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4月25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AI@教會 免費講座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做光做鹽 基督徒青年 社會參與工作坊 拉近基督徒與公眾關係
從政治和媒體關係認識切身議題 向世界發出聲音
(2020年10月21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林婉婷專題報導】Payuan(排灣)中會Kazazaljan(萬安)教會青年團契主辦之「做光做鹽:基督徒青年社會參與工作坊」,於9月5日、12日登場,共有六位相關領域講師接力談基督徒與政治和媒體關係。

首場工作坊邀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王昭文談「行動代號耶穌基督:公義的行為實踐」、牧師鄭世璋談「我們與社會的距離:愛人如己是最政治性的宣言」、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Si’ong Balay(方喜恩)談「群聚基督徒:組織工作培力」。

王昭文回顧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時,引發的期待與不滿,例如原住民族獨立音樂人Panai Kusui(巴奈‧庫穗)等人在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政府誠意不足。此外,王昭文簡述道歉文的承諾內容,包含設置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定期召開《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平埔族得到應有身分與權利、劃設和公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等;其中多項確實執行,雖然成效並未得到全部人的認同。

王昭文以轉型正義的定義與國際案例,點出轉型正義是讓社會認識威權統治時代侵害人權的事實。台灣設有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與原轉會,其中原轉會分土地、歷史、語言、文化、和解小組處理原住民族各方面的轉型正義議題。不過她也提醒,原住民族議題由於脈絡龐雜、深遠,難以透過單一立法在短期內解決,必須透過許多討論,建立社會共識。

●認識切身相關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回首這段歷史後,王昭文邀請學員思想這些事件所帶來的感觸。Kazazaljan教會青年團契會長Ljavakaw(張劭謙)提出,雖然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議題切身相關,卻總有點距離感,或許除了向政府部門呼籲,族群內部也需要更多對話與交流。

青年團契顧問張正和長老提問:「原轉會委員們有多少代表性?他們對部落與族人的了解有多少?」亦盼有管道能夠真正傳遞部落與族人的聲音。Kazazaljan教會牧師Dremedreman(稜樂曼‧導穌努克)說,原住民族最終目標是自治,但在那之前確實需要很多準備工作,如原轉會等組織能成為交換想法的平台。而蔡英文以國家領袖身分道歉與承擔,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與信心,她個人有受到尊重的感覺,這也是長期以來原權運動所得到的一個較正面的回應,「對於長期以來累積的不公義,很難一次就給出讓所有原住民族都滿意的結果,但這是開始,誠意也有展現出來。」

Ljavakaw提問,談到轉型正義時常會有基督徒說要原諒,但在問題解決前,是否要饒恕?如何去饒恕?王昭文坦言,這不能直接論斷孰是孰非,因為這關係到每個人怎麼看待議題。她認為,討論必須建立在共同認知的事實上,例如原住民族的土地被侵奪是事實,但原本的土地為哪些?這些就需要更多調查。很多時候歷史的詮釋權掌握在執政者手上,因此原住民族第一步要訓練「訴說自己觀點並令人信服」的能力。另外,還得面對政府以及其他公民,他們可能服從政府,也可能有自己的意見,這也考驗著原住民族的發聲能力。

「政府能夠做出改變,但改變必須得到足夠支持。」王昭文說,然因為民粹的存在,政府在處理議題時必須留意、謹慎;很多時候政府願意行動,但其他族群可能會有反對的聲音,將原住民的轉型正義補償視為「特權」。王昭文延伸解釋為何爭取自治不易,需要取得政府與整體社會極大的信任與支持才可能,也因此類似「原轉小教室」這類活動更顯重要,發揮社會教育與維持議題熱度的功能。

王昭文分享《新使者雜誌》155期的「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議題」研討會專文,也引用當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Omi Wilang(歐蜜‧偉浪)牧師的發言來談教會與原住民族關係。事實上,早期許多牧者和神學生,秉持為族群爭取權益的使命感,因此走上街頭抗爭,也因為他們的努力,發起正名運動、還我土地等社會運動,讓原住民族權益得以一步一步地前進。

●政治與信仰有何關係?
「教會為何要關心公共事務?」王昭文分析,長老教會在制度方面是代議政治,鼓勵民主參與;在威權時代,長老教會積極發聲,例如發表三大宣言。教會作為耶穌的跟隨者,以愛心說誠實話,故監督與推動政府進行改革;那麼,身為原住民族,最渴望爭取與改變的究竟是什麼,這需要大家去思想。

最後王昭文與學員們討論平埔族議題,論及有些原住民族懷有平埔族納入原住民身分後可能會稀釋保障資源的擔憂。Payuan中會青年幹事Qelen Zingla(額冷‧璟拉)認為,這是多數人意識裡「自己需要資源」的心態尚未轉換,所以有些人會感到焦慮。

Dremedreman表示,應先釐清想要「資源」還是需要「身分」之別,也直言在過去原住民族被歧視的時代,很多族人其實不敢、不願承認自己是原住民,但當政府政策改變,很多人又開始追溯、回歸原住民身分。王昭文解說,有學者提出台灣的原住民族政策其實需要全盤重來,雖然目前看來不太可能實踐,但平埔族議題確實是個充滿挑戰、需要重視的議題。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20年合一旅程,從「彼此道歉和饒恕」開始 (基督教今日報)
不孕症連得兩子,兒子卻罹患四萬分之一的「不治之症」 (基督教今日報)
教會世代面臨增長問題 周神助牧師:關鍵是從事工導向到關係導向 (基督教今日報)
禱告復興特會》興起弟兄姊妹揚聲呼求神 再次舉起手為國家、家庭、社會迫切禱告 (台灣國度復興報)
新竹靈糧堂職場高峰會》堅心倚靠上帝 勇闖職場和家庭難關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