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5月1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復活節講道中應摒棄的五個錯誤

若想幫助人們用新的眼光看待聖週,先從放棄這些熟悉的謬論開始。
(2025年04月01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and Justin Taylor)1. 不要再說耶穌去世時33歲
這種常見的說法看似合理:畢竟,如果耶穌開始傳道時「約三十歲」(路3:23),且事工持續了三年 (約翰福音提到三次逾越節,甚至可能有第四次),那麼祂去世時應該是33歲。然而,幾乎沒有任何學者認為耶穌實際上在33歲時去世。

耶穌出生於大希律王 (Herod the Great) 下令屠殺「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之前,也就是希律王於公元前4年春天去世之前。如果耶穌出生於公元前5或6年的秋天,再加上公元前及公元後之間沒有「0」這一年可計算,那麼當耶穌於公元33年 (這是我們認為最可能的年份) 春天去世時,應該是37或38歲。即便耶穌去世的年份是公元30年 (唯一較為嚴肅的另一種推測),祂也應該是34或35歲,而不是33歲。

這個常見的誤解並不影響任何主要的教義,但如果你在講道時自信地宣稱這是「事實」,而這個「事實」與歷史不符,可能會損害你的可信度。

2. 在解釋最後的晚餐為何沒有出現羔羊時,不要僅僅說「耶穌就是最終極的逾越節羔羊」。
誠然,耶穌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 是個榮耀的真理,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最後晚餐中沒有實際的逾越節羔羊。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確定是有的:「除酵節到了,這一天必須宰逾越節的pascha (羊羔)。耶穌就打發彼得、約翰,說:『你們去為我們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好叫我們吃 (pascha)。』」(路22:7-8;可14:12)。

即便福音書沒有在經文裡明確提及羔羊,吃逾越節羔羊是每個猶太家庭過逾越節的重要環節 (出埃及記12:3)。這也是為什麼門徒會在夜晚的城內一同吃這頓晚餐,搭配著紅酒,在撥餅與唱詩之前食用。雖然之後的基督徒們對「聖餐」的性質存在不同看法,但我們認為顯然地,耶穌在受難前一晚與十二門徒一同守了逾越節,明確表達自己與上帝以羔羊之血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奴役的傳統密切相關。

3. 不要再說「在棕櫚主日敬拜耶穌的」和受難日那天「喊著要釘死祂的」是同一群人。
這種說法常被用作一個有力的講道重點,來闡述人心對彌賽亞態度的善變。然而,這裡需要作出幾點澄清。

首先,歡呼「和散那!」並迎接耶穌榮耀進城的人群,與在彼拉多面前喊「釘祂十字架!」的人群,可能並不是同一批人。前者主要由來自加利利的朝聖者及耶穌的門徒組成,而後者則似乎主要是耶路撒冷的居民。

其次,這兩群人的熱情都是出自於他們對耶穌的誤解。當耶穌騎著驢進入耶路撒冷時,那些高呼「和散那!」的人的興奮,是出於對彌賽亞錯誤的民族主義概念,而當耶穌和本丟彼拉多一起站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面前時,猶太人被他們的領袖煽動,誣告耶穌褻瀆上帝——他們的譴責同樣是出於對彌賽亞身份的錯誤認識。

這兩群人的共同點,並不是人心的善變,而是他們對謙卑的彌賽亞這「受苦僕人」的真實身份缺乏正確的認識及敬拜。

4. 不要忽視「女性」作為首位見證基督復活的角色
在關於耶穌復活的記載中,女性角色出現的數量及她們的身份較為複雜難釐清。《耶穌最後的日子》一書特別提供了一份名詞對照表作為指引。例如,一個令人困惑的地方是,至少有四位女性的名字都是「馬利亞」:(1)抹大拉的馬利亞,(2)耶穌的母親馬利亞,(3)雅各和約西/約瑟的母親馬利亞,(4)革流巴 (他可能是拿撒勒人約瑟的兄弟) 的妻子馬利亞。此外,其他女性則為約亞拿 (她的丈夫古撒是希律·安提帕的管家) 和撒羅米 (很可能是使徒雅各及約翰的母親)。

在復活節的講道中,千萬不要將這些女性的見證視為無關緊要的細節。在第一世紀,女性甚至沒有資格出面在猶太法庭上「作證」。歷史學家約瑟夫曾表示,即使出現多名女性的證詞,也會因認為女性「善變且魯莽」而不接受。第二世紀批評基督教的異教哲學家塞爾蘇斯 (Celsus) 也曾嘲笑「抹大拉的馬利亞身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的說法,形容她為「歇斯底里的女性……被巫術所迷惑」。

理解這樣的文化背景極為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兩個關鍵真理。

首先,這是一個神學上的提醒,表明彌賽亞的國度顛覆這個世界的秩序。耶穌正是在那樣的文化中,激進的肯定女性完整的人性尊嚴和她們見證的重要性。

其次,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護教證據,證實關於復活的記載的歷史準確性。如果這些故事是「人所捏造的虛謊言語」(彼得後書1:16),那麼絕對不可能會有人紀錄女性為第一批見證復活的人。

5. 不要過度強調耶穌的受難,以至於忽略了十字架的榮耀及其在復活中所成就的事
ㄧ些基督教傳統傾向幾乎只強調「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例如祂所忍受的極大痛苦、羞辱,以及與上帝的隔絕。這種重視可以在各種藝術表達中看到,例如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的電影《耶穌受難記》、羅馬天主教對苦路 (Via Dolorosa) 的重現,以及我們在福音派教會中聽過的許多講道 (更不用說我們喜愛的許多詩歌)。

當然,四本福音書——尤其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一致地見證耶穌為我們受了極大的苦,捨去性命拯救我們,使我們的罪得赦免。

然而,復活節的故事還有另一個層面。這一點最清楚地體現在約翰的記述中:「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在介紹不僅是洗腳的場景,更是整個受難敘事時,約翰寫道:「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就離席站起……」(約13:3-4、14:28)。

換句話說,約翰刻意強調,十字架並不是終點,而是耶穌回到天父榮耀的其中一段路!因此,在敘述耶穌釘十字架之前,約翰便以得勝的語調宣告:天父已將萬有交在耶穌手中,耶穌正走向祂與父神共享的永恆榮耀裡 (約17:5, 24)。也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希伯來書12:2)。

今年的復活節,當我們講述耶穌受難的故事時,務必不要忽略「榮耀」的部分。毫無疑問,十字架本身是榮耀的,因為它彰顯了耶穌全然的順服、上帝對世人的愛,以及神子為罪人完成的代贖救恩。耶穌在世上的救贖工作確實已經「成了」(約19:30),但祂在天上的榮耀工作——統治、掌權、以及為我們代求——至今仍在繼續。

安德利亞斯·科斯騰伯格(Andreas Köstenberger)是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維克森林(Wake Forest)的東南浸信會神學院的新約和聖經神學高級研究教授。 賈斯汀·泰勒(Justin Taylor)是 Crossway 出版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兼出版人。 他們合著了《耶穌的最後日子:有史以來最重要人物的最重要一周》(The Final Days of Jesus: The Most Important Week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Who Ever Lived)(Crossway 出版)。
 



其他新聞快報
救助協會啟動緬甸震災兩階段救援計畫 先開設臨時安置中心收容孤兒與挖井取水 (網友/機構提供)
被斷章取義的「昌盛福音」經文 (Christianity Today)
反閃族主義vs.錫安主義 鄭仰恩談以巴衝突解決之道 (教會公報)
中中首辦三對三籃球賽 盼連結青年與教會 (教會公報)
勵馨「大野狼看招」員林登場 千人同樂學身體自主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