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義工記者Ispalakan Bukun台北報導】原住民族學生在學校常聽到「原住民都很幽默樂觀、運動很厲害」或「你是原住民怎麼不會講族語」等言論,這些看似無惡意的話語,卻可能強化刻板印象,影響原住民學生的族群認同和文化自信。國家人權委員會於2月9日在台北國際書展C524展區舉辦「字裡行間的信念」系列講座最終場「原權推動:全民原教來發聲masingav」,邀請自媒體工作者Ispalakan Umav主講、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Ciwang Teyra主持,探討隱微歧視、全民原教與自我覺察等議題。
Umav長期透過Podcast《Umav如何了!What’s up Umav》推廣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她分享自身族名正名與求學歷程,並以時事為例,具體指出原住民族仍面臨各種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她認為,這些偏見長期被複製,應透過全民教育與政策改革來改善,避免對原住民族學生造成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壓力。
她進一步指出,都市原住民族學生因缺乏族語環境,學習機會有限,且學校課程對原住民歷史文化的呈現也不夠完整,導致族語和文化傳承面臨困境。她強調,破除族群刻板印象和校園中的隱微歧視,落實「全民原教」是關鍵,學校應將原住民族當代議題與多元族群文化納入正規課程,媒體也應提供更具多元性的報導。
Ciwang Teyra長期研究原住民族社會權利與隱微歧視,特別關注教育、醫療與就業領域的無意識偏見。她指出,許多歧視來自社會對原住民族政策與處境的缺乏理解。
Umav最後強調,除了從教育著手,「自我覺察」是拆解隱微歧視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應反思自身言行,避免無意識地強化社會偏見。而自我覺察也是原住民青少年需要的課題,除了辨認日常生活中不正義的狀況,更需要自我和解療癒。
她呼籲,學校、企業與政府應透過文化敏感度培訓,避免政策與制度複製歧視,並鼓勵大眾更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