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ranco Iacomini)在羅馬的病床上,教宗方濟各向基督徒發出挑戰:「將邪惡轉化為良善,建立一個充滿手足之情的世界。」當時正與肺部感染搏鬥的教宗說:「不要害怕為了愛而冒險!」
這位出生於阿根廷、本名為喬治·馬里奧·伯格里奧 (Jorge Mario Bergoglio) 的耶穌會士始終樂於冒的一項風險,就是與福音派基督徒成為朋友。
「他是一個重視與人建立關係的人,」阿根廷青年使命團 (Youth With A Mission,簡稱YWAM) 主席亞歷山卓 (Alejandro Rodríguez) 對本刊說。「他尊重天主教制度,但在人與人的關係基礎上築起橋樑。」
方濟各於本週一辭世,享壽88歲,結束了他作為羅馬天主教會領袖長達12年的事奉。他在羅馬的聖瑪爾大之家安詳離世,此前曾在羅馬的阿哥斯蒂諾·傑梅利大學醫院住院五週。
全球的天主教徒都在哀悼他的離去。而在阿根廷,即便是那些從未追隨方濟各、也不認可教宗權威的基督徒領袖,也同樣感到哀傷。
「我不是個參與普世合一運動的人;我們基督徒並不全都屬於同個群體,」亞歷山卓說。儘管如此,他也提到:「我們見面的時候,不是以教宗和牧師的身份,而是喬治跟亞歷山卓。」
這位青年使命團的領袖在二十多年前首次與方濟各相遇。當時方濟各仍以伯格里奧樞機主教之名,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那時亞歷山卓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總統府玫瑰宮 (Casa Rosada) 對面的全國禱告中心 (Centro Nacional de Oración) 服事。
那時,伯格里奧主教主動約他喝咖啡,而亞歷山卓也把握這個機會,直言不諱地批評天主教會。
「你們總是指出掌權者做得不好,但這個國家的每一位領袖,從小到大都是在天主教的薰陶及教育下成長的,」亞歷山卓對主教說。
他問伯格里奧主教怎麼看待這件事?
但亞歷山卓首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天主教會是拉丁美洲歷史上最腐敗的機構。」
而伯格里奧的回答讓亞歷山卓大感意外。這位當時的樞機主教說:「你說得沒錯。」幾分鐘後,樞機主教請這位批評天主教的福音派牧師為自己禱告。
這是一段長年友情的起點,即使伯格里奧於2013年前往羅馬、成為教宗方濟各後,這段情誼依然延續不斷。在方濟各擔任天主教會領袖的12年間,他從未回到阿根廷,但他會打電話給亞歷山卓,請教他對拉丁美洲事務、烏克蘭戰爭,或對新教的看法。亞歷山卓說,方濟各也會向他傾吐心聲,談論他在梵蒂岡內部政治中所面對的掙扎。
方濟各似乎非常喜愛他那些阿根廷福音派朋友。長年擔任阿根廷聖經公會負責人的長老會會友馬賽羅 (Marcelo Figueroa) 告訴本刊,教宗偶爾會問他一些看法,但他們的關係多數是私人性的。
「我們常常一起大笑,」馬賽羅說,「方濟各是個很棒的porteño (意指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
他們最初的連結始於共同主持一檔名為《聖經:當代對話》(Biblia: Diálogo Vigente) 的每週電視節目,另一位主持人是猶太拉比斯科爾卡 (Abraham Skorka)。這節目從2010年播到2013年,直到方濟各被選為教宗才停播。雖然一開始是專業上的合作,但他們在喝咖啡、搭大眾運輸閒聊的過程中成了朋友。他們一直保持聯繫,並且這份關係越來越深刻。
2015年3月,方濟各打電話給馬賽羅祝他生日快樂,還關心他的健康。「我跟他說:『哎,我要做個切片檢查⋯⋯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的,』」馬賽羅回憶道。
但馬賽羅錯了。他被診斷出罹患一種罕見且侵略性的皮膚癌。馬賽羅寫信告訴教宗,請他為自己禱告。
「他一打開信就立刻打電話給我,」馬賽羅說。「我要動手術時,他也會打電話給我太太。有一次,他需要出發參加聖週活動,卻說:『我不想在不知道你狀況如何的情況下離開。』」
馬賽羅最終康復了,連醫生都感到驚訝。方濟各隨後任命馬賽羅擔任《羅馬觀察報》(L’Osservatore Romano) 阿根廷版的主編,他也是首位出任此職位的新教徒。
方濟各之所以建立這些關係,或許與他對普世教會的神學觀有關。雖然他堅持傳統天主教的教義——教會只有一個,即「大公」教會,或「普世教會」——但他也能看見,那些不與羅馬共融的基督徒身上,依然有上帝奧祕的作為在運行。
「聖靈在教會中創造多樣性,」方濟各在2014年的一次演說中說道。「但同樣是這位聖靈,也創造合一,因此,教會是在多樣性中成爲一體的。並且,引用我非常喜愛的一位福音派基督徒說的一句美言:這是一種由聖靈所帶來的『和解的多樣性。』」
又或者,更簡單地說,正是方濟各的謙卑,使他能夠在身為天主教會領袖的同時,與那些不承認他權威的福音派人士成為至交好友。
謙卑,是方濟各教宗任期的一個標誌。在他成為教宗後的首次公開講話中,他開玩笑地說,一位來自阿根廷的人可以成為教宗實在是出人意料:「你們知道,教宗選舉的責任是為羅馬選出一位主教,」他說。「看來,我的樞機兄弟們幾乎跑到了世界的盡頭才找到他。」
然後,他請大家為他禱告。
通常而言,都是教宗為群眾禱告,而不是教宗向群眾請求代禱。許多觀察梵蒂岡動態的評論者都指出,這種改變「前所未見,令人震驚」。
方濟各極為看重友情的重要性。在他的《生活的基督》(Christus Vivit) 宗座勸諭中,他提到友情是來自上帝的禮物,能成為我們成聖的管道。
「透過朋友,」他寫道,「上主磨煉我們,引導我們走向成熟。」
在另一份勸諭《心愛的亞馬遜》(Querida Amazonia) 中,他呼籲天主教徒「敞開心,迎接聖靈賜予每個人的各樣恩賜」。
然而,方濟各與福音派的親密互動,有時也會讓他的一些天主教同儕感到困擾。例如2014年,也就是他當選教宗後的隔年,方濟各表達了想前往義大利卡塞塔的「和解福音教會 (Chiesa Evangelica Della Riconciliazione)」的意願。他認識那裡的牧師喬凡尼 (Giovanni Traettino),兩人十多年前曾在阿根廷參與宗教對話,並成為朋友——並且,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教宗拜訪五旬節派教會。
但當地主教提出了反對。因為那天剛好是卡塞塔主保聖人 (聖雅敬及聖安納) 的瞻禮日。主教指出,若教宗在這個特殊日子前往探訪新教徒,會成為一起醜聞。
方濟各接受了主教的建議,先拜訪了卡塞塔的天主教徒,隔了幾天才前往探訪五旬節派的基督徒。當他與喬凡尼牧師及350位福音派基督徒會面時,方濟各更向他們道歉,為多年來曾譴責他們的天主教徒請求寬恕。
方濟各的謙卑贏得國際佈道家路易·帕羅 (Luis Palau) 的讚賞。帕羅稱方濟各為朋友,並說他是「一位非常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人」。
自教宗去世以來,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都表達了同樣的情感,緬懷方濟各為一位基督徒榜樣,是他羊群的牧人。這讓青年使命團的亞歷山卓想起他們多年前的一段對話。他曾對這位未來的教宗說,真正的牧羊人是與羊群同住的人,他們與羊待在一起久了,連身上都會帶著羊群的氣味。
「一位牧者,必須聞起來像他的羊,」亞歷山卓記得自己當時這樣說。
方濟各被這個比喻深深打動,多年後甚至在他首次主持的聖油彌撒講道中引用這句話。
「這充分展現了他的謙卑,」亞歷山卓說。
方濟各認為自己是與羊群同行的牧羊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領袖。他深信,為了觸及人心而冒險是值得的事——即使對方是福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