部分;許多信徒的難處是:他們雖然有看得見的生活,卻缺少看不見的生命。

(四)對有根的人,太陽的曬(艱苦的境遇)會幫助他成長;對沒有根的人,太陽一曬,就叫他枯萎了。

(五)許多人用情感來接受主的話,他們一聽見主的話,就歡喜領受(參16節),並沒有經過審慎的思考,這樣的人靠不住。

(六)憑感情用事的基督徒,他們容易滿足,但也容易飢餓;他們容易快樂,但也容易憂愁;他們容易興奮,但也容易冷淡。

(七)基督徒的生活,不應當是『浮淺』的生活;我們不應當只有在人面前的生活,而沒有在神面前隱藏的屬靈生活。

(八)十字架不只分別罪人,誰是得救的,誰是沉淪的;十字架也分別信徒,誰是得勝的,誰是失敗的。



【可四7】「有落在荊棘?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不結實。」

﹝原文字義﹞「擠住」擁擠,擠壓,悶死。

﹝文意註解﹞「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指正常植物生長的空間被荊棘奪去了,以致它得不到所需的陽光和養料。

﹝靈意註解﹞「荊棘,」它是因人墮落,地被神咒詛而長出來的(創三17~18),象徵出乎天然生命的東西,包括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參19節)。

﹝話中之光﹞(一)魔鬼若不能用迫害使一個信徒跌倒,牠就要利用迷惑和引誘來擠住他,使他僅僅維持生命,卻不能結果。

(二)我們的心,不能又愛神的話,又愛世界;一心兩用的信徒,不能達到成熟結果的地步。

(三)「荊棘」地的心,就是從來沒有受過對付的心,它一面不利於神道的成長,一面又容易叫別人受傷。

(四)荊棘,沒有人撒種卻能長;貪財、憂慮、罪慾,不必人來教導,都是天然生下來就有的。

(五)問題乃在於人的心?面,有沒有給神的話讓出夠多的地位。有的人外面頂輕鬆自在,?面卻很擠;有的人外面頂緊張,?面卻很寬。

(六)撒但常將一些非生命的、非基督的,與基督的生命摻雜在一起,擠在一起,使基督的生命在我們?面不能自由生長,不能得著所有的地位。



【可四8】「又有落在好土?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原文字義﹞「發生」起來,上升,長起;「長大」成長,發育,興旺。

﹝文意註解﹞「又有落在好土?的,就發生長大,結實,」『好土』就是少有(或甚至沒有)前面4~7節三種的光景,能讓神的話在心?頭深深地往下扎根,心房有充裕的空間,能讓神的話向上生長,並且忍耐著結實。

「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心對了,在度量上仍有差別(參林前十五41)。不過,在我們人這邊,有我們該盡的責任;『己』被對付多少,天然的成分就減少多少,結實的倍數也就增加多少。

﹝話中之光﹞(一)四種心田有三種是不行的,只有一種是好土,能讓主結出豐滿果實。達到豐滿的路總是小的,門總是窄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

(二)神國?首要的就是人心;心一有的問題,總難達到豐滿。所以求主保守我們的心,勝似保守一切(箴四23)!

(三)你的心是屬你自己的,你要作怎樣的人,全在乎你自己怎樣定規,連神都不能勉強你。

(四)主不只看重我們有沒有神的生命,主更看重我們結實的程度如何。

(五)神藉十字架的『修理對付』,是我們多結果子的條件(約十五2)。



【可四9】「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話中之光﹞(一)主的話是向眾人說的,但屬肉體的基督徒,他們聽不懂主的話,只有屬靈的基督徒能聽(參林前二13~14)。

(二)神國起源於神的話,而神一切事工的開端,也在於祂的話(創一3;來一1~3)。神既恩待我們,使我們有屬靈的耳朵,我們就應當仔細的聽(太十一15;啟二7等)。



【可四10】「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祂這比喻的意思。」

﹝原文字義﹞「跟隨」接近,左右,在旁。

﹝文意註解﹞「門徒,」指一班受主訓練,俾能進入天國的領域,作祂子民的人。

「問祂這比喻的意思,」『比喻』有兩個用處:

1.對無心追求者是一種刑罰,使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參12節)。

2.對有心追求者是一種鼓勵,使他們容易記憶,留心聽,又隨時可以問。

﹝話中之光﹞(一)聽道的人很多(參1節),但真正明白道的人極其少;聽道而不明白道,等於白聽。

(二)要明白道,就要趁著「無人的時候」,私下進到主面前,與主有親密的交通,從主得著解釋。

(三)信徒若要明白神國的奧秘,就不單要在『海邊』(參1節)『聽』主講道,也須同主進到房子?(參太十三36),『問』祂意思。

(四)信徒享受主的道,不只要『聽道』,並且要『問道』──求道和學道。



【可四11】「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

﹝原文字義﹞「奧秘」秘密,藏起的;「外人」在外者,出去的。

﹝文意註解﹞『神國』在馬太福音中稱為『天國』(太十三11),而馬可和路加福音則稱『神國』。就廣義而言,神國和天國是同義詞;但就狹義而言,天國是神國的一段,神國是包括著天國。神國是從已過的永遠算起,一直到未來的永遠為止;而天國則是從恩典時代開始算起,一直到千年國度結束為止。

神國的奧秘,只向願意活在其中的人顯明,其他的人既與神國無分無關,就沒有必要讓他們知道。

﹝話中之光﹞(一)一切屬靈、屬天的事,都是奧秘,例如:主的同在、引導、說話,只有信祂的人知道,別人都不知道。

(二)必須是存心渴慕活在神國?面的人,才能明白神國的奧秘;因為神國的奧秘,讓無心的人知道了,並無益處。

(三)惟有對主有生命經歷的人,才能明白主所說的。因為主所說的,乃是個『神國』的事。一個要明白『人國』的事,需要憑成熟之人的生命;同樣,要明白『神國』的事,也必須憑長大成熟的屬神生命(林前二14)。



【可四12】「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原文字義﹞「曉得」看見,知道,理解;「明白」掌握,領悟;「恐怕」免得;「回轉過來」回歸,轉向。

﹝文意註解﹞「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因為屬血氣的人,不領會屬靈的事,並且也不能知道(林前二14)。

此等不信的人,對於屬靈的事物,眼瞎、耳聾、心拙,這是因為他們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的緣故。

「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神不是怕人悔改轉向祂,神乃是怕人從一樣好東西轉過來,卻仍追求另一樣更好、更屬靈的東西,而把神自己放在一邊。

﹝話中之光﹞(一)沒有啟示,單憑天然的理解力,就不認識屬靈的事,也聽不見主的聲音。

(二)屬靈的真理對於那些無心要主的人,如同無物,即使他們聽見了,也無濟於事。

(三)人身上的美德、優點、長處、自義、自是等,有時反成了人的難處,攔阻人領受神的恩典。



【可四13】「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麼?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原文字義﹞「明白」看見,知道,理解(第一個字);認識,懂得(第二個字)。

﹝文意註解﹞神國的實際內容,起源於撒種,故這撒種的比喻,對幫助人瞭解神國的奧秘,相當緊要。

「你們不明白這比喻麼?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意即人若不明白這個撒種的比喻,就不可能明白其他一切的比喻。

注意:前面的『明白』是指人?面主觀的領會,後面的『明白』是指人外面客觀的認識。



【可四14】「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原文字義﹞「道」話,言語。



【可四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的道奪了去。」

﹝原文字義﹞「奪去」拿走,撿去。

﹝文意註解﹞我們的心,若是喜歡接納太多屬世的人、事、物(參閱4節註解),就無法把神的話存在心?反復思想(路二19),因此也就不能明白,而魔鬼也很容易把我們所聽見的道奪了去。

﹝話中之光﹞(一)『路旁的心』乃是一種濫交的心(林前十五33);甚麼都要,甚麼都愛。這樣的心,太雜、太亂,神的話反而不容易存留得住。

(二)『路旁的心』根本就無心要接受神的話,他們聽是聽了,但不以其為寶貴,那惡者只要稍加撥弄,就會把神的話棄置不顧。



【可四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

﹝原文字義﹞「領受」拿著,接受。

﹝話中之光﹞(一)天然的人相當膚淺,喜歡感情用事,只要覺得中意,立刻就「歡喜領受」;他們對主的話反應很快,但不能持久。

(二)感情用事的人,只喜歡聽好聽的道理,但不喜歡為道理付出代價,聽道而不行道。

(三)『土淺石頭地的心』容易在奮興會上被主的話所摸著,但他們被燒熱得很快,冷淡得也很快。



【可四17】「但他心?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原文字義﹞「暫時的」短暫的;「患難」苦難,苦楚;「逼迫」追逼;「跌倒」厭棄,上當,被誘,遭陷害。

﹝話中之光﹞(一)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

(二)往深處扎根的人,苦難會幫助他們的靈命長大且成熟;但浮淺沒有根的人,經不起絲毫的打擊。

(三)『土淺石頭地的心』是想要天福,卻又怕世苦;他們是想要得天,卻又怕失去了地,結果就像猶大,吊死在半空中(太廿七5),上搆不著天,下搆不著地。

(四)『土淺石頭地的心』乃是半心──又歡喜領受(參16節),又不願為患難付代價──只想『得』而不想『給』,當然與神的國無分無關。

(五)「為道遭了患難,」這話表示接受神的道,將會有患難隨之而來;凡只為平安福利而信道的人,難免跌倒。

(六)『立刻歡喜領受』(16節),「立刻就跌倒了」;反應『快』不一定好──信得快,跌倒得也快。聽道總要細加考查與察驗(參徒十七11;帖前五20~21)。



【可四18】「還有那撒在荊棘?的,就是人聽了道,」



【可四19】「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原文字義﹞「思慮」掛心,關心;「迷惑」欺騙,詭詐;「私慾」願望,貪戀,想慕。

﹝文意註解﹞心?充滿各種思慮、迷惑和私慾的人,神的話在他的心?雖會成長,但因常須與肉體的私慾相爭(加五17;彼前二11),得不到夠多的空間與地位(「擠住了」),故「不能結實」。『不能結實』意即不能將神話的功效充分表顯出來(參來四12),也就是不能結出生命的果子(參太七16~20)。

﹝話中之光﹞(一)私慾一進來,就會產生如下的後果:(1)在人心?製造各樣的思慮和迷惑;(2)使神的話對人不能發生功效(擠住);(3)使生命不能成熟(不能結實)。

(二)主所注意的,不是你有沒有得著神的生命;主所注意的,乃是你所得著的神生命有沒有結出果實來。麥田雖長了苗,若結不出子粒來,麥田的主人就一無所得。

(三)最叫神的生命不能結出果子的,乃是人心?的思慮和迷惑,因為它們會叫我們不能住在主?面,並叫我們與主的話脫節,當然也就沒法結果子(參約十五4~8)。

(四)主不是說犯罪叫你不能結實,主乃是說思慮叫你不能結實;錢財雖然不是罪,卻能累住基督徒,叫我們不能好好生長。

(五)一心不能兩用;主的道要結實,便須『全心』向道──信徒必須『盡心、盡性、盡意』愛神(太廿二37)和神的話。



【可四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文意註解﹞「結實,」意思就是把所聽見、所明白的道,照著去行(太七24;雅一22~25),也就是讓神的話從我們身上活出來。

﹝話中之光﹞(一)一樣的種子,結實卻不一樣。同樣是主的話,功效卻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之分,其原因乃在於人接受主話的程度不同;人的心越向主的話敞開,主的話就越能產生功效。

(二)你要作一個怎樣的土,完全在乎你自己的定規,誰也不能勉強你;你的結實與否,甚至結實的程度,都完全在乎你自己,咎由自取,不能怪神不施恩。

(三)屬靈的生命,必須有屬靈的啟示和看見,才能結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先長大成人,心竅習練得通達,能分辨好歹(來五14),然後才能結出仁義的果子來(腓一10~11)。



【可四21】「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麼?」

﹝文意註解﹞「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這?的意思是說燈光不該隱藏起來。

「放在燈臺上,」意即放在特別顯露的地位上,以照亮周圍。

﹝靈意註解﹞「放在斗底下,」『斗』是木造的量器,用以量取糧食,故它象徵生活的掛慮;『床』則象徵生活的舒適。燈放在斗底下,意思是信徒被生活的專注(即忙於謀生)所扣住;放在床底下,意思是被生活的享受(即追求安逸)所霸佔,以致遮蔽了亮光。

「是放在燈臺上,」燈台是放置燈的正當器物,它象徵見證主的生活。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將廿一至廿五節聖經,插在兩個撒種比喻的中間,其用意在表明,主的道(話)乃是光,我們接受了它,是不該把它隱藏起來的。

﹝話中之光﹞(一)生活的享受──「斗」,和肉體的安逸──「床」,常會使我們?面屬靈的光黯淡;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活在教會?──「燈臺上」,就必明亮。

(二)我們從主的話中所看見的亮光,有可能被我們扣在斗底下和床底下,因衣食生活的掛慮和享受,而無法照耀。

(三)我們生活的態度──究竟是為主或是為自己而活(參羅十四7~8)──對於光的顯明或是受遮蔽,有決定性的影響。

(四)我們若要為主發光,好照亮在我們四周的人們,就必須勝過生活的憂慮(太六24~34)。

(五)燈發光,乃是因為油被點燃而發出來的,『油』指內住的聖靈;我們若要發光,便須被聖靈充滿(弗五18)。

(六)凡是能遮蔽主從我們身上照出來的事物都是『斗和床』;在主之外,甚至是最好的事物,都有可能變成『斗和床』,把光遮蔽了。

(七)基督徒的光照,不只影響世人外面的道路,也影響他們的內心。

(八)若要知道一個信徒屬靈不屬靈,不要看他在聚會中的表現如何,而要看他在自己家中的生活表現如何。



【可四22】「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

﹝原文字義﹞「掩藏」暗中,遮住;「顯出」出現,顯明;「隱瞞」守秘密;「露出」公開,顯露(與『顯出』同一字群)。

﹝文意註解﹞本節的話有幾種不同的解釋:(1)神國的奧秘,對一般人來說,是暫時掩藏和隱瞞的,但最後終必顯明;(2)我們從主所領受的道(話),乃是生命的光(參21節;約六63;八12),是我們所不能『掩藏』和『隱瞞』的;(3)基督徒若不肯將神國的道向人傳揚,神必定會興起別的人去傳揚;(4)基督徒掩藏真光的罪惡,將來在神面前是無法隱瞞的。



【可四23】「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文意註解﹞『耳朵』是人接受神國之道的最重要器官,我們必須先把神的話『聽』進去,然後它才會開始在我們的『心?』發生作用。



【可四24】「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

﹝原文字義﹞「留心」謹慎,注意觀察;「量給」度量,衡量。

﹝文意註解﹞「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量器』原是指量取食物的器具(如斗等),這?轉用來指對待人的態度、存心、方法,以及這些情形的程度。

﹝靈意註解﹞「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這話有二意:(1)我們怎樣把所領受神國的奧秘傳授給別人,神也必怎樣把神國的奧秘更多給我們明白;(2)我們怎樣衡量神的話(即指我們對神的話所持的態度),神也必用同樣的量器衡量給我們(即指神所賜給我們啟示的程度,必不少於我們受教的心和領會的能力)。

﹝話中之光﹞(一)世人的通病乃是『自私』,但我們信徒的特點乃是樂意與人分享所得,絲毫沒有『藏私』。

(二)在神的話上所得的亮光,絕不可專為著自己的屬靈,而應當毫無保留且毫無條件的拿出來供應給別人。

(三)屬世的事物是越給越減少,但屬靈的事物是越給越增多。

(四)多給的多得,少給的少得,這是無可更改的原則。當一個人用大的量器量給人時,必得著大量的回報(路六38)。

(五)神的話是按照各人的容量賜給人;不但如此,對那些容量大的,神還要多給。

(六)神能給我們多少啟示,關鍵在於我們領受的度量;我們能領受多少,神就供給我們多少。



【可四25】「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靈意註解﹞凡因存心正確,而在真理上有所領悟、有所得著的,還會繼續不斷的得著更多;凡因心竅未開啟,以致對真理似懂非懂的,則他所以為懂得的,也要歸於無有。

﹝話中之光﹞(一)本節說出追求一切屬靈事物的原則。你越有心要,神就越多給你;否則,連你從前所已經得著的,也要收回去(參太廿五29)。

(二)越在真理上有基礎、有領受的,就越發追求;而越追求,就越明白、越多有領受。另一方面,對已經得著的一點點真理,若是沒有甚麼反應,不加珍惜,那就絲毫不能從所得的真理受益。

(三)屬靈的恩賜越運用就越會加多,但懶惰而不運用的,連原來所有的也要被奪去。



【可四26】「又說:『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

﹝原文字義﹞「地上」土地,土壤。

﹝靈意註解﹞『人』指主耶穌;『種』是指神的話,特別是指神國之道(參14節);種子是有生命、能生長的東西,表明神國是屬於生命的範疇。『地上』一方面指人心,另方面指人所居住的世界。神的國乃是開始於主耶穌把生命的種子撒在信徒的?面(參約壹三9;彼前一23)。



【可四27】「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

﹝靈意註解﹞「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這並不是說主耶穌不知道祂的話如何在人的心?產生功效,而是表明生命成長的原理乃出於神的設計,並不是我們人所能充分瞭解的。

三至八節撒種的比喻,是在表明人心對種子生長的重要性;廿六至廿九節撒種的比喻,是在表明種子如何生長,全在於神的能力使然。

﹝話中之光﹞(一)撒種的人並不曉得種子是如何發芽長大;主的工人只管傳揚神的話(撒種),神的話自會在人的心?產生功效。

(二)栽種和澆灌在於人,但叫它生長乃在於神(林前三6~7)。



【可四28】「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

﹝原文字義﹞「自然的」自己如此,自發的;「飽滿」滿了,蓋滿。

﹝靈意註解﹞「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表明『神的話』本身有潛在的生命力,在人正常的心(地)?,必定會生長。

「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表明『神的話』在人心?的生長,是有一定的過程和次序的,故需經過時日才能趨於成熟。

﹝話中之光﹞(一)各樣事物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傳八6)。

(二)只要我們的『心地』正常,神的話必定會在我們的心中產生生命的作用;若不長進,問題不在神的話上,乃在我們的心。

(三)基督徒生命的長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即可達成,因此我們需要在神面前花費工夫,常常住在主?面,好讓生命能漸漸地長大。



【可四29】「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

﹝原文直譯﹞「穀既熟了,祂就立刻遣用鐮刀,因為收割的時候到了。」

﹝靈意註解﹞當世界的末了,乃是「收成的時候」,神要差遣天使在地上來收割莊稼(參太十三39;啟十四15~16),把成熟的收在倉?(太十三30),就是有分於神國的實現。

﹝話中之光﹞真實基督的事奉,都是由於生命之神的主宰──『出於自然」(參28節),而非任何人工──『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參27節)。我們只管殷勤『撒種』,並在「收成的時候」去收割,而把其間的生長結實,完全交託在神的手中。



【可四30】「又說:『神的國,我們可用甚麼比較呢,可用甚麼比喻表明呢?」

﹝原文直譯﹞「祂又說,我們可用甚麼來形容神的國呢?可把它放在甚麼比喻中呢?」

﹝原文字義﹞「比較」好像,形容;「表明」安放,擺置,立。



【可四31】「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

﹝原文字義﹞「好像」如同(與上節的『比較』不同字)。

﹝文意註解﹞「好像一粒芥菜種,」主的意思不是說神國好像『一粒芥菜種』,而是說神國好像卅一和卅二節整個的比喻。

﹝靈意註解﹞主在本節的話有如下的含意:

1.神國的本質是生命的,是能生長的。

2.神天國在地上像菜蔬一般,是暫時的,長大後就要收成。

3.神國的道是給人作糧食之用的,而不作其他用途。

4.神國像芥菜種一樣的小,因此,神國之子在地上不過是『小群』(路十二32)。

「種在地?,」神國的起頭,乃是主自己,把祂的道當作種子(『芥菜種』),種在世界?(『地?』)。



【可四32】「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背景註解﹞中東一帶地方有一種芥菜樹,其種子非常小,但可長成高達三、四公尺的大樹,可供雀鳥棲息。

﹝靈意註解﹞「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長出大枝』不是出於主的本意,是被仇敵破壞的結果。這?說出神國意外的發展,其特點如下:

1.神國變得高大廣闊,引人注目,受人尊敬,也給人蔭庇。

2.深深地扎根在地?,與世界緊密地聯結,作長久住留在地上的打算。

3.不再如菜蔬般可作食物,失去其屬靈供應的功用。

「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天上的飛鳥』指撒但(參4,15節)和牠的使者(弗六12);『它的蔭下』指基督教的組織。這是說神國的外表過度膨脹發展的結果,就引來魔鬼藏身其中,許多惡人惡事也隨著棲息在基督教的組織?面。

有的解經家將『長出大枝』解作神國的開始原本如同芥菜種般的微不足道,但經成長後,要變得非常龐大,甚至擴及全世界,『天上的飛鳥』即指外邦萬國,『宿在它的蔭下』指萬國之民都有分於神國,可在其中得安息。但這種理想神國的正面積極解說,與主自己解釋『飛鳥』為『撒但』(參4,15節)相衝突,且飛鳥不是芥菜(神的國)的一部分,只能將它當作不同性質的外來物。因此較為合理的解釋,應當用來表明神國在地上的畸形發展,自從康士坦丁大帝實施政教合一以來,神國的外表變得異常的龐大,以致惡者趁機滲入地上的教會,居住其中(參啟二13)。

﹝話中之光﹞(一)教會在外表上過度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容易引進仇敵(「飛鳥」)的藏身;教會在地上總該保持『小群』的身份(路十二32)。

(二)得勝的秘訣,是守住主所給我們的地位,自甘卑小;掃羅自以為小,神就用他;他後來自大了,神就另找大衛(撒上九21;十六1)。

(三)我們若自高自大,沒有那麼大,硬要作那麼大;沒有那麼屬靈,硬要說那麼屬靈,結果就給撒但有了地位。



【可四33】「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

﹝文意註解﹞「照他們所能聽的,」指人對『道』接受的態度和領悟的程度。

﹝話中之光﹞主的工人講道,必須按聽眾領受的能力和水平來講,因此在講道之前,要設法瞭解聽眾的程度和情況。



【可四34】「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原文字義﹞「講」說話,談話(第一個字);講解,解釋(第二個字)。



【可四35】「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罷。』」

﹝話中之光﹞(一)我們為主作工,要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不要因為工作大有成效,得著很多人,就捨不得「渡到那邊」,離開人群。

(二)今天信徒在世上乃是客旅,正在渡到那一邊去──天上更美家鄉的過程中(來十一13,16)。

(三)我們跟從主往前,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游』過去,乃是在恩典的船上「渡」過去。

(四)主既然說了「我們渡到那邊去罷!」祂就要負責成就祂自己的話;基督徒的信心乃是抓住主的話,主『說』渡到那邊去,就『信』必會渡到那邊去。

(五)主是說渡到「那邊」去,不是說渡到『海底』去;我們既有了主這樣確定的話,即使是風再大,浪再高,也絕不會沉到海底去的。



【可四36】「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祂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祂同行。」

﹝靈意註解﹞在聖經中「船」象徵教會;『海』象徵世界。船行海中,卻與海有所分別;今天教會寄居在世界上,卻與世界有分別。船上只有主耶穌和祂的門徒,這就是說,主和屬祂的人組成了所謂的教會。

﹝話中之光﹞(一)主和門徒是構成教會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有主沒有門徒,教會無從出現在地上;有門徒沒有主,教會沒有內容與實際。

(二)我們跟從主,最要緊的是主自己有沒有在這條船上;如果主不在這條船上,問題就大了。



【可四37】「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原文字義﹞「暴」大,鉅大;「風」動亂,震動,搖擺。

﹝背景註解﹞加利利海常常因為突然而來的暴風,洶湧翻騰。狂風由北面吹襲約但河谷,經過狹谷時風勢加速。當暴風抵達海面,海面匉訇不平,使航行的船隻十分危險。



【可四38】「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祂,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

﹝靈意註解﹞「枕著枕頭睡覺,」象徵主好像是不大理會門徒的困境;「門徒叫醒了祂,」象徵信徒的禱告。

﹝話中之光﹞(一)教會在這世界?,常會無端遭受外界環境的攻擊,有時情況會惡劣到一個地步,好像失去了主的同在(「耶穌...睡覺」)。

(二)我們只要有主,不論祂是明顯的同在(醒著),或是暗中的同在(「睡覺」),仇敵雖然興風作浪,都不能動搖我們。

(三)險惡的境遇,常常逼我們到主面前去,向祂求告。

(四)人若看外面的狂風大浪,就會覺得沒有得救的指望;但若持定主的話,就會放心,相信絕不致於失喪性命(參徒廿七20,22~25)。

(五)多少人只會埋怨主「不顧」,其實不是主不顧,而是自己缺乏信心(參40節)。

(六)我們跟隨主,應該學習絕對相信主的話──『渡到那邊去罷』(參35節),不應因環境的險惡而產生疑懼。



【可四39】「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罷,靜了罷。』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

﹝原文字義﹞「斥責」責備,禁戒;「住了」沉默,止息(命令式);「靜了」籠住嘴,安靜(命令式);「平靜」變成無風浪,成為安靜。

﹝文意註解﹞「斥責風,向海說,」風和海是沒有位格和知覺的,主乃是斥責風和海背後的空中掌權者(弗二2),和海?的污鬼(參五13)。

﹝話中之光﹞(一)主口所出的話,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祂所喜悅的(賽五十五11)。

(二)海中起浪,是因為空中興風,所以主是先「斥責風」,然後平靜海;這說出人間一切的混亂、翻騰,都是由於『空中掌權者』──鬼魔的捉弄。但神的兒子顯現出來,先除滅魔鬼的作為,然後就給人類帶來真實的平安。

(三)教會內外所遭遇的一切事故,都是撒但和牠的使者興風作浪所使然的。



【可四40】「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

﹝文意註解﹞「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主指責門徒,是因為他們對祂話中的權能失去信心,以致膽怯。他們只顧眼前的風浪,忘卻了稍早時主曾吩咐他們『渡到那邊去』(35節)的話。

﹝話中之光﹞(一)主所責備的,不是他們的『叫醒』(38節)──禱告,主乃是責備他們的「膽怯」;主喜歡我們以禱告來麻煩祂,但不喜歡我們以懼怕來麻煩我們自己。

(二)膽怯的人,乃是不認識主和忘記主話的人;這種人只看人、看環境,所以就怕人、怕環境。

(三)我們不該讓環境來改變主的話,而該讓主的話來改變環境。

(四)我們的禱告應當是信心的表示,但是許多時候,我們的禱告卻是表示不信;主不喜歡我們因著不信而發出的禱告。

(五)一個真正認識主、懂得抓牢主話的人,外面的風浪越大,他?面的信心也越發大。外面的風浪不但不能吹走他?面的信心,反而至終風浪被他的信心所平息。

(六)主不但斥責風和海(參39節),主也斥責不信的惡心;祂不但是自然界的主,祂也是人心的主。

(七)外面的風浪並不可怕,?面的風浪才可怕。外面的風浪儘管多大,只要不讓它們打進我們的?面,就不足怕。



【可四41】「他們就大大的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

﹝文意註解﹞注意本節『大大的』與卅九節『大大的』在原文是同一個字;他們是因看見了『大大的平靜』,所以就『大大的懼怕』。

﹝話中之光﹞(一)苦難使我們更深一層的認識祂──「這到底是誰?」正如約伯從前風聞有神,經過苦難後親眼看見了神(伯四十二5)一樣。

(二)主是君王,自然界和萬有都要聽從祂,躲在環境背後的鬼也要聽從祂,我們這些屬祂的人更要聽從祂。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新增日期: 2008/08/25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馬可福音第4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