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Mimi L. Larson, Ahyuwani Akanet, and Lindsey Goetz)這世上從不缺乏育兒建議。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你肯定聽遍源源不絕的育兒技巧、「生活妙招」及各式各樣的意見——來自社交媒體、出於善意的朋友,甚至你的教會群體。你知道網路上充滿基督徒部落客的育兒建議,例如如何在家有新生兒的情況下,個人的靈命能持續成長;如何規劃時間、如何進行有趣的家庭靈修、如何讓孩子做家事。尤其在 Instagram上,你可能會以為家庭的信仰成長步調是可預測的,甚至是輕而易舉的——只要你們照著一個「好的屬靈計畫」執行即可。
但現實生活並非如此。育兒過程既困難又充滿變數,而我們所處的文化過度崇拜效率及世俗定義的成功⋯⋯等壓力使育兒變得更複雜。許多父母感到孤立、疲憊,面對一個又一個需要完成的計畫份外氣餒。
想當然而,養育我們的孩子成為基督的門徒,並不是一個可以從待辦清單上劃掉的項目,但美國教會往往將家庭的門徒訓練方式視作一種能以成功與否來評估的「計畫」或「成就」。
我們應該帶領我們的孩子進入一種深深扎根於基督形象的生命,但我們往往選擇千篇一律的計畫 (而非因材施教),讓靈命操練/塑造淪為繁瑣的屬靈作業,最終導向以行為為基礎的完美主義,或致使父母們筋疲力竭、充滿愧疚。
無論我們立意多良善,這都不是孩子信仰成長的方式,更不利於父母自身的成長——因為父母全人的健康狀態總是與孩子的成長緊密相關。那麼,教會能如何更好地支持那些渴望忠心跟隨神,卻已身心俱疲的家庭呢?
首先,是要更實際地看待一個家庭的信仰塑造。在日復一日的生活壓力下,許多父母往往依賴地方教會來培育孩子成為門徒,或甚至要求教會幫他們制定計畫來完成這ㄧ任務。
然而,不幸的是,通常教會會建議全家人一起做的事——如家庭靈修或其他信仰活動——往往會流於形式,缺乏深度。這些活動無法真正深入人心,也無法促進真誠的關係及真實的生命轉變,更無法觸及在這個破碎的世界中,父母及孩子們可能正掙扎著的真實且棘手的問題。因此,當家庭生活越來越忙亂時,這些屬靈計畫往往是最先被放棄的。
而解決方法並非更多的計畫或特別的技巧,而是讓信仰真正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生命是透過每天日常的習慣及經歷而塑造的。正如崔西·史密斯 (Traci Smith) 在其著作《信實的家庭》(Faithful Families) 中所寫:「信仰是在日常生活的紋理中無縫交織著、學習而來的。」真實的基督信仰不是一套計畫,而是一場群體同行的旅程,人們一起在每天的生活裡不斷被塑造成基督的形象。
我們的孩子並非從作業本中學習這種能改變人生命的信仰,而是從我們身上學習。他們觀察著我們,觀察自己的父母和教會群體,並透過發問來理解我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渴望在關係中擁有坦誠對話的空間,好學習如何成為耶穌的跟隨者。孩子們的信仰是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時刻中被培育出來的——例如當母親提醒兒子他在基督裡安全、被愛的身份,或者當父親抱著女兒,為她做適時的、簡單卻迫切的禱告。
在靈命成長上,沒有所謂的世界所定義的「成功」的保證方式。有時,我們能喜樂地見到孩子學會信靠上帝,但有時,為人父母的旅程充滿悲傷和苦難。與其提供父母們更多門訓計畫,教會應當在人生的各種階段透過實際的幫助來減輕父母的負擔,尤其在壓力特別沉重的時期,例如提供托兒服務、組織送餐行動,或單純地成為一個願意傾聽的朋友。這類關心或許看起來「沒有特別屬靈」,卻能幫助父母親卸下重擔,使他們在艱難的時期仍有餘力來培育孩子的信仰。
牧者及教會領袖也應當關注父母的靈命塑造。當教會關心父母的信仰狀況時,也是在關心整個家庭。正如耶穌所教導的:「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6:45) 當父母的信仰不斷深化、成熟,他們不需要繁瑣的計畫來門訓孩子,因為他們的生命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當我們思考如何門訓孩子們時,往往習慣以「直接的教育」來進行,認為只要提供正確的答案、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成長得很好。然而,這並不是孩子最好吸收學習的方式。他們會觀察我們如何說話、如何處理衝突;他們會留心看教會是如何分配時間及資源的。孩子們將這些細節看在眼裡,從中學習哪些事物值得他們追求。
我們仍可以為孩子們制定計畫及事工課程,但這些努力應當避免讓信仰流於形式,並且教會應促進跨越不同世代的年齡群體的連結。與其讓孩子總是被安排進同齡的課程,不如讓他們有機會與不同年齡、處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基督徒建立關係。父母不應該是孩子唯一見到的成年基督徒的榜樣,而教會的事工計畫也應當包括以禱告、門訓/導師陪伴、聖經教導、團契關係及教牧關懷來支持疲憊的父母或孩子的主要照顧者。
以事工計畫為導向的孩童/青少門訓方式或許看似更簡單、更容易做評估——彷彿我們可以勾選一個待辦事項,就宣告當天的門徒訓練已完成。然而,門徒訓練並不是個可以高效率完成的「專案」,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教會能夠幫助家庭茁壯成長的,正是在那些未經特意安排、最自然的日常時刻。
Mimi L. Larson擔任《信仰與兒童中心》(Center for Faith and Children) 執行總監,亦為三一神學院 (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 教育事工助理教授。她是《兒童靈性研究:理論與實踐的橋樑》(Bridg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ldren’s Spirituality: New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Ministry, and Discipleship) 一書的共同編輯。
Ahyuwani Akanet是《信仰與兒童中心》的營運總監。
Lindsey Goetz擔任《信仰與兒童中心》的資源總監,並著有《福音故事聖詩集》(The Gospel Story Hymnal)。
圖說 Stockbyte / Getty / Edits by 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