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5月7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夾縫外望、威權、身份、對話」 雷競業:信徒追求民主改革是自然行動
麥妙芳
(2015年04月17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在一個名為「夾縫外望、威權、身份、對話」的講座上,多位講者從神學反思、聖經書卷,論及基督徒需保持清心,免受極權者欺騙,又提及哀慟詰問亦是對不公義抗爭的語言。鑑於香港現今處於批判時代,本土意識冒起,教會可培養信徒屬靈批判的操守,重尋福音見證人身份來處理矛盾,以包容、謙卑的心來溝通及消除分歧。

抵抗極權欺騙和壓迫

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助理教授辛惠蘭博士從啟示錄的盼望神學主講「威權VS盼望」,分享該書卷對政治批判及末世觀,以及基督徒社會政治參與的策略。她指出啟示錄的目的是批判極權統治帝王崇拜,呼籲讀者保持清醒,忠心持守見證,抵抗極權欺騙和壓迫。在上帝命定時間,會介入歷史,將世界的扭曲更正過來,為信徒跟邪惡分開提供誘因及勇氣。此外,該書卷擁抱新天新地生活的輪廓,拒絕讓社會現實決定生活取向,體現天國生活的美善。

辛惠蘭表示眾人皆醉,對暴力、政治退縮均不是信徒離開或對不義視若無睹的借口。上帝掌權及盼望正提醒我們此時要樂意犧牲,努力協助社會轉化,與上帝同居的生活願景,作好準備。上帝是最終掌權的盼望,以基督十字架上見證捨棄權力得勝罪惡作藍本,以暴易暴和懦弱退縮之外的第三條路。她又指上帝在香港仍坐著為王,仍掌管香港歷史,仍要求信徒作出承擔,繼續活出新天新地美善的願景。

以哀慟作抗爭

中神聖經科助理教授張智聰博士以詩篇哀慟詩論及「哀告的『抗爭』」,先點出天國再臨與我們在現實壓迫夾縫之間,如何持守活潑盼望。社會上,有人經歷強暴壓迫,強大利益集團操控,似見浮游在生活、社會上邊緣不被看見或聆聽,除非對經濟效益有大影響,否則他們的存在似可有可無。一個大型社運會暫時窒礙社會大機器運作,我們選擇引退或將行動升級作更大抗爭,二者選其一是基於現實難逆轉。詩篇中的哀慟詩正點出哀慟意義,如何以哀慟作抗爭。

張智聰指出哀告詩如詩篇十二篇1-2節,是因信而誠實面對現實的不公,而詰問是抗爭的言語。而一○二篇3-11節、五十九篇3-4、 9 及 16-17節是描述抗爭者以外的身份,分別是有聲音的受屈者、耶和華的投靠者及存盼望的哀告者。

張智聰又引述Rabbi Jonathan Sacks在其一本著作中所指:「聖經的目的並非為了運載信徒前往一個私人天堂。相反地,它熾熱、不息的渴望是要將天國帶進人間。在這大業未成之前,我們仍需要努力。」而在猶太教,信不是接納而是抗爭,並指其說話適用於新約信徒,透過聖經哀告傳統向上帝詰問,真實是活出持續抗爭的信心。
 
民主運動不會停於二○一七年

中神神學科副教授雷競業博士透過「追求盼望」為題,以基督教信仰及神學反省給予信徒一些指導,當參與公共空間時應有基本價值需要持守。他說:「我們要做入世的聖人,近年教會談及信徒投入擴展神國,神國包括人的身心社靈的生活,這是整全使命,換言之我們是它的粉絲,整全使命有很多層面,政治參與只是其中一個。」

彌迦書六章8節指出,追求公義是基於上帝的性情。他解釋,民主制度可反映人人平等價值觀,信徒追求民主改革是自然行動。論及批判與抗爭,有人說教會不宜停留在順服當權者的爭拗中,但可學習以批判態度看清當權者,不至被埋沒。至於批判與傳統,我們活在充滿批判的年代,過去教會牧者具有權柄,現今可主動培養年輕人屬靈批判的操守,牧者也需學習。

此外,信徒是仰望的行動者,惟有神是救世主,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惟有出於救主的旨意,不需靠人的聰明或策略,所追求的可實現人間。他又說,民主運動不會停於二○一七年,公義是持久戰,信徒是堅持不懈的行動者。

近年,香港本土意識高漲,中神延伸課程主任葉沛森博士論及「穿越本土」時指出,本土意識是一種意識覺醒,在行動中呈現強調守護本土文化、語言,生活習慣的行動,它在近期社運中熾熱起來,在進行社運方式起引導作用。它容易觸及政治禁忌,如港獨、去中國化、鎖港、仇外及歧視等。至於穿越本土意識的大公信仰,其文化與與宗教的含意是普遍與全體(Universal),可引伸為「完全」的意思,亦帶有正統(Orthodox)的意思。

葉沛森表示,本土主張捍衛部落式文化、權益。大公觀念協助信徒尋回另一個身份,可穿越本土論一個邊界和平面,以及本土身份的認同。我們有基督身體及福音見證人身份,以此身份處理本土及外部交往,以至處理這些衝突和矛盾。

葉沛森總結說:「目前我們面對管治者缺乏威信,中港矛盾未得緩解,本土意識冒升的處境,可想像將有更多信徒選擇用本土政治理論來審時度勢,社會重新重視大公觀念,希望幫助信徒不受困於本土政治的框框,在福音大公的屬靈基礎上,教會應將其前線重置於不同群體中,特別那些敢於挑戰禁忌,踏足本土身份政治的年輕一代,使他們在無情的政治角力中仍聽聞神公義及復和的聲音。」

在公共領域有福音可傳

因著基督徒身份及聲音在不同公共領域確實明顯等觀察,中神神學科教授江丕盛博士以「信仰@公共」為題指出信仰在公共空間的意義是需要思考的。如何在公共領域、社交網絡中呈現福音信仰的信息,最少有四個正式、積極、重要的意義:一、不僅只是先知的批判,更在真理面前謙卑聆聽和學習。二、把道德勇氣和誠信帶入公共領域,政治不應單是一場權力鬥爭的遊戲。三、信仰資訊作為參照系統,共同塑造公共價值體系與生活方式。四、抗衡撕裂文化,在公共領域有福音可傳,在撕裂中縫補,在夾縫中給予救贖的盼望。

江丕盛又說,去年六月底,三十多位不同政見教牧及信徒領袖相聚,以聆聽、對話,承認分歧、彼此尊重,保守合一的心。他們呼籲信徒構建溝通平台,相互承諾和學習,實踐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及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

是次公開講座由中國神學研究院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辦,於本月十一日上午假中神禮堂舉行,約二百三十人出席,包括該院校友、神學生及教會長執等。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蓋洛普:年輕人比年長者容易信教 (台灣國度復興報)
減緩十年後 反閃浪潮重現美國 (台灣國度復興報)
愛在四月天音樂佈道會 19日網路直播  (基督教論壇報)
希臘債務危機 正教會捐出物業助還款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台北信義堂建堂50周年 接力表演歡慶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