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由香港協同神學院及亞洲路德宗神學院合辦的「愛國主義與我們基督教信仰」講座,已於十月一日假南亞路德會永基堂舉行,由亞洲路德宗神學院院長羅永志博士、香港協同神學院講師祈志偉博士及香港協同神學院院長丘恩處博士,分別以「路德宗傳統中的愛國主義」、「中國教會經驗中的愛國主義」及「香港基督徒與愛國問題」為題主講,吸引三十多人參加。
上帝依然掌管地上政權
首先從路德宗傳統看愛國主義的羅永志說,每個基督徒都「同時在地上和天上有公民身分」,而這兩種公民身分,在早期教會及改革教會的歷史中時有衝突,彷彿愛國主義和教會難以並存。但羅永志引述耶穌的教導:「將凱撒的還給凱撒,將屬上帝的歸於上帝」,指耶穌也從未混淆他的君王身分與世俗國王身分,「但是信徒不應抱任何幻想認為這兩個國度將會在末日耶穌在再次降臨之前合併。」
只是上帝無疑仍在地上工作,而正因為「最壞的政府,上帝依然掌管,基督徒對待壞政府時,是要無私和犧牲的生活,不是要以武器與上帝建立的權力對抗」。他定義「真正的愛國者」為「以個人悔改的心,樂意饒恕那些得罪他的人,並盡力地分享天國的盼望。」他指出父母和國家均是無從選擇的,是故「非信徒的父母」和「無神的社區或國家」一樣,都是信徒對上帝信心的嚴峻考驗,但要謹記「我們所面對的試練總是我們能承受的」。
而若「信徒的國家的行為是與上帝的觀點相違背時」,他認為上帝已清楚教導「要服從上帝而不是人。」可是他指這種「不服從」不就等於「推翻」,只是信徒為了敬虔的緣故,拒絕參加錯誤的團體,而就算這種對上帝的服從可能意味著受苦的後果,也是信徒當背的十字架。
教會本色化淪政治工具
祁志偉從中國三自教會運動看愛國主義,他指出現今香港人一般理解的,亦為香港政府及北京中央政府鼓吹的「愛國」內容,是一面倒地擁護、肯定國家,而視指斥其非為「陰謀陷害」,「這只是主張獨裁政權的技倆,真正的愛國,其對象應是偉大之文化、善良之人民,非一時一夕、興衰更替不定之政權。」
他接著分析,中國三自運動的出現,本是由於二十世紀的中國教會人士有感基督教來華百年,西方色彩仍然濃厚,造成種種傳教問題,因而興起「基督教本色化」的慨念。祁志偉演繹這概念為:「既然基督教的真理和信仰是普世的,而不是民族或地區的真理和信仰,應該可以在中華民族的宗教經驗尋找到當中的普遍,並以此立足中華、紮根中華。」只是他認為中共建政以後,三自運動由雛型變定制,但卻由於中共對英美等的戒心及種種政治考慮,而淪為政治工具,只用以完全控制宗教政策,阻止西方陣營利用教會侵略新政權。
祈志偉總結,若早期中國教會人士原意中的三自運動能成功建立,對基督教發展而言,實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可惜中共的三自運動卻斷送了這個突破的機會。
耶穌從未叫人棄絕愛國
丘恩處指出上帝創造萬物,也賜給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而在人文世界中,人類建立和諧社會,國家以倫理道德制定法律,都是用以自我保護,因此「守法與愛國,從創造論的範疇來講,是天經地義的。」
丘恩處強調:「聖經是要我們愛國和尊敬長官的,並竭力地盡自己為國民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他提醒信徒不能曲解聖經(太六33)「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是把屬靈的事放在首位,然後屬世的事便會從而得著;並不是要人棄絕屬世的事。故此,祂從未有叫我們棄絕愛國的意思。」
然而,因為人也同時是被造成「有靈的活人」,會根據時勢來考慮「這樣的國家是他所應當愛的,或是應要從事革命以推翻的」,但無論是哪一種,均是愛國的表現。而丘恩處認為現今的中國「國力和影響力正如旭日方升」,已非「孫中山時代的滿清,為革命的對象;乃是炎黃子孫效忠和共同團結發展的對象」,只是在愛國之中,亦不能忘帶著「先知性和批判性」,時刻按聖經教訓,為國家元首、特區長官,以及一切在位的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