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John C. Peckham)「親愛的天父,如果這是祢的旨意,請醫治祢的僕人;然而不要照我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成全。」
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每當聽到像這樣的禱告,總是困惑不解。如果這是祢的旨意?我納悶著:為什麼醫治祂的僕人不會是上帝的旨意呢?
其實,像這樣的禱告在神學上並沒有錯——它呼應了基督的禱告。若正確地理解,基督徒確實應當像這樣禱告。但若理解錯誤,這種禱告可能會令人更加困惑與不安。
想像一位小女孩,聽到有人這樣為她罹患癌症末期的母親禱告。她會怎麼想?上帝為何不會想醫治媽媽?難道祂想要她受苦並死去嗎?上帝難道不愛媽媽和我嗎?
即使是靈命上最成熟的基督徒,仍可能對禱告的目的及果效感到掙扎——尤其在自己最需要上帝的時刻,即便滿懷信心、懇切祈求,上帝仍似乎缺席或沉默時。如果上帝是完美的良善本身、是全能者,並且早已知道我們的需要 (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6:8所教導的),那麼我們的禱告怎麼可能影響上帝的作為?無論我們是否、或無論我們如何禱告,上帝難道不是早已知道、早已決定,並會執行祂最美善的旨意嗎?
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回答,更牽涉到棘手的神學難題,例如上帝的主權與人的自由意志如何共存。在這個議題上,基督徒的立場涵蓋了各種光譜,有人認為這是某種形式的神聖決定論,有人則懷抱樂觀地看待人與上帝的合作關係,也有人有不同見解。有些人認為禱告主要是個人的靈修操練,並不會影響上帝神聖的作為;也有些人相信禱告若未得回應,是因為禱告者信心不足。
在這種種不同的處境中,回到聖經文本本身至關重要。特別是,我們可以從新約中耶穌自己的禱告學到許多寶貴的功課。
福音書作者只記錄了耶穌禱告的少數幾次內容,其中包括主禱文、《約翰福音》第17章的大祭司禱告,以及祂在受難前夕於客西馬尼園中的禱告——那時耶穌極度痛苦,甚至汗如血滴。雖然篇幅不長,但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具有極深刻的意義,為我們在信仰掙扎時如何信實的禱告提供寶貴的亮光。
那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一夜。祂在極深的憂傷中退到一邊禱告,這是祂常做的事。祂被黑暗籠罩,「憂傷幾乎要死」。耶穌吩咐門徒要禱告後,稍微走遠,「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8-39)
倘若可行? 對上帝而言,怎麼會有「不可行」的事呢? 耶穌也曾禱告說:「阿爸,父啊,在祢凡事都能」(可14:36) 那麼,祂為什麼又說「倘若可行」呢?
綜合這幾節經文來看,就某種層面上來說,對上帝而言,凡事都有可能——作為全能的神,祂能做任何不涉及邏輯矛盾的事。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有些結果對上帝而言卻是不太可能的——例如那些會使祂違背自己的應許、做與祂的本性/本質不符的事,或與祂至高旨意相悖的事。
那麼,耶穌是否可能可以避掉十字架?從能力上來說,祂絕對能夠。稍後,當彼得試圖用劍救耶穌,砍下前來捉拿祂的人的耳朵時,耶穌責備他:「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26:53-54)
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基督是否能夠避開十字架,卻仍然拯救罪人?答案似乎是否定的。這段經文顯示,對基督而言,要完成祂的終極使命——拯救世人脫離罪惡、擊敗苦難與死亡——就必須面對十字架。這是ㄧ條不能避免的路。
「倘若可行」這句話似乎表明,在上帝的目標與承諾下,有些路徑對祂而言是不可行的。上帝承諾會稱罪人為義 (但同時自己仍必須是全然公義的),並且要以一種能永遠戰勝黑暗的方式顯明祂的愛 (羅3:25-26、5:8;啟21:4)。因此,上帝若要成就這更大的旨意——拯救世人——就不能避開十字架的苦難。在愛和公義的終極行動中,耶穌甘心樂意捨下自己的生命 (約1:17-18),並且「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希12:2)。
然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的深夜禱告並未止於「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祂接著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之後,基督又禱告了兩次:「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祢的旨意成全」(太26:39, 42, 44)。有趣的是,這句話早在《馬太福音》前面就出現過,在耶穌教導門徒如何禱告的主禱文中 (太6:9-13)。從這個脈絡來看,更能幫助我們理解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
主禱文包含七個祈求,開頭是:「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前三個祈求的關係緊緊相扣。當我們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時,意味著祂的旨意目前並不總是在地上被實現——至少在當下不是。同樣地,祈求上帝的國降臨,也顯示祂的國度尚未完全臨到我們中間。
特別重要的是,「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這句祈求指向一種必須性:上帝的名 (祂的聲譽) 需要被證明是聖潔、公義的。然而,除非邪惡被徹底擊敗、仇敵的國度被連根拔除,否則上帝的名不可能完全得著尊崇。因此,前三個祈求最終都指向第七個祈求:「救我們脫離那惡者」——因為禱告上帝的名被尊崇,就是在禱告祂的國降臨、祂的旨意成全。借用克倫普 (David Crump) 的話來說:「禱告求上帝的國降臨,就是在求上帝的名被尊為聖,同樣也是在求天父的『旨意得以成全』」。
從這些層面 (以及其他層面) 來看,主禱文指出了一場持續進行的宇宙性衝突——上帝光明的國度與魔鬼「暫時的黑暗國度」之間的爭戰 (啟12:7-10)。
耶穌曾多次稱魔鬼為「這世界的王」(約12:31),表示撒但目前在這世上確實擁有某種真實 (但有限且暫時) 的統治權——即使牠的結局已迫在眉睫 (啟12:12;羅16:20)。我們知道魔鬼「迷惑普天下」(啟12:9)、牴觸上帝的旨意 (弗6:11–12) 並威脅上帝的國度 (徒26:18)。然而,每當魔鬼設下詭計,基督都ㄧ項項直擊並拆毀牠的計謀。
正如葛瑞格 (Brian Han Gregg) 指出的:「上帝與撒但之間的衝突,顯然是耶穌的教導及事工的核心主題之一。」的確,基督「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並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約壹3:8;希2:14)。
上帝與撒但之間的宇宙性衝突,不單是權能力量的對決,因為沒有任何受造物能在力量上和全能的上帝匹敵。聖經對這場爭戰的描繪更多是圍繞著撒但對上帝聲譽的毀謗及控訴 (約1-2章;啟12:9-11)。上帝並不能單靠「展現祂的大能大力」來駁回這些指控,而是必須透過印證/證實祂的愛及公義來駁回 (羅3:25-26;5:8)——而這ㄧ點,在基督的贖罪之工中達到高峰,更藉此帶來了上帝國度的降臨。
我在即將出版的新書中,更詳細地討論這個「宇宙衝突」的視角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祈求式的禱告」的意義,但在這裡,只需指出一點就足夠了:禱告有時之所以會產生影響,是因為它關乎上帝在忠於祂的應許及承諾下,哪些行動途徑在道德上是「可行的」——這其中也包括我所說的「宇宙性衝突中的交戰規則」(耶穌在馬可福音9:29說的話,就是個例證)。
那麼,活在這個「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 (約壹5:19)」的現實裡的我們,應該如何禱告呢?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像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那樣禱告。尤其當我們面對生命中極度痛苦及黑暗的時刻時,我們不僅可以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就,也可以坦誠地求:「倘若可行,求祢將這杯撤去。」
天父的心意並不「希望」或「偏好」基督受苦受死——正如聖經所言,祂「不願有一人沉淪」,也「不喜悅人死亡」(彼後3:9;西18:32),更何況是祂所愛的獨生子?然而,先知以賽亞卻說:「耶和華卻定意將祂壓傷」(賽53:10)。這個意思正是:基督的受苦,是上帝救贖罪人、拯救宇宙脫離黑暗的唯一方式。
上帝挽回墮落世界的心意,可以稱為祂「挽回性的旨意 (remedial will)」。這與祂「理想性的旨意 (ideal will)」不同——聖經清楚顯明,上帝最初的理想是,罪惡、苦難與死亡不應該出現。
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為免除苦難及死亡禱告,因為這樣的祈求與上帝理想性的心意是一致的。但我們同時也明白,上帝挽回性的旨意可能會採取不同路徑,因為在這場宇宙性的爭戰中,有無數我們看不見的因素會影響上帝的行動。因此,我們應當像基督那樣禱告:「倘若可行」,也就是在所有可行及我們偏好的結果中,根據上帝所知道的一切因素 (無論我們目前是否理解或察覺),祈求祂成就祂的美意。
而無論我們如何禱告,這種宇宙爭戰的視角提醒我們:在上帝的行動 (或看似不行動) 的背後,牽涉了遠超越我們理解的因素。我們可以為自己或所愛之人正在經歷的苦難懇切地求上帝介入,但在這樣禱告的同時,我們也應認知:上帝所考量的層面遠超過我們有限的視角。有時,我們甚至會在禱告中像耶穌那樣痛苦地呼求:「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
說到底,我們可以確信的是:上帝並不願我們受苦,更不以我們的痛苦為樂。相反的,祂選擇在耶穌基督裡與人類一切的苦痛站在同ㄧ處。最終,我們可以將信心交託在上帝那堅定不移的良善、公義及愛裡——這一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已然以不能再更清楚的方式向我們證明。
約翰·派克漢 (John C. Peckham) 是安德魯斯大學神學與基督教哲學的研究教授。他即將出版的新書為《我們為何禱告:在宇宙衝突中理解祈禱》(Why We Pray: Understanding Prayer in the Context of Cosmic Confli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