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柏編譯】在〈奇異恩典〉與〈祢真偉大〉等讚美詩歌聲中,美國總統川普於5月1日國家祈禱日在白宮玫瑰園簽署行政命令,成立新的國家宗教自由委員會(RLC),並任命13位委員,用以檢視美國宗教自由的現狀、挑戰與文化影響。
行政命令指出,RLC將討論多項議題,包括宗教領袖和敬拜場所的憲法第一修正案權利、宗教權利與疫苗強制令、教育中的家長權利,以及「允許公立學校安排自願祈禱和宗教教導時間」等。
川普在國家祈禱日談論美國信仰之餘,亦重申其堅信的「2020年選舉遭竊」論述,並向與會者表示「我們正在讓宗教回歸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4月的民調顯示,在白人福音派基督徒中,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對川普上任百日的表現給予高度支持;相較之下,整體美國民眾則有59%不贊同其施政表現。公共宗教研究所(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民調指出,約三分之二的白人福音派基督徒認為美國基督徒面臨歧視。因此除了成立RLC,白宮亦下令司法部成立反基督徒偏見工作小組。
groupsRLC成員組成與背景
RLC主席由德州共和黨籍副州長丹.派崔克(Dan Patrick)擔任。他以堅定的保守派立場聞名,在德州推動多項強化傳統價值觀的立法,例如反對批判性種族理論及多元平等共融(DEI)政策,並積極倡導在公共場域彰顯宗教信仰。
副主席由身兼作家、外科醫師的前川普政府住宅與都市發展部部長班.卡森(Ben Carson)博士擔任。他常在公開場合強調家庭價值與信仰的重要性,其著作亦多探討美國社會的道德根基。
RLC的其他成員,包含倫理與公共政策中心(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主席萊恩.安德森(Ryan T. Anderson)博士,以宗教自由及傳統婚姻議題上的保守立場著稱。天主教明尼蘇達州威諾納─羅徹斯特教區主教羅伯特.巴倫(Robert Barron)則創辦過媒體,在天主教社群中具影響力。前加州小姐凱莉.普雷讓.博勒(Carrie Prejean Boller)因2009年在選美比賽中公開支持傳統婚姻價值而聲名大噪,此立場與許多保守派基督徒的觀點契合,使她成為相關議題的公眾人物。天主教紐約總教區樞機主教提摩太.多蘭(Timothy Dolan)長期在公開場合為生命權(反墮胎)及宗教自由發聲。
葛培理佈道協會(BGEA)會長葛福臨(Franklin Graham)牧師,以及寶拉.懷特事工(Paula White Ministries)創辦人寶拉.懷特(Paula White)牧師,均為川普在福音派社群中的重要盟友及信仰顧問,代表了保守福音派的強大聲音。
法律界代表,則有格信律師事務所(Gibson, Dunn, & Crutcher)合夥人艾莉森.何(Allyson Ho)與第一自由研究所(First Liberty Institute)總裁凱利.沙克福德(Kelly Shackelford),兩人均以積極代理宗教自由案件聞名,並在多起指標性訴訟中,成功爭取到有利於宗教組織或個人依其信仰行事的判決,常被視為宗教權利擴張的推動者。
此外,還有長期主持節目《菲爾醫生》(Dr. Phil)的心理學家菲爾.麥格勞(Phil McGraw)博士,他近期著作強調回歸傳統價值觀,並在RLC成立儀式上公開讚揚川普讓宗教重返白宮。作家艾瑞克.梅塔薩斯(Eric Metaxas),其著作多探討信仰人物及基督教護教議題,並積極參與宗教自由倡議。以色列餘民會堂(Congregation Shearith Israel)拉比梅爾.索洛維奇克(Meir Soloveichik)關注信仰在美國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及猶太傳統與西方思想的連結,代表了猶太社群中較為傳統的聲音。
groups各界回應與展望
然而,RLC的成立,也引發一些批評。線上基督徒社會正義社群「忠信美國」(Faithful America)執行主任香農.弗萊克(Shannon Fleck)牧師認為,成立RLC是試圖「拆毀政教分離的牆垣」,比起保護人民的權利或教會,更可能造成校園霸凌、職場衝突與宗教歧視。「信仰在行動」(Faith in Action)執行主任杜恩.羅伊斯特(Dwayne Royster)主教也批評RLC,他認為宗教自由不應被他們當作散播恐懼或支配的武器。致力於政教分離的美國非營利組織「宗教自由基金會」(FFRF)則批評RLC是推進宗教特權及基督教國家主義的「危險倡議」,並直指川普的目標就是侵蝕政教分離原則。
另一方面,獲任RLC委員的巴倫則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對能受邀加入RLC表達感謝。他說:「美國的宗教自由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天主教主教團(USCCB)的重點關注項目,我認為我的任務就是在RLC帶入天主教社會訓導的觀點,努力形塑宗教自由的公共政策。」
根據行政命令,RLC將於2026年7月4日失效,即美國獨立宣言250週年紀念日,除非總統決定延長。(資料來源:RNS、美國白宮、FF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