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網絡遊戲、智能手機遊戲和課金遊戲是不少本港年輕人的玩意,而手機即時通訊的流行,更令他們機不離手,當中可能因沉溺或接觸不良內容而對他們做成負面影響。最近一項由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進行的調查就發現,有四成青少年不能忍受超過六小時不用手機即時通訊,更有約四成五人每日玩網絡遊戲超過三小時。
在手機及網絡遊戲沉溺問題方面,該個名為「手機及網絡遊戲對青少年影響調查」發現,有接近四成青少年不能忍受超過六小時不用手機即時通訊,而調查亦發現在有玩網絡遊戲的57%受訪者中,有44%人每日玩網絡遊戲超過三小時,更有5%人每天玩超過九小時或以上。
香港明愛社會工作督導主任林強指出,大部份受訪者是中學生,這意味著他們在學校亦不時希望使用手機,這不單容易觸犯校規,更會影響其學習集中力。而林強亦指出隨著電子產品及智能電話普及,上網速度增加,相信沉溺的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逾5%人接受與網友發生性關係
另外,調查發現近一成三受訪者曾傳送或接收祼體、性交或包含性意味的照片及影片,而相片的主角方面,主要是朋友(43.9%)、網上資訊(42.68%)及自己(23.17%);調查亦發現有3.64%受訪者接受向陌生人透露住址,及6.05%受訪者接受與網友發生性關係。
林強表示上述數據反映部份青少年亳不保留地接受有問題的資訊,而分享心態及朋輩影響促使他們再進一步傳送有關資訊,甚至不介意發送自己的相片,此等行為有機會觸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及《防止兒童色情物品條例》。而林強指出受訪者「接受與網友發生性關係」的比率高於「接受向陌生人透露住址」,值得大家深入探討網絡世代的價值觀念。
聯席亦邀請了兩位初中生分享玩網絡遊戲及使用手機的習慣,就讀中一的晉仔從小四開始與朋友去網吧玩網絡遊戲,主要是覺得這些遊戲很吸引,放假時曾試過朝七晚七在網吧流連,亦見過有朋友在網吧瀏覽色情網站。而另一位就讀中二的源仔自從一年前擁有智能電話,就開始沉溺,不能忍受超過兩小時不用手機,最長試過連續十四個小時使用手機,主要是用作看電影、玩遊戲和聯絡朋友。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發言人鄧惠雄就調查結果提出幾項建議:第一,政府應把性教育及媒體資訊教育納入正規課程的一部份,以加強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及網絡道德;第二,青少年可重拾傳統智慧,保持警惕,不接受陌生人的邀約及會面;第三,家長應避免子女過早使用手機,並留意其使用情況,若懷疑有沉溺問題,可盡快向社工求助。
上述調查於去年六月至八月進行,以立意抽樣方式成功訪問了六百六十七位年齡介乎十一至廿四歲的本港青少年,以了解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及網絡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並於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在明光社訓練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由十一個教育、宗教、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所組成,前身是二○○二年成立的「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