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主題聖經 4月26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傳道書的神學

傳道書 全書


 
傳道書的神學(Ecclesiastes, Theology of)

對於傳道書的詮釋,可謂眾說紛紜。有些早期的猶太解經家,甚至對本書的正典地位表示質疑。書中的某些見解,的確有前後矛盾之嫌。例如,本書的作者「傳道者」(Qohelet;在近代英譯本中或譯作「老師」),可以一方面「恨惡生命」(二17),但另一方面卻又聲言:「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九4,譯註:「更強」可譯「更好」)。而且,傳道書的教訓不時與其他書卷互相抵觸。舉例說,箴言勸勉人要專心尋求智慧,但傳道者卻表示「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七16,譯註:原文意思是不要過於有智慧,並無「自逞」之意)。他同時還認為,就長遠來說,智慧所能給予我們的,跟愚昧沒有兩樣(二12-16)。

因著這些原因,在某些猶太解經家捨棄傳道書的同時,另一些解經家則為了讓它具有正典的地位而扭曲其解釋。傳道書的亞蘭文意譯本(Targum)便是一個好例子。它一開始便明確指出誰是作者──這本是書中刻意隱藏的──認定了傳道者乃所羅門(參Levine)。然而,所有評鑑學者和大部分福音派的解經家(包括Delitzsch 和Young)卻認為兩者並非同一人。書中有極多經文,不可能是出自一位皇室人員的手筆(四1-3,三8-9,八2-6)。但亞蘭文意譯本則認定作者是王,而這看法亦在某程度上促使猶太人接納本書。這個譯本更為了把傳道者╱所羅門溯造成一位宣揚正統教義的教師形象,於是對個別經文的解釋極盡扭曲之能事。故此,當傳道者提醒人讀書多會身體疲倦時,亞蘭文意譯本則把它解釋為對五經的推崇。

初期基督徒亦採取了同一個方式來解讀本書。值得留意的是,新約從來沒有直接引用過傳道書。在第一世紀的教會中,只有《黑馬牧人書》(Shepherd of Hermas)提過本書,但亦只是套用最後兩節經文。直至第三世紀,有關傳道書的註釋才首次出現。

初期教會的解經家會透過寓意解釋(allegory)來發掘經文中的神學含義。例如,傳道者經常在話語之間忠告讀者,要享受吃喝之樂,這被解釋為勸勉讀者要守聖餐,一同分享主的身體和血。安波羅修(Ambrose)認為四章12節所提到的三股合成的繩,是指到三位一體的教義。

有關傳道書的解釋問題,一直持續至今天。某些學者仍然支持作者是一位教導正統教義和持守積極人生觀的教師。按照這種方式來理解,本書在神學上的貢獻,乃在於肯定了箴言的智慧傳統,以及鼓勵人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享受它僅有的少許樂趣。

可是,這種看法根本沒有考慮到本書的寫作架構,同時亦把書中某些較為消極的地方視為次要。要不然,則將個別的字詞和經文作出牽強的解釋,用以配合那預先為本書設定的理解。

相反來說,在理解本書的時候,最合理的第一步,是考慮到當中出現兩位發言人:第一位是一章12節至十二章7節,用第一人稱代名詞自稱的傳道者;第二位是一位佚名的智慧人,他以第三人稱(一1-11,十二8-14)來向兒子(十二12)介紹傳道者。事實上,第二位發言人才是本書的敘述者╱作者。傳道者的說話乃是一段很大的引文。



傳道者的神學(一12至十二7)

傳道者是一名教導人認識智慧的教師,但他卻努力要擺脫當時一般百姓所持守的傳統,包括像箴言所教導的規範性傳統。他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是:「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虛空」(hebel,英譯:meaningless)這個字詞,至少出現20次。事實上,第二位智慧人亦採用這句經常重複的話來帶出和總結傳道者的教導,彷彿要表示:這就是傳道者的基本結論。

傳道者不滿足於單單指出凡事都是虛空,他更要指明他認定是空虛的範疇,並說明其原因。首先,勞碌是毫無意義的。他列出眾多理由來解釋勞碌為何不能為人帶來終極的滿足。有人可能因為勤勞作工而獲得成就,可惜後來卻死了,一切只能留給某個從來沒有付出過勞力的人(二17-23)。此外,努力作工也是出於嫉妒的動機(四4)。那麼,就勞碌這範圍而言,傳道者給人甚麼忠告?他沒有提供清晰的答案。一方面,他引用箴言來說明人不工作就只會帶來滅亡的結局(四5),但緊接的下一句,他又立即套用另一句箴言,鼓勵人追求寧靜的生活(四6)。

傳道者亦因放眼四周,盡見的都是飽受欺壓的人,而宣稱活在世上沒有意義(四1-3)。統治者要為到人民受苦而負上大部分責任(五8-9)。他顯然被眼前的情景所觸動,但他卻看不見有任何方法來舒緩受欺壓者的困境,甚或是眼見他們無人安慰而自己便成為他們的安慰者(四1)。他完全沒有考慮過採取行動(他若真是一國之君,這種反應就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反而以天命難違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你要察看神的作為;因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七13)

也許,最令人感到詫異的,是他對智慧的態度。若有甚麼會令一位以色列的智慧人感興趣知道的,那就當然是他所擁有的智慧究竟有何價值。可是,就傳道者而言,智慧比對於愚昧,只有極有限的相對意義。二章12至16節便顯出他這種態度。在他最初對比智慧與愚昧之間的分別時,他的評價似乎與箴言的教導非常近似。他的結論是智慧勝過愚昧(13節);智慧可以使人在世上迎頭趕上(14節上)。然而,當傳道者從長遠來考慮的時候,這優勝之處便只有短暫的價值。愚昧人和智慧人都有一死,智慧的好處頓然變成虛空(14下-16節)。

傳道者對意義的探求,引導他思考人生在世的許多不同範疇。他不單思想智慧和勞碌,亦思考政治權力(四13-16)、財富、家族的繁衍和長壽(五8至六12)。在每個範疇,他都碰到虛空,也表達他認為人生不過如是的慨歎。當我們讀到他對人生的反省時,我們亦會對那兩個造成他苦惱根源的人生實況有所感觸:人必須經歷死亡;人無法控制和預知時機。

有關後者,我們必須緊記,作為一位智慧的教師,他極之需要掌握正確的時機。箴言並沒有列出一連串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恆真理,它只提供了一系列當應用在適當時間的行為原則。聰明人懂得在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他們知道在哪種情況之下回答愚妄人(箴二十六5),在哪些時候則該閉口不言(箴二十六4)。傳道者也是一個智慧人,他知道要在適當的時間才能做某些事情:「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三1)。他亦清楚認知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三11)。但與此同時,他明白自己不可能如神一樣參透萬事。身為人,他永遠不能清楚肯定何時是「定時」,這使他感到極其懊喪,甚至認為日光之下的生命了無意義。無論是在今生抑或來世,人都無法知道下一刻會有甚麼事情臨到他身上:「人卻不知將來有甚麼事;他身後的事誰能告訴他呢?」(十14)「他不知道將來的事,因為將來如何,誰能告訴他呢?」(八7)於是,人只能任由當時的機會所擺佈(九11)。他們甚至不能知道自己的死期:「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網羅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九12)

不過,有一件事是人肯定知道的,那就是自己必死的事實。「活著的人知道必死。」(九5)這項知識比任何其他事情更令傳道者感到懊喪,以致他用了相當多的篇幅來思考這個題目。

我們先前已經提過死亡如何使智慧勝過愚昧的優勢幻滅(二12-16)。勞碌和從勞碌得來的財富亦同樣成為虛空。幹嘛要勞碌作工?你死後所留下來的一切,可能會盡歸某些庸碌無能之輩,甚或是你所不認識的人手中。(二17-23)死亡令今生的一切地位和成就化成虛空。

況且,按照傳道者所能夠知道的,死亡就是故事的終結。他並非引導讀者來到絕望的邊緣,然後便抓緊機會告訴他們有關來生的福樂。根據傳道者的看法:「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號無人記念。」(八5)從長遠來看,人類和動物沒有分別,因為大家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三20)。事實上,傳道者在全書的最後結語,對死亡作出悲涼而動人的反思。他用了三幅景象來形容人的終局:步入老年和死亡,就像目睹暴風的雲層掩至,吞噬了原來的日頭(十二1-2);它又像一間日久失修的房屋,逐漸倒塌(十二3-5);也猶如一條折斷的鍊、一隻破爛的碗、一個碎裂的瓶,和一個破舊的輪(十二6)。從短暫來看,人生是寶貴的──那條鍊畢竟也是用銀造的。然而,當生命的過程終結,身體化成塵土,人的靈便要回到神那?。那麼,在創造時所建立的人的基本整體(創二7),便得還原和消失。對死後回復舊觀的可能,傳道者沒有寄存任何的盼望。

傳道者的說話在神學上傳達了甚麼信息?人生充滿了令人懊惱的事情,而死亡就是最後的歸宿。

有些解經家試圖緩和這個悲觀的論調,於是便指出當中有六段可以理解為展示積極人生觀的經文(二24-26,三12-14,三22,五18-20,八15,九7-10)。不過,我們首先要留意的是,傳道者在這些經文中提出只有為數極少的東西可以帶給人喜樂──具體指明的就只有吃、喝和工作這三方面。其次,即使傳道者在道出人可以在哪方面尋求快樂時,他也表現得毫不熱心。例如,他在二章24節採用了這種方式來表達:「人莫強如……」。他相信喜樂只能出於神的手,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給他帶來終極的滿足(參二26下,他在那?宣佈:「這也是虛空」)。事實上,全書清楚反映出一個觀念,就是神雖然會讓某些人得享喜樂,但傳道者卻不認為自己是這些少數的幸福者之一。

若要使這些經文與本書的整體含義更貫徹一致,我們可能應該採納傳統對這些經文的解釋,那就是,人要享受每一天(所謂carpe diem)。在這個沒有終極意義的灰暗人生中,人應該抓緊每個短暫的享樂機會,緩舒生活的重擔。



傳道書的神學

傳道者那套悲觀的神學,並非本書的結論。我們在本書的開始(一1-11)和結尾(十二8-14),都聽見另一個人的聲音,讓我們得以從這位作者的角度來理解傳道者的觀點。許多解經家都承認結語具有這種功能,雖然亦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釋(例如,一12至十二7是所羅門年輕時的心聲,而十二8-14則是他年老時的體會)。只要我們將本書的結構納入解經的考慮範圍,那麼,我們就能夠明白這本相當偏離正統教導的書卷,為何能列在正典中。

我們若把它與約伯記作一類比,便會更清楚。約伯記的內容主要是由約伯和他三個朋友的對話,以及最後由以利戶的個人獨白所組成。儘管他們每一位都說出了某些符合聖經一貫教導的觀點,但始終沒有一個人能提供最圓滿的看法。惟有到了最後,神在旋風中說話,才道出了這個最終的觀點。耶和華的說話提供了一個角度,我們必須透過它來理解全書──這就正如第二位智慧教師的結語,為傳道書提供了一個詮釋的方向。

這段帶有規範性的說話,究竟要告訴讀者一些甚麼呢?首先,第二位隱名的智慧教師,對傳道者的說話予以審慎的認同(十二9-10)。事實上,當我們細心思考傳道者所說的話,我們將深深體會到,他準確地描繪了若沒有神,人活在世上(「日光之下」)的真實光景。傳道者採用了有別於其他書卷的表達方式,將人類在墮落之後,生活在這個遭到約的咒詛(covenant curse)的世界?,所感受到的嘆息勞苦,非常貼切地描寫出來。事實上,新約中唯一一處間接提及傳道書的經文,亦證明作者的見解是真確的。在羅馬書八章18至22節,保羅嘗試解釋我們為何感到人生在世似乎那麼虛空:「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世界正處於「懊喪」(frustration)之下,這字的希臘原文,正是七十士譯本對傳道書那個「虛空」(hebel)的翻譯。無怪乎傳道者在日光之下找不到意義,因為意義根本就不在那?。

然而,為本書作總結的作者卻不滿意傳道者的結論。他在十二章11和12節對傳道者的結論提出了批評(NIV因採用了一個備受爭議的翻譯,同時又用大寫來稱呼「牧者」〔Shepherd〕,所以令意思不彰──這?的牧者應該是指一般的教師)。他告訴兒子,智慧人的言語就像刺棍和釘穩的釘子,兩者都令人痛苦。他提醒兒子要小心它們(十二12,譯註:「當受勸戒」是“be warned of them”),而非小心在它們以外加添的東西(NIV:“be warned of anything in addition to them”)。儘管9至12節那句結語的翻譯可能仍引起爭議,可是,相信沒有人會質疑結語中最後兩節經文,是對哪條才是正路,首次發出一個清晰而響亮的宣佈: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

總意就是:

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

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因為人所做的事,

連一切隱藏的事,

無論是善是惡,

神都必審問。



傳道書最後的寥寥數筆,清楚地肯定了舊約信仰的主要思想。它主張人要追求一個與神和好的關係(敬畏神),以順服的生活態度(謹守祂的誡命)來顯出信仰,並且把將來的審判看為一種驅動我們在生活上去惡揚善的力量。就是這樣,傳道者肯定了五經、智慧書和先知書的教導。我們在這?看見的,是用舊約表達方式來寫成的福音真諦。



從新約的角度看傳道書

時至今天,這卷舊約書卷仍具影響力。我們要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和等候將來的審判。不過,透過新約角度,我們可以看見耶穌基督如何使我們超越這個已墮落之世界的虛空和無奈。

事實上,因著耶穌基督甘願降卑,服在這個受約的咒詛的世界?嘆息勞苦,我們才能活得有意義。從福音書的記述中,我們看見耶穌如何經歷一個接一個嘆息勞苦的處境。祂出生時,客店沒有地方,牲畜的棚便成了祂呱呱墮地之處。約翰福音告訴我們,祂雖是神的道,但當祂降世為人,世界卻不認識祂(約一10)。

耶穌深切體會到約的咒詛所帶來的後果。事奉接近尾聲的時候,祂就更能看清這一點。當祂凱旋地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只享受到片刻的擁護支持,之後便逐步遭到人的鄙棄──首先是群眾,接著便是門徒。福音書的作者特別提到彼得和猶大──他們一個不認祂,另一個則出賣祂。然而,祂在這個墮落後的世界所經歷的最大痛苦,莫如掛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連父也離棄祂。祂發出最悲慟的喊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可十五34)

基督徒讀到這些記載,卻會歡喜快樂,因為他們知道耶穌在這個受到咒詛的世界中受苦,是為了拯救人脫離墮落之後的虛空無奈。因此,傳道者苦苦思索的人生各個範疇(工作、財富、智慧),人都可以適當地去享受和賦予它們意義。歸根究底,耶穌基督勝過了那個最令傳道者感到困擾的大問題──死亡。耶穌基督甘願承受了死亡的咒詛(加三13),以致我們可以脫離這咒詛的權勢,並在祂?面找到意義。

Tremper Longman III

  

資料來源:
新增日期: 2013/12/1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傳道書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