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整理報導】陽明山國家公園小油坑步道一帶於4月14日中午發生火警,消防單位獲報後趕赴現場,耗時約四個小時於下午4點32分將火勢撲滅。初步調查指向步道旁的空氣品質感測器疑似自燃,由於詳細原因未明,加上台灣山林火災相對罕見,事件引發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隨即邀請專家解析潛在影響,並於15日公布專家的分析。
針對火災的生態衝擊,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副教授宋國彰分析,山林火災恐燒毀植被,造成土壤裸露,若遇雨季可能導致土石流失並衝擊動物棲地。不過,他從現有影像判斷,此次受災範圍以箭竹林與芒草為主。他說明,這類火災多僅焚燒植物地上部分,地下根莖若未嚴重受損,植被有機會在數月內復原。
宋國彰也提醒,若火勢波及樹木並導致其死亡,生態系恢復期可能長達數十年。他指出,火災強度與植被種類是影響復原速度的關鍵,草本植物區通常較快,森林則需時甚久。宋國彰強調,精確評估仍有待實地調查確認。
至於起火原因,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王聖翔認為,現階段尚無法斷定為感測器自燃,需先了解設計規格才能判斷。他指出,戶外感測器常搭配太陽能板與電池(如鋰電池、鉛酸電池),這類電池在高溫或潮濕環境下,確有自燃風險。
王聖翔補充,感測器內部電路若因老舊或受潮而短路,也可能起火。再者,監測空品需吸入空氣,水氣隨之進入儀器內部亦構成潛在風險。不過,他強調,透過採用安全認證的電源、防火材質及加裝保護裝置等良好設計,可有效降低這些風險。
王聖翔最後提到,空品監測設備自燃在實務上相當罕見,呼籲大眾無須過度擔憂,應靜待調查結果公布,以釐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