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數十年逐步增加的宗教自由後,中國如今是否轉向了更激進的無神論?這是美國宗教自由研究院院長湯法爾 (Thomas Farr) 2020年在美國國會所傳達的訊息。他表示:「習近平治理下對宗教的打壓……理所當然地被稱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近似毛澤東統治最後十年期間宗教全面遭禁的混亂局面。
中國於2020年二月起實施的《宗教團體管理辦法》,讓原本禁止「非登記的教會 (地下家庭教會)」聚會的法規具備更強的執行力,並對參與者及主持者施以重罰。這項法規同時進一步強化習近平所強調的「宗教中國化」,對中國的基督教而言,這意味著與西方聯繫的切斷,以及重新詮釋聖經教義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基督徒普遍同意,在習政府的高壓政策下,實踐信仰的自由正日益受限。但他們多半也會將中國教會放在一個更宏觀的脈絡中來看,並不願單單以政治角度來描述教會的現況。
同樣地,身處中國之外的基督徒,在認知中國宗教政策壓制事實的同時,也應停止只用「受逼迫者」的角度看待中國基督徒。若過度強調政治層面,那種令人熟悉但過分簡化的「受逼迫教會敘事」反而會阻礙外界理解中國教會所展現的其他動力因素——中國教會的成長如今或可說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基督教運動之一,是聚集了全球最多基督徒的群體之一。
這種以「教會的問題即是政治問題」為前提的敘事,其實植根於西方對「教會與國家的關係」的既有觀點。這種敘事將中國基督徒描繪為無辜的受害者,或者,在面對政權壓制時敢於發聲的人,會被塑造成悲劇性的英雄人物。而儘管這些敘事確實反映了部分現實,但它們遠遠無法講述整個故事。
我們對中國的敘事
過去四十年來,「受逼迫的教會」一直是西方與海外華人基督徒論述中國時的四大主導敘事之一。對習慣尋找威權國家與「敢於反抗的社會團體」之間衝突的記者而言,這仍然是他們最常採用的敘事框架。人權運動者、智庫、政治人物與許多福音派機構也經常放大這個敘事,往往是為了推動與中國本身只有間接關聯的議題。於是,中國「受逼迫的教會」敘事很容易淪為他人議程下無意間被利用的道具,尤其在美國選舉週期的激烈氛圍中更是如此。。雖然這類敘事所呈現的中國教會確實是事實,但它對中國基督教的呈現至多只是單一面向的描寫。
以下幾種不同的敘事也各自帶有部分真實成分,但都無法全面地描繪中國教會的全貌。
首先,「有需要的教會」這一敘事,強調中國基督徒仍處於生存邊緣,缺乏聖經、受過裝備的領袖,以及物資資源。因此,對那些以「幫助他人」來衡量服事成效的外國基督徒而言,中國教會就成了機構策略計畫中的一個新增欄目、宣教董事會地圖上的一枚圖釘,或基金會預算表中的一筆項目。
雖然這個敘事在中國剛從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中走出來的1980年代或許是準確的,但今日的中國教會資源比當時充足得多。上百間本地設立的訓練機構,無論是官方或非官方的,正致力於裝備新一代的領袖;網路上的基督徒社群活躍,在高度管制的中國網路環境中,持續舉行敬拜聚會、舉辦線上會議並分享門徒訓練資源。透過創新的本地非政府組織和由基督徒經營的企業,基督徒們在社會中成為鹽和光。而這些事工多半不需外部資助或參與,在當前中國排外氣氛濃厚的政治環境下,外來援助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而「越來越基督教的中國」這一敘事則強調中國教會龐大的人數增長,並且基於這樣的前提:一旦基督徒人數達到某個臨界點,便能帶來大範圍的文化及政治上的轉變。這類敘事的支持者多來自福音派的教育機構或學生事工,談論著如何填補共產主義遺留的空洞,以及影響中國未來的領袖。諷刺的是,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轉化動力,成為習近平政策所欲打壓的對象;這些政策旨在削弱外國勢力對中國的影響,防範社會深層的變革。雖然今日的中國基督徒,如同歷代信徒一樣,確實已在文化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的聲音正日益被壓制。習近平治下威權統治的回歸,再次顯示出在可見的未來內,基督徒對中國社會要產生「根本性改變」所面對的現實限制。
最後,「宣教的教會」這一敘事描繪這樣一幅圖像:來自中國的福音使者如洶湧浪潮般被差派出去,成為歷史上最龐大的宣教運動之一。外國宣教機構因被中國教會的「回歸耶路撒冷」異象所吸引,再加上自己國家在招募宣教士上的困難,紛紛投入資源於中國宣教士,盼望用最新的策略來裝備這支新興的宣教隊伍。
事實上,中國教會確實正在發展自己動員及差派宣教士的架構。據估計,目前已有約1000至1500名長期的跨文化工人成功被差派到中國之外的宣教工場。然而,有數倍於此的人數最終失望地返回中國,原因包括準備不足或完全缺乏準備、工場上的衝突、文化挑戰,或來自母會的支持不足。這些宣教士確實需要更多本地教會的支援 (也許還需要來自西方的一些策略性協助),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教會已在自主建立自己的宣教隊伍,並將其差派出去。換句話說,中國教會成為一個宣教中的教會,並不需要西方的介入與領導。
容我再次強調,以上這些敘事都含有真實的元素。然而,它們都不夠完整全面。從好的方面來說,它們大致描繪了中國教會的複雜樣貌;但從壞的方面看,這些敘事可能淪為誇張變形的刻板印象,對那些真正在中國教會服事的人而言,幾乎無法與之產生共鳴。說到底,這些依舊是「我們這些外國人述說的故事」。正因如此,它們揭示的其實不只是中國教會的樣貌,更多反映了我們是怎麼看待他們的。
中國的魔鏡
數世紀以來,中國的「魔鏡」一直令西方來訪者著迷不已。這種鏡子以純銅鑄成,背面雕有精緻的圖案,表面經過高度拋光。當鏡面暴露在強烈陽光下時,這些圖案竟似能從鏡面投射出來,讓人產生鏡子透明的錯覺。
關於中國教會的各種敘事,其實就像這面神秘的魔鏡。它們看似揭示了中國教會的真貌,實則往往反映出推動這些敘事者本身的影像和期望。這些敘事表現出他們對中國的想像: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有著豐富資源、運作良好的教會,能夠影響社會並向國際拓展。可以理解的是,凡是參與中國事工的人,難免會以自己的目標來詮釋中國。這常導致他們不是專注於中國教會的限制性/有限性,就是評價她有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表面上是在談論中國,但這些敘事的核心,往往是那些說故事的人自己。若要看清中國真實的光景,我們需要的是謙卑與誠實。
這些敘事,如同主導了當代西方與中國互動的「交流神話」(相信透過貿易,中國遲早會發生政治改革/民主化),都預設了外國基督徒的投入將帶來中國的改變,視其為一條直線的發展過程。
這些出自現代思維的敘事所關注的是控制、可衡量的成果、制度改造、科技運用、事工增長、可擴展性,以及完成使命。在許多方面,這與中國自身驚人規模的現代化進程不謀而合。然而,隨著一個強勢而威權的中國在世界舞台崛起,以及西方教會日漸喪失其對世界的影響力,這些敘事的局限性也變得愈加明顯。
重塑對話框架
若要走向一種新的敘事,就需要開啟一場新的對話:既關於中國教會,也與中國教會一起的對話;是一種不再將基督徒物化,視他們為天國裡真正的夥伴的對話。據估計,中國約有一億名基督徒,分布於未登記的「家庭教會」和官方批准的三自愛國教會中。中國教會呈現出多元的神學傳統,涵蓋本土化的教會路線,其歷史根源可追溯至佈道家宋尚節及倪柝聲等人物,也包括在新興城市教會中迅速成長的改革宗運動。
近幾十年來,中國基督徒愈來愈可見、影響力也日益擴大,他們早已突破外界常套在他們身上的「苦苦求生的教會」框架。即便在今日種種限制下,他們活出信仰的方式,放在十五、二十年前幾乎是難以想像的。遍布全國的牧者網絡定期聚集禱告;信徒發揮創意關懷弱勢群體、參與跨文化外展事工,也在網絡及職場中為基督作見證。正如一位牧者所寫:「新媒體的時代,給了絕大多數的牧者、教會和基督徒進入公共領域的機會,能夠依據聖經來闡述他們對公共議題的思想和立場。」
我們需要用「中國教會如何被塑造成基督的形象」來認識這個教會,而不是只用她所受的限制或她做了什麼來定義她。中國基督徒個人生命所發生的轉化,更是這個新敘事的核心。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所熟悉的敘事其實也並未消失,而是有了新的意義。中國政府確實高壓統治,教會仍然面對許多挑戰;但即使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仍有嶄新的故事正在展開。如果我們願意傾聽,也將能從中學習到許多對全球基督徒都意義深遠的功課。在這樣的敘事裡,改變的不是中國教會本身,而是我們對她的認識及想像。
我們不再僅僅注視逼迫本身,而是與中國基督徒一同經歷這至深的領悟:上帝如何在苦難中與我們相遇。他們在壓迫下所活出的恩典與盼望,對世界各地在不同處境中受苦的基督徒,都是極具啟發性的見證。
在這個新的敘事中,西方基督徒「幫助他人」的主導角色不再被強調,取而代之的是願意承認我們自身的需要。我們開始認識到:一個在歷史上經歷了極其驚人增長的教會,也許正有許多話能對那些正面臨教會出席率下滑的國家訴說。舉例來說,隨著中國城市中未登記教會的領袖被迫放棄美國和韓國那種巨型教會的模式,我們便有機會一起學習「教會如何在艱困、不利的環境中依然成長」。
我們不再寄望於透過更多的「基督教機構」來改變文化,而是看見:在這個新敘事中,基督徒是在脆弱及軟弱中向彼此敞開、向聖靈敞開,生命才得以真正改變。如同新冠疫情初期的武漢基督徒那樣,他們親身經歷基督藉著他們在困境中動工所帶來的改變,而這樣的改變,無需依賴主流媒體或政治權力的槓桿。
最後,當我們在上帝的全球使命中尋求彼此配搭時,我們也與中國基督徒一同學習如何在不同文化處境中,活出有救贖力量臨在的生命。他們的影響力,並非建立在從一地向另一地「輸出資源與影響力」的策略或能力之上,而是源自他們最真實的道成肉身的見證。
在習近平的時代,當中國基督徒開始為自己的信仰故事寫下嶄新篇章時,他國基督徒也該重新思考自己原先的「中國故事」,並重新放在一個更宏大、更深遠的敘事脈絡中來看:一個看見基督在中國內外都掌權作工、為自己預備新婦的故事。
本文原發表於2020年
傅邦寧 (Brent Fulton) 是《中國的城市基督徒:一盞不能被隱藏的燈》(China’s Urban Christians: A Light that Cannot be Hidden) 一書的作者、華源協作 (ChinaSource) 的創辦人。ChinaSource是一個促進中國教會與全球基督徒社群研究及合作的平台,致力於服事中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