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4月25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黃迦勒《使徒行傳註解》

使徒行傳 第17章

【徒十七1】「保羅和西拉經過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在那?有猶太人的會堂。」

〔原文字義〕「暗妃波里」雙城;「亞波羅尼亞」亞波羅的屬地。

〔文意註解〕「保羅和西拉經過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從腓立比到暗妃波里,約距五十公里;再從暗妃波里到亞波羅尼亞,約距四十五公里。

「來到帖撒羅尼迦,」『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府,位於腓立比西南方約一百六十公里處,境內有一個猶太人集居區。

當保羅和西拉到帖撒羅尼迦開闢新工場的時候,本書的作者路加可能留在腓立比,所以一直到《使徒行傳》第二十章,才又恢復以複數第一人稱『我們』來稱呼保羅的同工團(徒廿5~6),在此之前,均用複數第三人稱『他們』。



【徒十七2】「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一連三個安息日,本?聖經與他們辯論,」

〔原文字義〕「本著」從,基於,依據(out of)。

〔文意註解〕「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這個規矩,不是指他有守安息日的規矩,而是指他每到一個地方,便會『習慣地』利用猶太人在安息日聚集於會堂聽人講解聖經的機會,對猶太人傳福音。

「一連三個安息日,」此話並不是說保羅也守安息日,因為他深悉安息日的屬靈意義,不受律例、規條的束縛(西二14~17,21);若是保羅為的是守安息日,就不只一連三個安息日,乃是每一個安息日了。

『三個安息日』在原文又有『三個七天』的意思;這句話也不是說他在帖撒羅尼迦僅僅停留了一連三個星期,因為他在此地曾不只一次收到腓立比教會送來的禮物(腓四16),還需親手作工供養自己(帖前二9);並且已經得著了一些弟兄們(參6,10節),建立了一個新的教會(帖前一1;三1~2)。所以在這事件以前,想必已經停留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本?聖經與他們辯論,」『本著聖經』指根據舊約聖經,因為當時還沒有新約聖經;『辯論』就是據理爭論;傳福音時有時候免不了與人辯論,但辯論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能讓其餘旁聽的人認識真偽,得到造就;壞處是對爭辯的對方最多能叫他口服,卻不能叫他心服,往往辯贏了對方,卻使對方更加心硬。保羅在本章有兩次辯論(參17節),但兩次似乎都沒有得到預期的好結果。因此,若是可能的話,宜儘可能避免與人辯論。

〔話中之光〕(一)我們也要學習保羅的榜樣,不輕易放過傳福音的良好場所(會堂)和時機(安息日)。

(二)我們與人談福音和講道,總要以聖經為主要內容和根據。

(三)基督徒的信仰,乃是完全根據聖經;如果不是根據聖經,任何有關信仰真理的爭辯,就絲毫沒有意義。

(四)聖經是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的言行和為人,都須以聖經為準則。

(五)馬丁路德對審問他的人說:『如果你們能從聖經中指出我所說的是違反聖經的教訓,那我就承認我錯了!否則,我站在這?,願神與我同在。』



【徒十七3】「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復活;又說:『我所傳與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

〔文意註解〕「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講解陳明』即展開聖經的先知預言,將新近發生應驗這些預言的事實一一陳明;『基督必須受苦』即按著預言強調基督受苦的必要。

保羅信息的主題是聖經早已預告彌賽亞要來,並要受苦、受死,然後復活;既然耶穌的一生應驗了這些預言,祂當然就是這位彌賽亞。

〔話中之光〕(一)保羅不僅傳講基督受苦的信息,他自己也交通於基督的受苦(西一24);他所傳講的,就是他所經歷的。

(二)基督是聖經描述和預言的中心對象和內容;我們讀聖經,必須讀出聖經?面的基督(約五39~40)。



【徒十七4】「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就附從保羅和西拉,並有許多虔敬的希利尼人,尊貴的婦女也不少。」

〔文意註解〕「就附從保羅和西拉,」『附從』指從一般立場中分別出來,轉依附在某特定的立場上;『附從保羅和西拉』指附從保羅和西拉所傳的耶穌基督。

「並有許多虔敬的希利尼人,」『虔敬的希利尼人』指敬畏神的外邦人(徒十2)。

「尊貴的婦女也不少,」『尊貴的婦女』也許是指該城領導人物的妻子們,但她們本身也很有地位,值得尊重(徒十二12)。



【徒十七5】「但那不信的猶太人心?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類,搭夥成?,聳動合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要將保羅、西拉帶到百姓那?。」

〔原文字義〕「招聚」接受,帶在旁邊;「市井匪類」在公共場合為非作歹的人;「搭夥成群」聚集在一起;「聳動」煽動,引起騷亂。

〔文意註解〕「聳動合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耶孫』想必是那些聽信保羅所傳福音者之中的一人(參4節),並且給保羅和西拉提供住宿(參7節)。也許他把家打開作為教會聚會之用,所以當時有幾個弟兄在那?(參6節)。

〔話中之光〕(一)「嫉妒」是人際關係的致命傷;任何人若容許心中有一點點的嫉妒,就會作出極可怕的事來。

(二)同工之間若存有「嫉妒」之心,往往會演變成聚眾興師問罪,在教會中造成分門別類。



【徒十七6】「找不著他們,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那?,喊叫說:『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來了,』

〔文意註解〕「天下」居人之地。

〔文意註解〕「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可見他們一歸信了主,就在耶孫的家中開始聚會(參5節)。

「拉到地方官那?,」『地方官』原文是『城市統治者』(參8節)。

「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來了,」『攪亂天下』意即煽動顛覆政府的革命(參7節)。

〔話中之光〕(一)宗教常會利用屬地的權勢,來阻撓基督福音的傳播。

(二)福音的來到,乃是要在我們的心中、家庭、社會,建立一個新的關係、新的秩序;真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改變。所以從這方面的意義來看,信徒應當發揮「攪亂天下」的作用。



【徒十七7】「『耶孫收留他們。這些人都違背該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

〔文意註解〕「這些人都違背該撒的命令,」據說當時曾有詔令,禁止百姓預言皇位的更迭。

「說另有一個王耶穌,」保羅可能在傳講中提到主耶穌還要再來(帖前一10),那時祂要作王(啟十一15),不信的猶太人就以此為把柄,誣告保羅圖謀推翻羅馬皇帝。叛亂罪在羅馬帝國是最嚴重的指控。

〔話中之光〕(一)耶穌是王。對接待祂的,就作撒冷王,叫他們得著平安;對拒絕祂的,就作公義王,叫他們不安(太二2~3)、驚慌(參8節)。

(二)人最大的問題,乃是心不尊主為大(路一46),不讓祂在心中作王掌權。

(三)人不尊主為王,常想要以自己為王,自己爭不過,就找一位『該撒』來與主相爭;你的『該撒』究竟是誰――瑪門?權慾?學問?



【徒十七8】「眾人和地方官聽見這話,就驚慌了;」

〔話中之光〕(一)屬世的人和屬地的權勢對於『另有一個王耶穌』(7節)並不瞭解,總是「驚慌」失措,以為基督教對他們有害無益。

(二)主真實見證人的見證,具有震撼人心的能力。



【徒十七9】「於是取了耶孫和其餘之人的保狀,就釋放了他們。」

〔文意註解〕「於是取了耶孫和其餘之人的保狀,」『保狀』指保證書,具保人以身家擔保不再收留保羅等人,以維護社區的安寧。保羅後來對帖撒羅尼迦信徒說『撒但阻擋了我們』(帖前二18),可能指的是此事。



【徒十七10】「弟兄們隨即在夜間打發保羅和西拉往庇哩亞去。二人到了,就進入猶太人的會堂。」

〔文意註解〕「往庇哩亞去,」『庇哩亞』是馬其頓省境內的另一座城,位於帖撒羅尼迦西南方約八十公里處。

〔話中之光〕保羅遇逼迫卻沒有氣餒,勇往直前,到處為主作見證。名佈道家李文斯頓曾說:『無論甚麼地方,我都願意去,只要不是退後而是向前便可。』



【徒十七11】「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

〔原文字義〕「賢於」尊貴,高尚,優生;「考查」查問,搜尋,看透。

〔文意註解〕「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賢於』意指較為開明,沒有偏見;全句是說當地的猶太人比在帖撒羅尼加的猶太人較易理喻。

「天天考查聖經,」『考查』在原文的意思是『搜尋』,好像丟了一件東西,要翻箱倒篋地去搜尋那一件東西;考查聖經,就是不?急地、慢慢地、仔細地來讀聖經。我們對於聖經要用搜尋的態度來讀它,每一句話都要讀到領會了才算數。讀的時候要問:這句話是甚麼時候寫的?是誰寫的?是寫給誰的?是在甚麼情景?寫的?有甚麼感覺?為甚麼寫這句話?寫這句話是要達到甚麼目的?我們把這些問題慢慢地在那?問,仔細地在那?找答案,一直等我們找到了我們所要的才可以。

〔話中之光〕(一)賢明的人不固執己見;換句話說,頑固的人乃是愚蠢的人。

(二)被神的話誇獎為『賢明』的條件:(1)甘心領受――渴慕的心;(2)天天考查――殷勤追求;(3)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慎思明辨。

(三)我們對於主的道,應該:(1)存心領受;(2)殷勤追求;(3)慎思明辨。

(四)英國解經王子摩根說:『解經的秘訣無他,乃是用功讀聖經,用功再用功。』

(五)我們若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便須「考查聖經」;聖經乃是辨明真理的惟一根據。

(六)基督徒若想提昇我們信仰的內涵,乃要從研讀聖經入門。

(七)神的話不是昨天說的是一樣,今天說的又是另一樣;神的話從來沒有改變。舊約和新約乃是一貫的啟示,所以我們若要瞭解任何一部分的聖經,便須考查全部的聖經,才能得著正確的認識。

(八)所有話語的執事,都是倚靠神所已經說的話,沒有一個人能夠在聖經之外得?啟示。有誰得?的啟示是在聖經之外的,那一個啟示就是異端,決不可以相信。



【徒十七12】「所以他們中間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臘尊貴的婦女,男子也不少。」

〔話中之光〕聖經能使人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人越考查聖經(參11節),就越能相信主。



【徒十七13】「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知道保羅又在庇哩亞傳神的道,也就往那?去,聳動攪擾眾人。」

〔文意註解〕「聳動攪擾眾人,」這些猶太人重複他們在帖撒羅尼迦對保羅的壓力。

〔話中之光〕(一)福音事工在那?成功,撒但就在那?興起反對和破壞;所以我們不可因一時的成功,而在靈?鬆懈下來。

(二)福音事工的拓展,並不是一件簡單、愉快的事;傳福音的人必須準備好,隨時會遭遇到人們的反對。



【徒十七14】「當時弟兄們便打發保羅往海邊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亞。」

〔文意註解〕「當時弟兄們便打發保羅往海邊去,」『弟兄們』指庇哩亞的信徒;『往海邊去』不一定是為著乘船,因為從庇哩亞到雅典(參15節)的公路也是沿著海邊。



【徒十七15】「送保羅的人帶他到了雅典,既領了保羅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這?來,就回去了。」

〔文意註解〕「送保羅的人帶他到了雅典,」『雅典』是亞該亞省的重要城市,但非首府(首府是哥林多);它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大哲學家的家鄉,為希臘文學、藝術、哲學的中心。

「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這?來,」提摩太可能先被保羅差遣返回帖撒羅尼迦去堅固信徒(帖前三1~6),然後和西拉一同到哥林多與保羅會合(徒十八5)。



【徒十七16】「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著急;」

〔原文字義〕「心」靈;「著急」激動,激憤。

〔背景註解〕「看見滿城都是偶像,」雅典城中廟宇林立,且率皆巍峨宏敞,極壯觀瞻;又在街頭巷尾和公園各角落,豎立無數的偶像,其雕刻之精,舉世無匹。據說雅典城內的偶像,比希臘其他各地的總合還多;因此有人說:『在雅典城尋找神(指假神偶像),比尋找人更容易。』

〔文意註解〕「就心?著急,」指保羅的心靈被滿城的偶像激動起來,?面有很沉重的負擔。

〔話中之光〕(一)保羅所到之地,乃是以神的眼光去觀察週遭的人事物;求主也給我們有這樣的眼光。

(二)凡是屬於偶像,屬於迷信和邪教的東西,被人跪拜或尊敬的,基督徒的心都當憎惡。



【徒十七17】「於是在會堂?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

〔文意註解〕「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市上』並不是指買賣的街市,而是指市民言語論壇所在地。



【徒十七18】「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甚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

〔背景註解〕「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它們是古代希臘最負盛名的兩大哲學學派。『以彼古羅派』是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主前341~270)所創的學派,它教導人『快樂』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但不是指轉瞬間的快感或短暫的滿足,而是從互愛、勇敢、中庸之道中獲得的快樂和滿足;不過到了保羅的時代,這種哲學已淪為『享樂主義』,強調滿足肉慾的思想體系。『斯多亞派』則是同一時期另一位希臘哲學家哲諾(Zeno,主前340~265)所創,它教導人『自足』(self-sufficiency)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人應該順應理性而活,克己制慾,使自己能完全不為情感因素所左右;在保羅的時代,這種哲學已變為『禁慾主義』,並且狂妄自負的思想體系。以上這兩派哲學各走極端,常有爭論。

〔文意註解〕「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學士』原義是哲學士,意指喜愛智慧者。

「這胡言亂語的要說甚麼?」『胡言亂語的』原文意思是『撿拾種子者』,指像一隻雀鳥在街道上隨處啄食種子;其後轉義為市井中遊手好閒、不求甚解之輩,他們撿拾別人的牙彗――即零碎的學問,自己尚未將其融會貫通,就到處亂說一通。當時有許多辯士,就這樣靠著一張嘴巴亂講話來餬口。

「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有些解經家認為,雅典的人可能以為保羅是在傳講兩位新近流行的神祇――耶穌(男神)與復活(女神)。



【徒十七19】「他們就把他帶到亞略巴古,說:『你所講的這新道,我們也可以知道嗎?』」

〔文意註解〕「他們就把他帶到亞略巴古,」『亞略巴古』原文意思是『亞里斯山』;亞里斯是希臘的雷神和戰神。亞略巴古位於雅典上城正西及市集南面,是一個離開地面約十公尺的突起小山丘,該處曾一度設有議會(亞略巴古院),在宗教和教育方面頗具權威,他們自視為引進新宗教與異邦神祇的監管人,也審查周遊講學人士的資格。

「你所講的這新道,我們也可以知道嗎?」雅典人喜歡將新聞說說聽聽(參21節),初聽到主的道還覺得是『新道』,就出於好奇心想知道更多。

〔話中之光〕主的道是永遠常新的,對於領受的人具有新生的能力。



【徒十七20】「『因為你有些奇怪的事傳到我們耳中,我們願意知道這些事是甚麼意思。』」

〔原文直譯〕「因為你把一些令人奇怪的事傳到我們耳中,所以我們想要知道這些事的究竟。」



【徒十七21】「(雅典人和住在那?的客人都不顧別的事,只將新聞說說聽聽。)」

〔文意註解〕「只將新聞說說聽聽,」直到幾個世紀之前,仍有雅典的政治家曾經譴責雅典人喜歡聽聽最近的新聞,而不留心較急切、較重要的事。

〔話中之光〕許多信徒對於聽道的態度,也好像雅典人一樣,只將道理當作「新聞說說聽聽」,一點也沒有渴慕尋求的存心,難怪聽道聽了多年,仍看不出屬靈的長進來。



【徒十七22】「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

〔文意註解〕「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此處的『亞略巴古』應是指一個團體(參34節),而不是指一個地方(參19節)。

「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敬畏鬼神』原文意即『迷信』;這個字可用來恭維或批評人,端視使用這個字的人是否連自己也包括在內,所以需要聽畢全部的話,才能斷定說者的用意何在。

〔話中之光〕「敬畏鬼神」的思想乃是與生俱來的,與人們的文化水準無關。並非知識低落、野蠻未開化的人,才會迷信;事實上,許多高知識分子的行徑,證明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有「敬畏鬼神」的傾向。



【徒十七23】「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

〔背景註解〕古時希臘人怕因疏忽而開罪任何神祇,所以供奉一個『未識之神』的神牌,以防掛萬漏一。

〔文意註解〕「上面寫?“未識之神”,」『未識之神』這四個字表明了兩件事實:(1)他們在冥冥之中知道有神存在;(2)但他們卻不認識這位神。

〔話中之光〕(一)雅典雖然出產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但雅典人卻不認識真神;世人憑自己的智慧不能認識神(林前一21)。

(二)無知的世人雖然不認識神,但內心深處有著一種敬拜神的傾向,這正如一條沒有定向的溪流,我們基督徒有責任傳福音把這溪流疏導歸入正途。



【徒十七24】「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文意註解〕「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表示這位神乃是一位有位格的創造主宰,與泛神論的斯多亞哲學觀點成對比。

「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司提反也講過此話(徒七48)。

〔話中之光〕(一)我們若要引導異教徒認識神,最好從神的創造說起。

(二)神乃是超越宇宙萬物的神,天地之大,也不足以容祂――何其無限無量!因此祂絕「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受到人工的限制,固定在某一處所,或某一班人中間。

(三)「人手所造的殿」,不是神安息的地方;所以我們敬拜神、和神交通來往,必須離開物質的層面,而進到心靈的層面,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3~24)。

(四)服事神的人最大的危機,就是常會不知不覺地將神『關住』、『限制』在自己手中的工作,將「天地的主」變成自己事工的僕人。



【徒十七25】「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

〔文意註解〕「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神無需人的供給,這個言論與以彼古羅派的觀點相符。

「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神是一切生命之源,這個言論與斯多亞派的觀點相符。

〔話中之光〕(一)神不是靠人的支持才生存的,祂是那位支持人類生存的神。祂乃是將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萬物,甚至生命賜給人類。

(二)神是一切「生命、氣息、萬物」的本源,祂不但豐滿無缺,並且樂意將祂的豐滿賞「賜給萬人」;所以我們親近神,不但不致有所虧損,反而『恩上加恩』(約一16),源源得著供應。

(三)我們服事主,表面看好像是我們給了主甚麼好處,實際上是讓主有機會賞賜好處給我們。



【徒十七26】「祂從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文意註解〕「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一本』指一個先祖、血統、家系、種族(stock)。這話指明萬族均同出一源,就是亞當(創二7);這個說法與雅典人的迷信相違,他們相信他們的祖先是由雅提迦(Attica)的土壤而生。

「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列國的興衰和各族定居的區域,乃出於神預先的策劃(申卅二8)。以彼古羅派認為萬事萬物均隨機遇,故與聖經的觀念相反。

〔話中之光〕(一)「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沒有一個種族不是屬於神的;作為基督徒,千萬不可存著種族的優越感,在神面前沒有人能自負。

(二)主曾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啟五9);任何人都可以親近神。

(三)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羅十12)。

(四)神在導演歷史。在過去,祂是萬國興亡的幕後主導者;如今,祂的手仍在控制著一切。



【徒十七27】「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

〔原文字義〕「揣摩」觸摸。

〔文意註解〕「或者可以揣摩而得,」『揣摩』意指有如人在暗中摸物,靠著觸感來體會其真相。

「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暗示祂是無所不在的靈。

〔話中之光〕(一)神造人的時候,便賞賜給我們一種尋求祂的本能,使我們本能地渴慕神,雖在黑暗中仍不斷摸索找神。

(二)神對我們人惟一所要求的,就是「尋求」「而得」著祂,也就是以祂為至寶、為目的。尋求神的人有福了,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太七8)。

(三)「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祂正在我們的口?,在我們的心?(羅十8)。

(四)神雖然偉大到『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參24節),但祂並非遠在人所不能及的地方,祂總是與我們信徒同在,和我們一同生活、行動。



【徒十七28】「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

〔原文字義〕「所生的」種,族,類。

〔文意註解〕「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此句引自革哩底詩人伊庇麥尼德(Epimenides,約主前六百年)所著之《革哩底家》詩。伊氏在該詩中如此寫著:『聖潔至高者阿!他們為你造了一個墳墓,革哩底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然而你不是死的;你永遠興起,永遠活著,因為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你。』保羅在別處也曾引用了這段詩的另一句(多一12)。據說伊氏曾勸勉雅典人在雅典城並它的周圍設立『無名神壇』。

「就如你們作詩的,」『作詩的』原文為複數詞。

「我們也是祂所生的,」此句引自基利家詩人亞拉塔士(Aratus,約主前270年)所著之《費諾緬那》詩;或克林特斯(Cleanthes,約主前300年)所著之《丟斯頌》,也寫過同樣的話。

『所生的』這字在聖經都是譯作『種類、族、列國』;惟有在此譯作『所生的』。這字與『兒子』大有分別;惟像『兒子』一樣,也是一個名詞。所以這?只說到世人是神的族類,並不以世人作神靈性上的兒子。並且看上下文,更明白保羅所說的,是指著人是神『所造的』。

保羅的聽眾都是研究哲學的外邦人,因此從他們能同意的地方講起,然後指出異教思想與基督信仰不同處。

〔話中之光〕(一)我們一切的一切,莫不都是出自神的,也是仰賴於神的;因此我們該好好敬愛祂,信靠祂,也可安息於祂。

(二)若沒有這位又真又活的神,我們就連一刻也不能生存;我們若離開了神,就是雖生猶死――有如行屍走肉。



【徒十七29】「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

〔原文直譯〕「我們既是神的族類,就不應當以為那用人的手藝和想像所雕刻的金、銀、石頭,彷彿成了那神聖的。」

〔原文字義〕「神性」神聖的;「心思」想像,意匠。

〔文意註解〕「我們既是神所生的,」保羅這句話只不過指明人的生命乃是出於神,他在此並沒有意思說,不信的人?面也有神的生命。只有信徒才真正是由神而生――重生――?面有神的生命和性情(約壹五12;彼後一4)。

「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換一句話說,我們不應當用具體的死物,來代表那位賜生命氣息與萬人的活神。

〔話中之光〕(一)人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敬拜了人手所造的東西――如果我們把全部的時間、思想與精力都獻給某些事物,這便是在敬拜人造之物了。

(二)我們不但無法用「手藝、心思」來表達神,連我們的言語、文字也無法充分的表達祂,所以認識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我們的心靈?敬拜祂、與祂交通來往,實際地經歷祂。



【徒十七30】「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

〔文意註解〕「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意指在此之前,神寬容了世人因無知所犯的罪(羅三25)。

「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如今』就是現在。『悔改』原文意思是『改換一個心思』;指對神、對人、對己、對罪等看法的徹底改變,在思想上更新。悔改不能獨立於信心之外,使人得救的信心包括了悔改在內。

〔話中之光〕(一)凡悔改相信的,都可得救;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

(二)人無知與摸索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如今認識神的知識,已經在基督?完全揭露出來了。我們應當趁著還有今天,趕快來就近祂。



【徒十七31】「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文意註解〕「要藉?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祂所設立的人』指耶穌基督;當基督再來的時候,祂要按公義審判萬民(太廿五31~46;詩九十六13)。

「並且叫祂從死?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可信的憑據』意指確實的證據。基督的復活給了我們一個確實的證據,表明神已經承認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受死的功效,赦免了我們一切的罪,使我們得以在神面前稱義(羅四25)。基督從死?復活,也是我們確信祂還要再來審判世人的憑據。

〔話中之光〕(一)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約五22);因為必須是『人子』,才堪作人類的審判主(約五27)。

(二)審判的日子即將來臨。生命是到基督審判臺前的旅程,也許有的人生命尚未到達終點,還活著的時候,審判的主就來臨了。

(三)復活的基督,是我們可信的憑據;根據我們對主復活生命的經歷,我們有肯定的把握,神對我們不再是『未識之神』(參23節),而是又真又活的神(帖前一9)。

(四)人若要認識並相信神,惟一的途徑乃是藉著那「從死?復活」的基督,因為祂是我們「可信的憑據」。

(五)我們對這位復活的基督,是漠視無知呢?還是珍惜追求呢?我們對祂的態度相當緊要,因為這是神將來審判我們的準則和依據。

(六)神接受基督的死,我們接受基督的復活。我們不但要相信基督為我們而死,也要相信基督為我們而復活。



【徒十七32】「眾人聽見從死?復活的話,就有譏誚他的;又有人說:『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

〔文意註解〕「眾人聽見從死?復活的話,就有譏誚他的,」根據希臘人的哲學思想,他們雖然相信靈魂不滅,但不相信死人復活。

〔話中之光〕(一)直到如今,復活的道理仍是許多自命有頭腦學識之人的絆腳石,但它乃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堅。

(二)知識分子對福音的反應很冷淡,可見古今皆然。

(三)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世人憑自己的智慧,不能認識神的救恩。我們所以能相信主,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一18,21;二5)。



【徒十七33】「於是保羅從他們當中出去了。」



【徒十七34】「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並一個婦人,名叫大馬哩,還有別人一同信從。」

〔文意註解〕「但有幾個人貼近他,」『貼近』原文意即堅定地握著某些事物或人;這?是指他們不但接受保羅的教訓,而且堅持。

「其中有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亞略巴古的官』大概是指議會的成員;『丟尼修』據傳說他後來成了雅典的監督,但無法證實。

「並一個婦人,名叫大馬哩,」『大馬哩』身為一個婦人,能夠參與亞略巴古的集會,必然是一個受過教育、頗有社會地位的外邦婦女。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新增日期: 2008/08/25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使徒行傳第17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