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5月6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每日研經叢書》

民數記 第15章


當守禮儀(十五1∼21)

  本段記錄乃加添有關獻祭的律例,這些附加律例是以定居迦南應許地為背景,神期望他們在曠野飄流期間便要注意和準備這些禮儀。

 .神啟示的用意(1∼2)──摩西將神的啟示告訴那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要他們注意兩件事:

  1. 應許地(2)──「你們到了我所賜給你們居住的地」,就是迦南應許之地。明顯神要他們保持正確的方向,不可轉到別處去,以致失去神的恩福。

  2. 在何烈山所賜的律例(3以下)──這是重述出埃及記和利未記所記載有關獻祭的律例,希望他們不要到了應許地後便將這些律例抹掉,乃要他們世世代代繼續遵守,因這些獻祭律例乃是要完成神救贖旨意的預示,故此期望他們能保存這個隱藏的計劃和傳統。

 .所獻之祭的意義(3∼21):

  1. 敬拜神──獻祭的行動便是一種敬拜。

  2. 所獻的供物有代贖之含義。

  3. 獻舉祭乃是含有向神感恩的表示。

  4. 神悅納所獻之祭乃表示神恩慈的赦免。

  5. 誤犯的罪可藉獻祭得贖。

  6. 神絕不悅納那故意反抗的人所獻的祭物。

祈禱 神啊,求?保守我不偏離?指示的方向,乃要在我目前的崗位上學習事奉敬拜?。



聖潔生活的強調(十五22∼41)

 .誤犯之罪可得贖(22∼29)──為了誤犯之罪而所獻的祭乃強調聖潔的重要性;惟有藉?獻祭,才能從罪污中得贖,誤犯的罪便獲得赦宥,生命再一次得?聖潔,蒙主悅納使用。

 .擅敢之罪不能得贖(30∼36)──這種罪含有不順服神和故意反抗的態度。例如在安息日那天「撿柴」,或以色列人拒絕上去得那應許之地。請自我檢討一下你有否故意不聽從神在聖經中的教導,那麼懇求神的憐憫臨到你,使你離開這種頑梗!

 .衣邊上的藍色帶子(37∼41)──神吩咐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在衣邊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目的乃要提醒他們「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神。」(39∼40)換言之,神要藉此來提醒他們聖潔生活的必須和重要性。可惜,至新約時代,法利賽人卻故意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太二十三5),目的乃炫耀自己的敬虔,一種十足的表演主義和虛偽的行為,在主的眼光中是毫不聖潔的行徑,所以遭受主的斥責,宣告他們「有禍了」!

祈禱 聖潔的主,救我脫離一切不潔的動機和行為。──《新舊約輔讀》



獻祭:祭肉和奠酒(十五1-16)

(一)

這?出現一些向耶和華作專門獻祭的規則。主要是關於麵粉、油和酒的分量,要與動物的祭牲一起獻上。在以西結書四十六章五至七,十一和十四節中,有記載了一種不同的數值等級,而在其他的經文(利六14以下,廿三17)也有反映出其他團體和價值的其他等級。正確的數量相信需要根據百姓所處的不同歷史時期而有所改變。必須注意的是在每個團體或者時期,傳統上這樣的一種獻祭是神聖的食物。當百姓是遊牧民族或半遊牧民族時,祭物自然是動物的肉類。稍後,當他們在迦南定居務農的時候,一般的為社?而獻上的祭物,將變成娭物、油和酒(申七13,耶卅一12)。所以這?耶和華告訴他們,這些規矩是將來他們成為農民時所定下的:『你們到了我所賜給你們居住的地……。』(2,18節)也要注意的是這些隨?百姓能夠提供的祭物的大小而增加(4-5,6-7,8-9節)。原則上是他們按照他們所能承擔的獻上,很清楚,根據利未記五章七至十三節和以西結書四十六章十一節的規定,應該『照?那人所能給的數量』。獻給上帝少於我們能夠獻的是羞辱祂並且是無用的僕人(參見太廿五14-30)。

這?提供了三種要求向耶和華獻祭物的情況:『為要還特許的願,或者作為甘心祭,或是逢你們節期……』(3節)。但其目的都是相同的:『要奉給耶和華為馨香之祭』。這個名稱在舊約中出現超過四十次以上,而大約一半以上是在民數記這卷書中,單單這一章就有六次。術語上是那種稱為神人同形或同性論(anthropomorphic),也就是以生動的擬人法來描繪上帝,為祂預備了餐食,食物的味道使祂喜悅。這種圖畫在以色列周圍的文化中是很普遍的,而以色列在當時還是一個幼嫩的民族。按現代的想法,當基本的真理是『上帝是個靈』,而拜祂的人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約四24)時,碰到以上的理論,令人困窘不安;但這些事實是總要面對的。現代的注釋家嘗試把這些歷史的事實,都喻為『屬靈的事實』,也要加以避免,因為他們否定在歷史中我們信仰的背景。當然,我們可以把任何時期的信仰背後的原理過濾出來,但是這樣做的時候,要避免不致損害我們信仰上已經發展的道路。

(二)

在十五至十六節中,用了三個名稱來描述以色列人作為上帝子民的基本組成。基本的關係是立約之一種,也就是應許和守約,恩典和承諾,但是也還有一種組成的元素。這三個名稱是:(甲)律法;(乙)條例;(丙)法規(譯者注:中文和合本相應譯作:條例、典章、定例)。第一個名稱的希伯來文是『妥拉』,來自一個詞根意思是『拋出,投射』,因此是很不準確地被翻譯作『律法』,好像是一種冷漠及無動於衷的立法概念。一種好得多的翻譯可能是『啟示』,也就是上帝對祂百姓的教導。但是恰當的翻譯該是『指導』,不但轉達了權柄和真理之意,而且還朝向認識生命真理的目標前進。第二個名稱按詞根的意思是建立正義、辯明、製訂最後的規則,或者類似的東西。條例是最後的規則,所以也許一個好的翻譯是『權威的規則』。第三個名稱很接近於我們的『王國的律法』。這樣,以色列與她的上帝保持關係,包括遵守命令,此命令就是那些被視為在上帝指引下最後定規,和約束他們的規則,使他們成為祂旨意下的百姓。

而且更進一步,這些命令也對那些與以色列『同居的外人』有約束力。這種翻譯不是嚴格的準確,事實上這種類型的人並不是『外人』,在這種意義上令人感覺到一種飄泊者或者旅行者,他們偶然遇見以色列人和互相問候。這個詞根的意思是『去定居』,而這個名稱是被技術上專用的,意指某人雖然出生是外國人,但來到以色列中間已經成為他們的一分子。恰當的翻譯是『改宗者』。標準修訂本讓我們幾乎想到一個旅遊者,雖然這些百姓是居住在那?的。這些人幾乎都是以色列化了。基本合理的是以色列一度也是在埃及『寄居的』,直到上帝把她拯救出來(出廿二21,申五14-15),所以他們也要歡迎那些尋求耶和華的人,不論他們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後來,甚至以色列人也看他們自己如同在耶和華的土地上之寄居者:『耶和華阿,求?聽我的禱告,留心聽我的呼求;我流淚,求?不要靜默無聲;因為我在?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詩卅九12;比較詩一一九19,利廿五23)。所以她有甚麼權利能夠拒絕那些與她一起進入耶和華道路的百姓呢?

那樣,這是預先對以色列的啟示,在生活中指導他們要去與外邦人分享;但是只有當外邦人投入營中和『成為』以色列人時,一切才成為可能的。福音是上帝為所有接受耶穌為上帝完全的啟示的人們所作的指引。不管一個人的出身如何,它不能夠妨礙我們去認識主,因為『並不分猶太,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都成為一了』(加三28)。我們都在祂?面,並且在祂?面變得肖似祂。

在這一段?還有更進一步的原則隱藏?。新約這樣形容它:『我們在這?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來十三14)。

獻祭:麵餅(十五17-21)

對於現代的讀者,這一小段並非那麼沒有趣味。這一段經文再一次展示將來必有一個時間,屆時百姓將在迦南地定居。這種『獻祭』在某些翻譯中被稱為『舉祭』("heave-offering"),這種翻譯很難以澄清它的意思。這個詞指出從一個比較大的整體中『舉起』一小部分。有人建議一個好的翻譯是『捐項』,但是一個更佳和清楚的短語是『精選的部分』。然而這是那一部分呢?大家都公認是指我們必須奉獻給耶和華的部分,但是要知道獻上甚麼,這是值得探求的。重要的一點是百姓必須獻上生產中『初熟的』。有人曾經爭論說這是指每一樣所準備食物的第一部分,但是把其他所指的都考慮後,得到總的印象,這是指收穫中的初熟之果。然而這是為討耶和華的喜悅,傳統上在他勒目中說,在準備食物時,首要作的事,是去分出屬於上帝的部分。

這一點特別象徵?所有的收穫都應歸於上帝,因為這些都是祂所賜的。故要準備作『一種糕點』,也就是一塊麵餅。這是晚些年代通常用於聖殿中的餅,稱為『陳設餅』,並且未經烘過即把它們交給祭司吃。在節日期間烘特別的餅是很普遍的。在安息日食用的特殊麵餅的希伯來名稱,就與此處相同。而在基督徒的習慣中,表達收穫的感恩經常是以放在桌上獻給上帝的食物來象徵。例如一位當地製糕點的人,準備一個特殊麵餅時,就把它設計得好像一束麥。

以特殊的風俗習慣和食品等作為慶典的標誌,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只有在我們的心中為了表揚主的榮耀而守主的道,回應祂的呼召,這才是屬靈和可以接受的。

藉?當獻祭給上帝時,我們事實上只是還給祂有權應得的部分。也許現在是最好的時刻,讓讀者重新估計他的時間、能力、天才和金錢中,獻上了多少給上帝。

罪,未預謀和有預謀(十五22-31)

(一)

這一段處理那些『不遵守』命令的人,像剛才提到的一樣。它分成三個部分:(甲)被整個社會或牽涉整個社會所犯的非故意的罪(22-26節);(乙)個人單獨不是故意犯的罪(27-29節);(丙)個人故意犯的罪(30-31節)。故意和不故意犯罪之間的區別是意味深長的。這?沒有人類的律法主義,但是真正評估人類的生命,其實是在『是』與『非』的矛盾之間,且對於『是與非』的把握能力是相當弱的。

非故意犯的罪是那些犯了『會眾不知道』的罪,或者按照字面是『離開會眾的眼目』之意,並且『不經意』地做了,或者照文字『迷糊地』,或者『搞錯了』。在這些情況下,有一種相應的獻祭,並且由祭司將這種賠償用的祭牲獻給耶和華。其結果對於百姓是很奇妙的:『他們的罪將得到赦免』。但是即使是犯這種罪,獻祭和祭牲,都是需要的。上帝的神聖是無論如何妥協不得的。還要弄清楚的是,赦免並非由於祭司言行和赦免這事實之間的因果關係而產生。赦免是基於上帝白白的恩典(見十四18),而獻祭者是上帝指定用以除去阻隔上帝作出恩典行動的障礙。大?遜教授(Professor Davidson)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沒有先知,甚至以西結也沒有把獻祭視為一種補償百姓犯罪的意思;上帝只因?祂的恩典和憐憫而赦免。

(二)

然而,根據這種祭司獻祭的見解,對於故意犯罪或下意識地犯罪違背耶和華啟示之道的人,將得不到赦免。『以高傲姿態』(譯注:中文和合本譯作『擅取行事』,30節)這個短語意思是挑釁地或者傲慢地。在出埃及記十四章八節,它是用來描寫以色列人從埃及逃出來,他們是勝利地和驕傲地離開;但是在這?它表示其他方面的驕傲,也就正是所列出的七種死罪之一。相反的,希伯來文的『敬拜』上帝,意思是『俯伏』在上帝面前。

那些不敬拜上帝,反而蔑視祂的人,被說成是『褻瀆』祂。這完全不是一個普通的名稱,而是非常強烈的,在摩西五經中只在這?見到。它的意思是人在上帝面前純粹的以自我為中心,並且受到從民中『剪除』的懲罰。另一個非常強烈的字眼,只在摩西五經中創世記廿五章見到,該處描述以掃藐視他的長子名分時,這樣的人已經『藐視』了『耶和華的話』。這兩個名稱顯示那個人已經從與上主和祂的百姓的任何健康關係中,把自己剪除,因此不能夠再用他的自由意志去作任何修正。因此他真正是『從祂的百姓中被剪除』。

這是否就是陷入『不得赦免之罪』的靈性光景呢?耶穌說:『……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生來世總不得赦免』(太十二32),這段經文的內容,敘述一些法利賽人看見祂行神蹟,卻說祂是魔鬼。他們拒絕上帝神聖的愛到如此程度,以致於當他們遇到這種愛的時候竟然無法辨認。

破壞安息日者(十五32-36)

一個故意犯罪的例子,現在在本段說明這將受到如何處置。在利未記廿四章十至廿三節中有一段類似的經文,那?有一個人被發現犯了褻瀆的罪,也就是犯了十誡的第三誡。在此有一個人被描寫在安息日工作,因此犯了十誡的第四誡。

請示耶和華的旨意以後,處決的方式是把罪人用石頭打死。這種處決避免任何流血,因此免去流血的罪。根據舊約的記載,一共有十一種可以用石頭打死的罪:拜偶像(申十七2-7);煽動拜偶像(申十三6-10);獻子女為祭(利二十2-5);指?別神的名說豫言(申十三1-5);交鬼(利二十27);褻瀆(利廿四15-16);破壞安息日(本段);用牛進行殺害(出廿一28-29);犯姦淫(申廿二22以下);頑梗悖逆之子(申廿一18以下)違背上帝命令,將掠物獻給耶和華(書七25)。

在新約中有幾次,耶穌指責以色列用石頭打死奉差遣來恢復她與上帝關係的先知,一次用比喻(太廿一35),一次在痛苦地默想的時刻(太廿三37)。這種用石頭打死的個案,當然不怎麼合法。在約翰福音十章卅一節,我們看見那些民間領袖如何要用石頭打耶穌,因為他們相信祂褻瀆上帝;在使徒行傳十四章五節,?眾嘗試用石頭打保羅和巴拿巴,也是因為他們被視為褻瀆。但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記載在一些古卷中,如約翰福音七章五十三節至八章十一節,述說有一個女人正犯姦淫時被人捉住,帶到耶穌那?,要祂給予判決,到底她應否按民數記此處耶和華指示摩西那樣,將她定罪。耶穌作出了著名的和奇妙的回答:只有無罪的可以用石頭打死她,而他們都離開了。在嘗試探求耶穌對民數記本段的意見時,必須說明兩件關於這段經文的事:祂並沒有否定這項懲罰的執行方式。但祂指示我們應注重赦免和改造犯罪者方面,以超越律法來滿足『律法』。

因此,作為基督徒,我們不可能同意因為破壞安息日而用死刑;但是我們必須盡量理解隱藏在它後面的理由。按舊約而言,這是辯明上帝對生命的主權的問題。用石頭打死是在『營外』進行,使它不會因為死而受到玷污,因此也象徵這個犯罪的人從百姓中被除掉。他是應該和真正地『從民中剪除』的(30節)。要使一個以色列人不再為以色列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令他失去屬於這個民族的權利。被耶和華用這種方式定罪的人,是在祂旨意下被棄絕的。只有一種方法能使耶穌跟隨者與祂分隔(太十二31-32),就是以上述的拒絕方式。再沒有別的因素能造成這個結果(羅八38-39)。即使我們不喜歡這項律法,我們也要仔細深思它的動機。

衣服繸子(十五37-41)

(一)

這一章以命令穿戴某種衣服來增強奉獻精神作結。舊約中關於這種『繸子』的最古老的經文,是申命記廿二章十二節,那?只有簡單的描述。這?則有更多的解釋。但是,首先它們是甚麼呢?是不是一件衣服布上帶?連續的鬚邊,或者衣服有四條繸子在四角上呢?不同的英文翻譯顯示了兩種解釋。希臘文譯本有『邊緣』一詞,用在馬太福音九章二十節譯作『衣服邊』之後面。然而,以西結書八章三節以『一把』(指髮鬚)這個量詞形容希伯來字(譯者注:中文和合本譯作『一綹』頭髮);而申命記廿二章十二節用另一個詞形容某種圍繞自己的東西,好像在列王紀上七章十七節中柱子上的裝飾,也許指四塊懸掛?的工藝品。另一方面,這個詞若譯作『角落』,只意指從主體中突出來的東西,所以它同樣可以準確地指連續的衣邊。它的意義是不可能確定的。拉比的傳統說法贊同有四條分開來的繸子。『藍細帶子』被解釋為一種海的象徵(這種染料是從海?的?體動物得來的),海是天空的象徵,用以表示它的浩瀚和顏色;而天空作為上帝榮耀的象徵,用以表示它位於天堂的方向,也是天堂的一部分。

這種繸子是提醒耶和華的同在和命令的可見物件。順從上帝是聖民的標記,而四十節就精簡地強調了概括這一切的重點,即是以色列將經常地被提醒要緊記上帝的命令,貫徹實行,藉使『聖潔歸於……上帝』。可以推測為甚麼這一段經文在區別有意犯罪和無意犯罪之後出現,並立刻寫於故意犯罪的個案之末──這顯示一種簡單而眼目可見的東西能如何有效地使人想起耶和華,並且能防止任何非故意的罪。現代正統派的猶太人當然還一直帶?這種繸子。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這種衣服繸子將由三股線織成,每一條有五個結。為甚麼呢?拉比相信他們可以在妥拉中數出六百一十三條命令。希伯來文『衣服繸子』一詞的字母數值是六百。然而四十節說,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去遵行『所有』耶和華的命令。所以他們從繸子上的線和結得到另外的十三條命令。

(二)

卅九節帶有一種諷刺,就是罪被界定為『隨從自己的心意』的傾向。這個動詞的字面意思是『向後轉』。這個動詞是用來形容受差派去發現應許之地的探子。上帝對百姓說,祂要他們前去發現並作為居所的唯一地方,正是那應許之地,而不是他們隨心所慾的追求。必須向前進而不是向後退;信靠而非退縮;讓上帝來掌管,而不擅作主張。

毫無疑問耶穌遵從這段經文所列出的命令,因為在馬太福音九章二十節和十四章卅六節,人們顯然曾經只須『摸祂的衣裳繸子』而獲醫治,或者有人只用『摸祂的衣裳邊緣』而得痊愈。這不是指祂在灰塵中拖地的長袍之一角(好像許多講員注釋的那樣),在希臘文翻譯這段經文時,乃是用一個希臘字眼解釋為『衣服繸子』。耶穌的衣服繸子相信是特別有能力的,不但象徵?祂對上帝的摯愛,同時也是上帝對祂的摯愛。祂所穿的會是簡單的普通外衣,正如我們從祂對某些猶太人的譴責中所得到的訊息,這些猶太人穿?非常長的繸子,他們證明他們虔誠的高級分量。他們提醒別人要注重的不是上帝,而是他們自己。我們太容易把順服上帝和敬愛祂,變為人所共知和受人注意的事。要讓右手真正不知道左手所做的(太六3)。

(三)

最後來到上帝宣告的主權。『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這個短語出現兩次。在幾種情況下,當耶和華發出命令和要求某種行為時,都在結束時作這個聲明(例如利十九36-37,廿二32-33,廿六13)。它是所有律法和其目標的總結──要知道耶和華是上帝,並知道上帝是我們的主。這句式於十誡的開端,是最為人熟知的(出二十2-17)。它是所有的律法的本源,和嘗試加以遵行的首要條件,也是持守它們唯一的機會──知道耶和華上帝為救贖主。在上帝臨到西乃山會見祂的百姓之前,即本書故事開始之處,祂在紅海邊與他們會面。在他們認識耶和華是超然的創造主或豐盛的賦予者之前,他們已認識祂是強有力的救贖主。這就是為甚麼他們在西乃聽從祂。用神學上的術語:上帝的指示先於命令。簡言之,在上帝告訴祂的兒女做甚麼之前,祂使他們能夠去完成,並且顯明祂對他們是多麼關懷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新增日期: 2008/08/26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民數記第15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