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探討信徒在中港矛盾中的角色

張寶珠:教會須要願意冒險抗衡
(2014年05月1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隨著訪港自由行旅客數字每年增長,中港矛盾愈演愈烈。身為基督徒應該愛人如己,所以也應愛這些旅客?然而,大量內地人到港,的確在某些方面影響了香港人的生活,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他們?在信義宗神學院延伸課程部主辦的「利港?害港?基督徒在中港矛盾中的角色」講座中,該院新約神學助理教授張寶珠及警務處刑事高級警司區展秋從信徒角度分析他們對以上課題的思考。

行公義取決於能否平情

區展秋引述最近一份中國的報告,指出香港綜合能力下降,經濟也偏重某些行業。從事警務工作廿七年的他,坦言覺得近年社會出現了變化,感到各方面也有怨氣,有一些如「光復上水」等社會行動當中,執法者往往成了衝突中的磨心。對於○三年CEPA簽訂後,中港關係頻繁,內地自由行旅客大增,大量熱錢流入,區展秋指這的確帶來經濟效益,可惜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時卻未夠深思,配套上未能配合,令香港人不開心,甚至有人產生了民粹思想,故意做出一些偏激行為引起社會關注。當要處理這些事件時,身為基督徒的區展秋會告訴自己盡量不要偏幫任何一方,要了解各方也有其困難——香港人對於生活上的困擾感懊惱;內地遊客則未必理解香港的民情、習慣。

面對中港矛盾的問題,區展秋認為信徒能否像聖經教導般行出公義,是取決於能否平情去看事件,學習不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指,我們要明白問題來自是多方面的,政府其實應做倡導者,訂定政策做好規劃,而不應只怪責內地人,也不應用激進手段讓事件發酵。此外,他認為信徒也要有好憐憫的心,有些內地人是來港跟親人團聚的,應該幫他們一把。同時,他也指出自由市場經濟不能解決現時中港矛盾的問題,除了政府要考量政策制訂外,信徒也應把這議題帶回教會討論。

排斥源於恐懼

張寶珠則從自己親身經歷與聖經角度分享有關接待客旅的信息。過去曾是社工的她,曾經認同香港在八十年代末期因大量越南難民湧入而訂下的停止大量接收難民,只提供人道保護的政策。可是當她其後到挪威居住後,曾經認識了一位越南人,原來當時就是因為香港沒收容他,他才要到歐洲去。張寶珠當時突然醒覺,昔日她曾排斥的,不是一個個案,也不是一件社會事件,「原來是與我一樣、一個活生生的人」。她又舉出不同例子,指出界限是可衝破的,我們排斥別人是來自恐懼、偏見和因缺乏認知而帶來不安。

張寶珠舉出聖經中不同經文,說出聖經中六點有關接待的信息:一、作寄居的也要守安息日律例,是為了保障他們與其他人一樣能休息(申五14-15);二、我們不能欺壓寄居者(出廿三9、申廿四14-15);三、從亞伯拉罕接待三位旅客的經歷中,看見亞伯拉罕用心招待客人的態度,也看見當他這樣作時,旅客還主動賜福給他(創十八1-19);四、從西頓寡婦接待以利亞先知中,寡婦的麵和油也沒少,後來患重病的兒子還得到醫治,可見接待人的人會蒙福。(王上十七);五、從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可見接待是可超越民族間之仇恨的,而愛鄰舍又愛上主的人可承受神的國。(路十25-37);六、從山半綿羊的比喻(太廿五31-46)中,耶穌教導我們與困苦的人認同,包括旅客。

信徒可作好接待者與橋樑

至於面對中港矛盾,張寶珠認為信徒在當中有其角色,要作好的接待者。她指接待是一種態度,看被接待的人是有價值的人,是上帝所做的,也因而顯出上帝的憐憫和公義,信徒應學習開放自己,與外人相交。「接待他人的經驗往往使我們改變對外人既有的偏見。」此外,她又指其實訪港旅客人數眾多,不文明旅客其實為數不多,又提醒大家要記得自己的本相: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隨處掉垃圾、吐痰情況也十分嚴重,只是因其後的垃圾蟲運動,以及零三年沙士過後,衛生意識才提高了。因此,內地人也不應因有錢而不可一世,但香港人也不應覺得天生比人優越。提及來港內地人富有的問題,張寶珠指有錢的人也不等於不是困苦的人,也需要憐憫和關心。例如他們到港來買安全的奶粉,為兒女能讀一所好的學校而奔波來港,為每個兒女操心,是每個父母也希望做的。張寶珠認為政府理應制訂政策管理,並應為中港矛盾負上最大責任,責罵內地人並不公道。

此外,張寶珠又認為基督徒可作中港兩地人民的橋樑,促進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應監察政府訂定制策,不意氣用事,並了解文化差異和其原因。香港人要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份,也要明白自身限制,明白中港交流有助兩地發展。她亦強調,我們應樂於「在有規劃下與內地同胞分享資源」。

激進行為「有市場」

在答問環節中,參與者問及基督徒能否參與「進步行動」,意即一些被認為較激進的社會行動,也有人問及信徒應如何回應社會上一些人的偏激行為。張寶珠指出,基督徒身為社會公民,理應盡力表達意見。可是,偏偏很多市民甚至信徒都不太理性,她舉例如早前在新移民未來港七年也可領綜緩的議題上,是法律允許的,不應因為我們不喜歡就反對,不應「啱我地就鍾意,唔啱就(要求)釋法」。她認為香港教會應該教導對不同人也要有基本尊重。

區展秋認為,激進的行動換來一些人的回應,因此有人便覺得激進有市場,便會去做這些行為。可是,他也分析指,這是因為傳媒生態出現問題,「和平理性的(事)沒有傳媒報道」,只選擇報道激進的事。另一方面,他又同意要讓民生得到平衡,商店不能只為內地人服務,否則只會激化衝突。

教會應思考如何抗衡「賺到盡」

會上也有住在北區的信徒反映心聲,直言內地人到來使其生活受到影響,感到無奈和矛盾,不知如何教育下一代。他更直指「亞伯拉罕接待三個人,當然無問題啦」,可是港人要面對的卻是大量內地旅客,惹得全場大笑。張寶珠指自己明白當中的掙扎,認為我們應先尋求明白各方的情況,又指每間教會也責任推動會眾多了解相關課題,和促進內地人與港人之間的溝通。她又指,不同教會可聯合起來發聲,倡議訂立相關政策。

針對愈來愈多商店為內地人服務的問題,講座主持、該院教務長戴浩輝博士亦認為,香港教會可嘗試一些創新的方法,幫助社會抗衡價高者得、「賺到盡」的文化,例如教會的門很多也是關上的,但當中佔地其實不少,可否開放讓人做買賣、做社企?他指雖然實際上難以實行,因為做生意與教會使命看來並不相容,可是仍值得思考其他方法抗衡現今香港社會的情況。張寶珠也認同,教會需要學習願意冒險,以解決當今香港社會的問題。

該講座為「真真假假」講座系列之一,於五月九日晚上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樓舉行,約有廿五人出席。
 


其他新聞快報
「愛爸媽愛我家」回應: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琉球鄉親搭船 電子卡六月上路 (台灣國度復興報)
網路申報所得稅 快速便捷 (台灣國度復興報)
【我靈歌唱】苦難中不住禱告的〈耶穌恩友〉 (今日基督教報)
NBA最新MVP凱文杜蘭特:感謝神改變生命,母親才是MVP! (今日基督教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