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中時電子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好萊塢娛樂媒體稱2014年為「聖經電影之年」,因為今年開春以來,美國同時有多部基督教相關題材電影躋身票房排行榜,在好萊塢影史極罕見,有些是娛樂性強、電影技術也到位的大片,另有些成功由於成本控制及針對信眾推廣奏效。
開啟這波基督教電影熱潮的是《上帝之子》(Son of God),這部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劇情長片,是今年第一部廣泛發行的宗教題材電影,由福斯影業出品發行。基本上,此片是之前由夫妻檔製作人Mark Burnett和Roma Downey將在歷史頻道熱播的迷你電視影集《聖經》重新剪輯而成的電影版,2月底上映以來,美國國內票房收入近6,000萬美元 。
索尼影業改編自Todd Burpo的2010年同名全球暢銷書《真的有天堂》(Heaven is for Real)也受矚目,記述身為小鎮牧師的作者當時4歲的兒子在瀕死時造訪天堂的真實故事,原著售出超過1,000萬本,並登上紐約時報非小說類平裝書暢銷排行榜,電影獲得Cinemascores評為A,顯然對大眾也有吸引力。其製片之一是美國德州達拉斯市巨型教會The Potters House的首席牧師T.D.Jakes。
獨立電影公司Freestyle Releasing出品的《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預算僅200萬美元,首映周末在780個放映地點就創造900萬美元票房,目前擴大在全美1,860家電影院播放,票房有望達6千萬美元,片中有無神論哲學教授與年輕學生針對上帝是否存在的辯論。
派拉蒙公司的舊約聖經故事《挪亞方舟》(Noah)新版以特效大片做宣傳,頻頻向宗教團體和教皇釋出善意,雖有不少基督徒不滿內容和聖經有所偏差,但至今北美總票房近1億美元,海外票房更有2.4億美元。
前三部電影都衝上基督教影片票房最高記錄。據Box Office Mojo的認定,基督教電影須是「由基督徒製作,以促進或體現自己的宗教」的定義。
好萊塢一直在乎基督教題材的電影,1900年代初好萊塢有名導Cecil B. DeMille的基督教史詩三部曲:1932年的《The Sign of the Cross》、1956年的《十誡》與1961年《萬王之王》,以及1959年威廉惠勒執導、卻爾登希斯頓主演的《賓漢》,這些聖經故事都是當年的票房巨片,今日的經典。
隨著美國社會變遷,聖經題材的電影在好萊塢式微,雖偶有基督教電影走紅,但主要市場轉向DVD光碟的銷售和小眾發行,直到2000年代中期才再受到主流社會的注意。
據Box Office Mojo,好萊塢自1980年以來票房最高的基督教影片,是2004年梅爾吉勃遜編導的《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Christ),北美票房3.7億美元,第二、三、四名為《納尼亞傳奇》1、2、3集,票房各為2.92億、1.42億、1.04億美元。接下來的三名是今年都還在院線上映的《真的有天堂》7,522萬美元、《上帝之子》5,965萬美元、《上帝未死》5,735萬美元。
這些高票房基督教電影都是娛樂性強、電影技術也到位,擴大觸及信徒以外的大眾市場;另有些成功的基督教電影則是因為成本控制及針對信眾推廣奏效。
《上帝之子》、《真的有天堂》及《上帝未死》都集中在美國中西部推廣造勢,所謂聖經地帶(Bible Belt)更是重點,且積極向全美各地教會和宗教機構宣傳。
好萊塢在乎電影的票房數字,基督教製片更在乎電影看完後,人心是否受感召。有基督徒認為,上帝開始用電影傳福音,因此會義務幫這類電影宣傳,教會團體還會大量預購電影票,都是好萊塢盼望的,也是最近基督教電影票房成功的關鍵之一。
接著陸續有多部基督教題材影片上映,今年聖誕檔期,福斯影業的舊約聖經巨片《出埃及記》(Exodus: Gods and Kings),由名導Ridley Scott詮釋摩西的故事,黑暗騎士Christian Bale主演,以及一部關於德蕾莎修女的傳記片;而新版的《賓漢》也在前製階段。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Rick Santorum的電影公司EchoLight也將推出4部電影,但這些電影只在教會上映。
(本文作者為國際動畫策展人、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