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泰陽彰化報導】今年是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130週年,也是梅監務、蘭大衛、廉德烈來台宣教130週年。基督教研究智庫與橄欖出版社為此合作出版三本梅監務著作《王的賓客》、《基督生死相契》與《長不大的教會》,首先推出《基督生死相契》,並於5月4日下午舉辦新書發表會,假彰化中會蘭大衛紀念教會舉行。
近百位彰中牧長與會友出席發表會,會前基督教研究智庫執行長梁越美帶領會眾吟唱梅監務寫的詩歌。彰中議長莊嘉靖牧師致詞勉勵會眾,基督徒從梅監務的故事可以確認,有主同在,才是人生故事。
蘭大衛紀念教會牧師王右軍則表示,他的碩士論文就是撰寫梅監務在中部傳教的歷程,他也從中重新認識這位宣教師,更感受到梅監務宣教故事是無價的,信仰也是無價的。
主持人林鴻信表示,他出身於台中中會忠孝路教會,長期以來一直感受到梅監務對中部宣教的貢獻,又研讀梅監務返回英國後的著作,發現他是優秀的神學家,並長期反省台灣宣教經驗,有深入的神學思考,卻經常被忽略。
林鴻信強調,1895年的台灣被世界遺忘,卻沒有被上帝遺忘;在眾人紛紛離去、人心惶惶的時刻,梅監務與兩位同工逆著時代潮流來到台灣,參與建造中台灣20間教會。當時,台灣教會已有30年基礎。梅監務在最後的日子時常感到憂傷,想起台灣許多人成為基督徒,地位提升、生活優裕、內心平安,享有健康與財富,但只願意把金錢用在自己與兒女身上。
梅監務不斷疑問:為何許多本地人信耶穌後仍以「拜神明」的態度作基督徒?為何許多本地基督徒仍以自己為中心,按照世界價值觀過日子呢?根據梅監務留下的紀錄,他曾在強烈的挫折感中說:「有時人們擔心,是否我們把西方形式的基督教帶給東方人民,但我更擔心的是——唯恐我們沒能帶給他們基督教信仰的真正本質。」若人僅僅用頭腦知道「基督為我們」,並不等於體驗「基督在我們裡面」,而且不代表生活在耶穌基督的上帝國價值觀裡。
林鴻信強調,這是梅監務對當時的基督徒提出最扎心的反思,如今基督徒也面對在國內外艱困與民間迎媽祖的現況。如同當時候梅監務三人剛到台灣時的處境,每個基督徒都要再次反省自身價值觀與上帝的價值觀是否一致。
林鴻信表示,《基督生死相契》一書反思宣教地區真正需要的基督教神學和信仰教導:基督徒不只要認識客觀真理「基督為我們死」,而且要讓這真理進入生命中成為主觀體驗,經驗「基督活在我們裡面」。
林鴻信表示,未來還有兩本書要發表,期盼會眾能多參與。他也向彰化或中部地區會眾徵集梅監務相關文物或與會友互動的紀錄,因為他深感中部是台灣宣教的邊陲,而梅監務的宣教歷程更是被嚴重遺忘。「期盼身為後人的我們能夠再次對百多年前宣教師故事的重視,也從中再次檢視我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