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5月6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垃圾徵費成契機改變生活習慣
不應讓窮人承擔環境污染後果
(2024年03月0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政府宣佈將在今年八月實施垃圾徵費,市民可以如何部署?減少垃圾、分類回收、拾荒勞動,乃至關懷上主創造,這些議題其實都是環環相扣。在二月廿一日,基督教協進會的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舉辦分享會,邀請了綠惜地球的鄭茹蕙以及關注拾荒議題的「拾平台」趙日輝,一起思考如何面對城市的「垃圾」文化。趙日輝提到,垃圾徵費其實是反思如何改變生活習慣的契機;鄭茹蕙則期望不讓最貧窮的一群承擔環境污染的後果。

鄭茹蕙表示,根據政府二○二二年的數據,香港人每日棄置過萬噸(即是473輛雙層巴士的重量)垃圾到三個堆填區。她指,香港棄置的垃圾,包括塑膠、紙料與主要是廚餘的「易腐爛廢物」三大類,從二○一三到二○二二年,廢物數量一直「穩步上揚」。

鄭茹蕙解釋,垃圾量很難下跌的關鍵,是因在香港「買得快、丟得快」的「貪方便」消費生活模式,以及在香港扔垃圾「零成本」;食環清潔工同樣「清得快」。剛扔掉的膠樽,很快就被運走,街道變得乾淨企理,「(扔垃圾)好似唔需要付代價」。

「唔使負責」,就沒有動力思考如何減廢。鄭茹蕙舉例說,書紙、報紙的家居回收率特低:不少小學生的飯盒,也只是「食咗幾啖就扔」。另外,千人盆菜宴這類盛會,其實可以申請政府的免費餐具,毋須浪費即棄餐具,只是我們沒用心去找罷了。

「垃圾」當中,還有不少可以回收的「資源」,例如膠袋、膠樽、發泡膠、紙皮等。鄭茹蕙卻指出,即使有心分類,香港舉辦活動的場地也未必有合適的支援設施,以至許多可回收的資源,最後仍被當做垃圾送去堆填。

所以,其所屬的綠惜地球推動環保的工作,希望企業舉行的短期大型活動,例如馬拉松、越野跑、展覽、演唱會等,都可以減廢、減碳,以及山野無痕。鄭茹蕙認為,回收箱、垃圾筒應該「拍住上」,回收箱可以用較鮮明的顏色,如果照用黑袋和綠箱,「你加咩標籤都無用,市民照當係垃圾筒㗎喇」。她又觀察,近年市民的回收意識進步不少,負責提醒市民分辨清垃圾與回收資源的義工,其工作已輕省不少。

她提議,舉辦活動前,可以思考幾個問題:是否必需?是否合適的數量?有沒有可以重用的選擇?可以回收嗎?現場可否支援回收?鄭茹蕙續指如果可以事先聯絡可信任的回收商,或者拾荒街坊,即使是大型活動,也可以剩低甚少垃圾,如果按一件大型垃圾十一元的計算,不過數百元。

站在垃圾分類前線的拾荒群體

趙日輝說,垃圾徵費前,市民「一早已經(為處理垃圾)包緊底」──政府每年堆填區的耗費,合計起來能興建一條公共屋邨,而「綠在區區」也是動用公帑興建的。除了市民,還有另一班人默默勞動,就是拾荒的一群。當中拾荒群體的勞動角色,不可或缺,有兩成的廢紙量,是由他們幫忙分類。

可是,被「拾平台」視為「環保前線人員」的拾荒者,卻被社會排斥為「從事厭惡性工作的垃圾婆」,甚至被指令環境污糟,被票控亂拋垃圾、被充公車仔。拾荒者貧窮、有病痛、孤獨被指無家,這些「關懷貧窮」視野內的觀察較易察覺,但制度上的排斥、污名,卻更難看見,也更難處理。

不論是回收舖,還是二○二○年政府推出的「三紙回收」,每公斤紙皮的最低價格只是七毫子,收入雖然穩定,但穩定地低。可是,趙日輝認識一位街坊,車仔上堆疊的紙皮,每張都整齊得「起角」。街坊笑言是苦中作樂,但同時也是知道自己回收紙皮的意義,才能如此認真。趙日輝看來,這堆紙皮「像藝術品一樣」。

「拾平台」亦不時邀請拾荒街坊做「真人圖書館」,向學生或公眾分享自己的故事。街坊收集的紙皮,有時也能做出「再生玩具」,讓孩子分享街坊勞動的成果。如果有需要,同工也會設計手作,例如用地拖棍做拐杖,或改良手推車,甚至為街坊提供物理治療,卻並不計較是誰幫著誰。

垃圾徵費幫助思考減廢

趙日輝認為,一講起垃圾徵費,大家就緊張「條數點計」,因為香港人一直疏於思考怎樣減廢,「每個人都承受緊後果」。與其責難政府推行垃圾徵費過急,趙日輝認為,不如視之為反思如何改變生活習慣的契機。他明白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都知有多困難,但即使不能不製造垃圾,至少可以做好回收,減少垃圾。

鄭茹蕙補充,不能不製造垃圾的人,尤其是大戶,應該負上相應的責任,不應讓最貧窮的一群承擔環境污染的後果,也不應「濫用」在前線做垃圾分類的拾荒者。將來推行垃圾徵費,拾荒者分出來的垃圾,「邊個埋單」?趙日輝說,肯定不會是商戶,而是拾荒者。

沒有生活習慣的改變,垃圾徵費只會造成廣大市民的財政負擔。但基督教環保組織「生命草」的林慧琪為講座總結時說,「香港人不缺知識、技術,既然咁叻走精面,其實調返轉嚟睇,一定有本事照顧呢個上帝創造本來美好、無一樣嘢係垃圾嘅世界。」她認為,只要保持思考,念記因垃圾而受苦的生靈與鄰舍,大家就可以走下去。

是次聚會為「垃圾收費,誰要埋單?」分享會,於中國基督徒傳道會中心堂舉行。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香港亞洲歸主協會 回歸大使命 (台灣國度復興報)
右手福音使命,左手文化使命!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 牧者學者呼籲教會積極實踐華人基督徒文化使命 (基督教論壇報)
第十二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 聚焦職場和異文化宣教 (基督教論壇報)
上帝對悲痛欲絕的心靈低語 (Christianity Today)
淡中慶祝創校152年 台神師生受邀分享見證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