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我見過你成功,我見過你失敗,未見過你放棄!」基甸少年軍訓學校十年來以此作為行軍格言,為配合即將於大埔區推行的「校本驗毒計劃」,這所軍訓學校將推行一項名為「同行計劃」的基督教軍訓歷奇禁毒訓練營,預計於本年十二月至明年六月期間進行。禁毒訓練營已於九月六日下午舉行了服務簡報及記者會,由基甸少年軍訓學校總監蕭智剛簡介活動內容,沙田區議會(火炭)議員龐愛蘭及信義會北區外展隊隊長盧寶星講解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情況,以及由青年導師莫家豪先生透個相片分享其軍訓經歷。
龐愛蘭專責本港的禁毒教育及宣傳,她認為吸毒需要從兩方面看,這既是有組織的犯罪行為,對社會存在著威脅;對個人而言,吸毒則等同於慢性自殺。她以拔草比喻處理吸毒問題,這邊拔起,那邊又會再生,所以教育、就業、體育運動等才是重要的解決方法。而「基甸訓練營」融合了教育、體育運動等,是貼合社會需要的短期戒毒計劃,讓受訓後的學生可重返校園,這是相當重要的。她引述聯合國對青少年吸毒問題的三項關注,首先,大多數人首次吸毒乃發生於青少年時期,所以針對青少年群組的預防措施是十分明確的。其次,留意年輕吸毒者的趨勢其實可以看到毒品市場變動的情況,如大部分年廿一歲以下的年青人主要吸食危害精神科藥物,據二○○七年的資料顯示,危害精神科藥物首次超越了海洛英的需求,原因在於從印度流入香港的藥物相當便宜。最後,青少年吸毒問題將轉化成將來的社會問題,她說:「其實我們都很愛我們的年青人,希望他們將來能發揮他們的所長,不要受毒品的控制而失去自由和將來的選擇權。」
盧寶星以其親身經驗分享青少年吸毒的現象。他曾於天水圍及北區作出調查,發現約百分之六十六的青少年首次吸毒發生於屋邨的角落,如籃球場、梯間等,都是一些公眾地方。更重要是,吸毒已變成一種青少年「文化」,而非「問題」而已。此外,他進一步指出青少年吸毒問題已出現「低齡化」現象。青少年吸毒的數字由零五年開始變成雙位數字升幅,但十六歲以下的升幅數字更驚人,十一至十三歲的學童更屬於高危一族。盧寶星明言這是讓他非常震驚的情況,因為這反映出青少年於小學階段已經開始接觸毒品。同時,毒品拆家的銷售策略層出不窮,他對此相當憂心,「他們現在除了利用青少年做小拆家外,更送貨點對點,你打電話來,你告訴我在哪裡等就可以,我就會電單車送貨,好像麥當勞一樣,你怎想也想不到。」他說這是相當普遍的基層社會所面對的現象。從事社工超過十八年的盧寶星感慨地說:「我們社工日以繼夜疲於奔命的在街上『執仔』,就是為了幫助他們。」
盧寶星指出,吸毒牽涉一個過程,很多年青人都是間中於派對吸食,未必有一個成癮的特徵,因為他們根本不當這是一個問題。他描繪青少年的想法是:「你們(大人)不要理我們吧,我們有分吋了!」他很高興有「基甸訓練營」這個同行計劃,因為他們社工往往也是透過玩,如去宿營,玩得非常熟落,得到他們的信任後,便能進入他們的世界。他認為吸毒的青少年其實很需要一些正常活動,可以讓他們思考人生的。其實年青人都圍繞著「who am i」的問題在尋找,所以一個能夠讓他們獲得肯定的訓練是相當重要的。
蕭智剛介紹計劃的意義和內容時形容這是一個預防和教育的試驗計劃,現階段先配合政府措施於大埔推行,於計劃推行後會再作檢討、修定,再推行至其他地區。基甸訓練營的對象為對毒品好奇而初嘗及間中吸食的學生,屬於自願性質,而整個活動將絕對保密參與者的身分,參加完畢可繼續回校上課。有記者提出,為期三個月的訓練營,學生需離開學校,他們的身分如何得到保密。蕭智剛重申已經與學校進行溝通,學校已答應絕不於校內公開參與者的身分。他認為大部分參加的學生原來可能出經常因紀律問題而停課,因此,即使離開學校一段時間亦不會過分引起其他的同學的關注。
整個訓練營包括意志力的訓練、探訪福音戒毒村、認識毒品資訊、尋找人生目標等等。但蕭智剛強調這個活動並非只針對吸毒的青少年,還包括並家長,因此家長必須參與訓練營提供的支援,如家長會。筆者就基層家長因工時過長而未能照顧子女的情況,提問關於家長長時間參與的可行性。蕭智剛表示對於一些不願意合作的家長可謂無能為力,但明白部分家長的處境,知道他們因為工作有時真的有心無力,他們會盡量提供協助。但在這個計劃中,他們會優先處理那些願意合作而欠缺技巧的家長,因為家長的參與對於子女的成功有很重要的幫助。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