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台灣反服貿法案引發學生運動,引起香港關社人士關注。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三月廿六日晚上舉辦「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從台北佔領立法院反服貿行動說起」座談會,就此議題邀請港台學者討論。
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張鐵志表示,台灣反服貿的運動之所以在大學生中間能夠有這麼大的迴響,因近年當地年輕人感受到本地就業環境變差,房價上升至超過負擔能力,自由倒退等現象。他觀察到的另一個現象是,這場學生運動的發展於網上媒體和社交網絡迅速傳播,而傳統媒體的回應卻緩慢,兩者所呈現的有很大的分別。
年輕人有能力改變
台灣媒體人陳奕廷近日到台灣立法院聲援學生,覺得這幾天於立法院的景象和動作是不可思議的。他認為,台灣現時的政治體制有很大的問題,兩黨政治並不能給予民眾應有的保障,而且,服貿的法案並不需要法律去通過,台灣人無從在現時政治體制內表達訴求,故需要一場和平非暴力抗爭。他近年一直很關心香港的民主發展,個人判斷台灣與香港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及之間的歷史背景等都有相近的地方,他認為香港要爭取民主是需要有決心和勇氣,認為年輕人的聲音就是告訴政府,「我們有能力去改變」。
台灣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啟樺表示,台灣的年輕人對於未來感到焦慮,立法院是人民應該表達意見的地方,學生佔領行政院的行為正好告訴這個社會誰是真正的主人。他又提到,學生在衝入台灣行政院的過程,起初並沒有詳細計劃,是一種突發性的狀況,但當成功佔領立法院後,行動學生領袖開始去穩定狀況,成功後如何面向公眾,學生如何在過程中自我保護,如何面對內部的腐敗和外部的挑戰。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鶴回分析○三年展開的CEPA對香港經濟結構的改變,甚至影響到選民的投票意向。另外,他又指出,很多反國教運動的支持者也認為反國教運動是成功的,但他同時指出,這場運動緊接著的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卻取得多個議席。此前,香港社會經歷了李旺陽事件、梁振英當選特首、反國教運動等一連串事件,而香港的建制派卻能抵禦這種衝擊,並在區議會選舉取得勝利,建制派所築的堤壩,已較○三年五十萬人遊行反廿三條立法時升高了一倍。
佔中須更多領袖聲援方成功
對於今次運動對香港帶來的啟示,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認為,港人不應因為台灣短期的混亂而失去信心,因為這並不是民主本身帶來社會的不穩定。不少政治研究指出,一個高程度的民主體制對於社會的穩定、經濟效益及改善生活質素均有正面作用。他認為,台灣經歷了數十年對威權政治的抗爭,積累了很大的政治資本,有得多教育工作者、社工、律師去社會運動,而香港在這方面薄弱得多。「未來的佔中,在這方面若能有更多社會領袖有策略地去聲援,所有的道德力量便會加強」。
他分析過去反國教的運動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可以凝聚到不同界別支持,如學民思潮在二○一二年初已在活動,惟及後家長組及教協等走在同一陣線,在多方面力量凝聚下才成功。
是次研討會於香港理工大學舉行,主辦單位表示約有二百五十人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