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7月8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工權會新書記下本地勞工傷亡史 作者批政府避諱談工殤

(2025年03月27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採訪:林倩恆)【時代論壇訊】常說「死有輕於鴻毛」。在社會各項基建、繁榮景象面前,一條生命真的如此微不足道?工業傷亡權益會(下稱工權會)最近出版新書,為本港過去40多年間、9,000多名因工業意外死亡的勞動者,在歷史中留下一筆。工權會並於3月15日舉辦新書分享會,作者之一的李亞班指政府只「正面」談職業安全,卻對勞動階層的工殤問題顯得避諱,質疑政府如何能從錯誤中反思。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則表示,現時大部份工殤個案,都是工作期間因心臟病發、中風死亡,惟這些個案往往被判斷為個人疾病而非工殤,因而不獲賠償。

本身為工權會義工的李亞班解釋書名《九千鴻毛》的由來,指根據官方記錄,本港在1979至2022年間共有9,523名工人離世,可悲的是,這些工人在歷史上只佔微不足道的位置。「多年來,大家想了解香港歷史,(但)有多少歷史書會告訴你,勞工為了建設香港,成了香港歷史一部份?這方面(的歷史)是空白的。所以我們希望作出補充。」她憶述已故工權會前總幹事陳錦康過去經常說「香港工人命賤」,形容此話錐心卻真實,皆因許多相關的僱主違法個案罰款很低,可能只有幾萬甚至幾千元。

香港無處不工殤 編製地圖記錄實況

去年,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提出「香港無處不旅遊」的概念。實情是,「香港無處不工殤」。新書內附有一幅「工殤地圖」,指出香港工殤處處的情況,無論在貨櫃碼頭、商廈、住宅、醫院、大學等,四處都有。當然,工殤絕非香港獨有,世界各地均曾出現嚴重的工殤個案。李亞班介紹加拿大、澳洲、美國、英國、孟加拉、印度等地均設有工殤紀念碑,當中刻有工人的名字、死亡日期、事故原因。

至於香港的情況,相類的紀念碑卻寥寥可數,並且都設置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亦甚少記下工人的名字。李亞班說:「不同地方的政府都會紀念因建造那個城市而逝世的工人,何以香港要如此忌諱?為何一定要很『正面』,(只)大搞健康安全日,而不肯確認一件死亡事件,藉悼念反思、前進的心態來面對……若跳了一步,不肯從錯誤中反思而只談安全,如何能夠做到(職業安全)?」

廿年來,工權會一直向政府爭取把4月28日定為「工殤紀念日」,並在市區當眼處豎立工殤紀念碑,悼念工業意外死者,惟至今尚未成功。不過鄰近的台灣,台北101大樓便設立了工殤紀念碑,紀念在施工中身亡的工友。兩地政府面對工殤不一的態度,或多或少也帶來不同的後果。書中便提到,於2000年,港台兩地每千名僱員的致命率同為0.080;直到2021年,台灣已下降至0.021,香港卻上升至 0.091。

醫生:死亡沒可能基於單一因素

蕭倩文分享本港近年的工殤情況,指現時每年全港約有3、4萬宗呈報的工業意外,2023年的死亡數字便達到286宗,當中以猝死個案的升幅最大。「雖然報章上較常見一些嚴重意外,尤其以建造業較多人關注;但事實上,許多職業傷亡個案並沒發生意外,而是工作期間因心臟病發、中風而死。」由於這些個案會被判斷為個人疾病,不被視為工殤,故不獲賠償。

她續指,其他國家或地區都有一套標準;以台灣為例,假如工人超時工作一段時間而死亡,相關個案便有可能進入賠償範圍內,需進行調查;但香港採取「一刀切」原則,即必須完全與工作有關才被視為工殤。「我們曾與醫生討論,醫生也感到十分荒謬,認為一個人的死亡沒可能(只基於)單一因素,這反映我們的法例十分落後。」事實上,要了解本港不同工種的職業安全問題亦不容易,皆因現時政府只以行業區分工殤個案,而非按工種分類,十分籠統。蕭倩文批評,無法從勞工處的數字中得知哪類型工種較容易誘發疾病而猝死,認為政府在數據上及系統上需要作出改善。

愛的基礎在公義之上

面對這個工殤處處的城市,教會、服侍勞工的團體究竟可扮演甚麼角色?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政策研究幹事黃傑業從這個向度分享其工作及教會的立場。他表示,投身勞工服務工作,面對艱難的環境、人命的逝去,但仍然「第一個時間衝過去」,只因想為勞工「做些事」。「我們仍然留在這裡,並非因為這裡可輕易有改變、容易有所成就,而是這裡需要希望。雖然我們未必可以帶來很大希望,皆因人死不能復生,身體受傷不一定能復元,但我們仍想留在這裡,見證有一天,公正可在這裡發生,補償可在這裡發生,讓每個當事人的家庭知道,每條生命都被重視,而非『冇咗就冇咗』。」

黃傑業補充:「我更希望這份重視能變成具體的制度,具體的改變……這份重視(帶來)最大的效果,是錯誤得到彌補。」

他提到教宗方濟各亦曾於梵蒂岡接待傷殘勞工,並呼籲信眾要表達關懷,安慰受苦的人,皆因基督也曾受苦難,並會主動接觸、關懷受傷的肢體。此外,已故教宗本篤十六世亦曾發通諭,談教會如何在真理中實踐愛德。當中提到,「愛德超越公義,卻不能不尊重公義,因為愛是奉獻,把『自己的』給予別人;公義在於把『別人應有的』給予他,這是人因他的本性及他的作為而來的權利。除非我把公義該給他的先給了他,我就不能說把我自己的奉獻給他人。凡真正愛人的,一定先要對人公道。」黃傑業認為,對於工傷者,我們應先給予尊重,然後我們的付出才是額外的給予。

是次活動於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行。除上述3位講者外,工權會執委會成員梁寶霖亦分享成立「僱員中央補償基金」的必要性。
 


其他新聞快報
以色列預備道路禱告殿 成為曠野的聲音 (台灣國度復興報)
牙醫師也是牧師 恆基林立民董事長安息主懷 結合醫療與信仰一生照亮別人 (基督教論壇報)
埔基為偏鄉長輩籌建長照大樓 張清芳任公益大使將辦慈善演唱會 (基督教論壇報)
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掌舵Gloo 盼將AI科技打造為善的力量服事上帝 (基督教論壇報)
如何理解《詩篇》中殘酷的文字? (Christianity Today)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