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5月1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怎樣與Gen Z年輕人溝通? 突破新書倡以「互為彼此」作視角

(2025年03月2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報道:陳盈恩)【時代論壇訊】常常聽見這代年輕人被貼上一些標籤:「躺平」、「情緒需要大」、「抑鬱」。其實我們有多認識他們,以至其成長時期的環境轉變?突破出版社的新書《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香港青年面貌報告書》便嘗試透過研究數據與訪談,整理出香港新生代年輕人的多元面貌,並提倡以「互為彼此的人觀」作視角,早前作者在突破書廊舉辦分享會簡介書中內容。

「超穩定人生瓦解」:年輕人對未來感未知

該書作者之一、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碧凌指出,不同世代研究學者都形容,Gen Z(Z世代;1995-2012年出生)的年輕人被稱為「完全不同的一代」,其成長時代的網絡科技發展、疫情、社會少子化(生育率下降)的大環境,影響和塑造了他們的選擇、習慣和價值觀。

在新書中,他們便梳理了近10年多個關於年輕人的調查研究數據,在分享會上介紹。網絡科技方面,年輕人機不離手,每週平均花40.1小時上網,社交媒體對他們影響大,會在IG上經營自己的「人設」,無法擺脫網絡但卻在其中經歷傷害:87%曾遭人際傷害、兩成曾遭網絡欺凌。

社會少子化及老年化下,勞動人口減少,撫養率(非勞動人口對勞動人口比例)不斷上升;7成年輕人認為自己較上一代負擔更大;而父母也集中資源為子女鋪路。疫情下,經歷不同的離散,青少年感到更大的孤獨感,也掙扎著應否計劃未來,覺得「plan嚟都無用」。同時,社會因科技發展而提高對人才的要求,令他們覺得「要識好多嘢先可以生存」。

過往多個世代的人,都在經歷一種相對穩定的人生,人生階段和相關計劃都是可預測的,可是陳碧凌提到,這代年輕人面對的卻是「超穩定人生瓦解」——穩定人生軌跡因科技發展如AI等出現而改變,故此這代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未知、恐懼。他們的成長時間也拉長,為了面對未知世界,會花上更多時間讀書裝備自己、選擇合適的工作;而結婚也比以往遲,覺得要先有條件。雖然父母也會給予空間,但年輕人往往面對30歲,就會有種如臨「大限」的感覺。

她又點出青年人面對種種關係的張力:72%感到倦怠,但40%都不敢休息;58%情緒受困,但不願求助;73%未能改善家人生活和愧疚追求夢想;97%想香港變得更好,但65%表示不知道還可以做甚麼。

父母對年輕人既保護又焦慮

至於青年人的父母,對這代年輕人往往有著刻板印象,想保護子女,但自己卻有不少焦慮。在早前突破的「條件式自尊」研究中,便發現子女從互動中得知父母焦慮,但愈以父母目標作為自己的追求時,青少年的自尊感便愈低。

有份協助整理書中數據的25歲青年人伍建川分享,他的同代人往往經歷很多掙扎和壓力,父母通常會尊重、放手讓年輕人做想做的事,但過程中卻會有「微言」,例如擔心子女將來是否可以自給自足,令年輕人「唔知點算」。大學時修讀社會科學系的他正進行一個關於父母認可和青少年期望的研究,初步發現80%父母表示會給予空間子女發展,但同時有50%青年表示不想父母追問自己前途而會「hea答」父母。從自身與父母相處的經驗,他也發現雙方對大家各有假設,要互相理解是困難的。

該書另一作者、《突破書誌Breakazine》總編輯彭正雄回應,青年與父母均需要明白對方總有些事是不知道的。這一代青年人父母的教育程度較以往高,對下一代投入不少資源並進行微管理,希望減少未知並承傳其成功經驗。但縱使有了大量方法和理念,在培育子女上仍有很多不明白;而當父母要將不同方法應用在年輕人身上,往往把他們看成需要解決問題的客體(object),形成距離感。他強調,其實「未知」並非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真像(reality)。

在整理和剖析書中種種數據時,團隊發現背後牽涉的其實是「人觀」。彭正雄說,現代社會提倡的是一種「互相阻隔的人觀」,這種人觀源於個人主義,每人都要為自己負責任,競爭和累積資源才是生存的王道,家長和年輕人都深明這道理,追求脫穎而出,有困難也不會跟人分享,「這扎根於我們的意識中」。有見及此,他們希望提倡一種「互為彼此的人觀」,即發現自己的不足,而人需要參與彼此的生命才能達致整全;有了這個視野便會知道,不斷累積本錢,意義不大。

明白和補足彼此的不知道

「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這個書題背後帶出的,正是這個意思。彭正雄盼大家能明白、補足彼此的不足,一起思考如何做得更好,走向理想。他希望這成為一個新的角度,讓家長、老師、社工等能更了解青年人。他鼓勵大人要「打開自己」、勇於冒險,讓年輕人有參與和持份的機會,假如大家可以有著「共同」的經驗,互相學習、一起創造,也會減少焦慮和張力。

彭正雄特別分享,近年受書誌實習生啟發不少。本身以為是自己教他們工作,最終卻發現自己只是技巧較多,但懂得的不一定比他們多,便虛心向實習生學習潮流文化、投資等知識,慢慢地更發現不能沒有實習生。雖然實際上成果看來分別不大,但他認為當中的意義是過程中彼此都有成長。

在問答環節中,有青年工作者也承認,很難在青年人面前承認自己「唔識」。另有家長表達,不是自己想陪子女,子女就會接受。在解釋「互為彼此」的概念時,陳碧凌指,青年人可能有不同的問題,家長可提醒自己他們仍在成長,也要不斷思考對自己好的,是否等於對子女好,「怎樣才做到一齊好?」彭正雄則指,在與實習生共事的過程中,嘗試將他們一起拉進問題當中,便能一起參與。過程中大家經歷共同工作、一起生活,他們也能明白大人的面貌,「陪伴,其實無主同客之分。」

是次分享會於3月2日下午舉行,約40人出席。

 


其他新聞快報
【迫切代禱!】緬甸8.2強震 預估逾1萬人罹難!WIRI主要同工失聯 1919奈比多臨時安置中心開啟 (基督教論壇報)
2025台北城巿祈禱餐會 700人祈願「愛在台北,同心前行」 (基督教論壇報)
從白天敬拜到入夜 萬人青年節齊聚凱道立石為記!宣告青年崛起跨代同行成為拿細耳宣教大軍 (基督教論壇報)
魯凱牧傳禱告會 以愛連結同心服事 (教會公報)
公報社教育訓練 追尋巴克禮宣教腳蹤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