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恆高雄報導】為讓信徒更認識聖詩、了解禮拜意義,壽山中會博新教會於5月17日上午舉辦研習講座,邀請台南神學院前院長、專長於禮拜學與教會音樂學的駱維道牧師,談「禮拜的現代議題與聖詩的禮拜功能」。
第一講中,他首先談現今教會禮拜應注意與掌握之處,「人來到一場禮拜要做什麼?得到什麼?付出什麼?」駱維道點出,這些關鍵問題即引導出禮拜程序設計的意義。
依據基督教禮拜的神學原則,禮拜是基於聖經的、對話性的、立約性的、三一性的、群體性的、親切的、在世但不屬世的、完全倒空自己的。他進一步解釋,長老教會的禮拜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段落:恭候、恭聽、回應;亦即恭敬的等候上帝的話、聆聽上帝的話、回應呼召行出上帝的道。因此妥善安排禮拜程序,能引導會眾真正體驗敬拜,產生對上主的感謝與尊敬。
駱維道提醒,「禮儀是用外在行為與動作,來塑造出內心對上主的敬拜」。必須時刻思考禮拜程序意義,設計避免流於形式。他也建議教會調整節慶或特別禮拜的程序,營造變化,帶給會眾耳目一新的體驗。
駱維道強調,禮拜方式可以激勵信徒們共同思想,應設計出最符合自己教會的風格。上帝的道不可能被任何神學禮儀所捆綁,因此沒有所謂最正確的作法,但禮拜設計者必須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且目的為何。舉例來說,在敬拜中運用旗舞、舞蹈,是否與敬拜意義相關?又例如禮拜中安排見證,見證的道理是否與講道主題相呼應?對信仰是否有主觀錯誤的詮釋?諸多細節皆是禮拜內容安排中必須掌握、判斷的。
第二講中,駱維道聚焦禮拜中新《聖詩》的功能。他介紹,聖詩是信徒透過詞、曲表達出自己對信仰的感受,是人的話語,依時代處境與語言的變詮釋聖經上帝的話,也是各時代基督徒信仰體驗的見證。
在新《聖詩》中,歐美音樂占50%、台灣25%、其餘國家25%;駱維道強調,新《聖詩》自2009年出版至今已15年,但仍有許多教會尚未採用,慎是可惜;尤其新《聖詩》中收錄大量不同國家、民族的歌曲,展現上帝作為充滿普世性及多樣性,不侷限在19世紀的歐美,而是散布在世界各民族中。信徒透過學習唱詩,不但能了解台灣音樂的創作,也接納不同族群文化,體現在基督裡的合一。
講座也安排實際演練,並就如何唱、如何演奏進一步解析,例如:站著唱、坐著吟、分部、輪唱等方式,都會營造出不同的聖詩風格,呈現出力量、安慰、讚美、堅定等樣貌。駱維道提醒,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是彰顯上帝的榮耀,需尊重、保留各民族原有音樂風格的完整性,因此除有特殊情形,否則不宜隨意變奏或增添和弦,應盡量照譜的設計彈奏。
舉例來說,亞洲音樂與歐美音樂兩者因不同的音階設計,形成相異極大的曲風。多數歐美歌曲有著大量、豐富的和弦;而亞洲的歌曲設計則較少有和聲,僅使用簡單樂器來演奏主旋律,有時甚至只有人聲清唱。因此不適合將過於複雜的和弦套用在亞洲音樂上。
駱維道鼓勵與會者保有欣賞不同民族曲風的眼光,了解每首歌曲背後的文化特色,避免先入為主用西洋音樂的審美觀進行批判。除了「曲」的部分不應隨意更動,「詞」的部份也是如此;駱維道強調,聖詩各節歌詞編寫有其信仰的整體性,因此隨意省略、刪減,都很可能破壞作詞者要表達的原意。
最後他也介紹近期剛出版、由他所主編的新書《上主教咱唱新歌》,書中詳細介紹每首聖詩背後故事。在理解那些不同世代的處境、作者的背景、內容與風格後,能讓信徒更貼切地詮釋、唱出他們的心聲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