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icole Massie Martin)那時,是烤華夫餅的香味吸引了我。在1980年代末,我父親是我們教會的牧師,所以我必須去教會。
幸運的是,我喜歡待在教會。我喜歡聽爸爸講道,即使他在我們衛理公會小教堂的講台上要求我和妹妹停止聊天。我們參與過教會各種服事,從主日上台報告到在詩班唱歌,到與引座員一起招呼會友。我們在集體敬拜的生活中長大,也在睿智的長老和受人尊敬的執事的帶領下學會敬畏上帝。
但我是被烤華夫餅的魅力吸引到主日學的。
每個星期天,我們家都是第一個抵達教會,打開燈,準備好座位,迎接來做禮拜的人。當第一批參加主日學的人開始走進來時,我父親會站在靠近聖餐桌的地方。雖然他總是為講道做好充分準備,但他的熱情來自於教授主日學課程。
我和妹妹會去地下室參加青少年主日學,帶課的凱西女士是教會裡最和藹可親的女性。我們從未注意她何時來到教會,但當她做好課堂準備時,我們總是「聞得到」。那些烤得黃澄澄的愛心小點心在紙盤裡等著我們。在謝飯之後,我們就會開始聊天,聊著我們在學校裡最期待的事、即將到來的考試讓我們最擔心的部分、以及朋友們在做哪些好玩的事。
無論班上有三個人還是八個人,我們總能在吃完第二份烤華夫餅後,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凱西女士溫柔地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關於愛人和承擔責任的故事。我們會用聖經中的動物畫圖,用聖經中的名字來玩遊戲。每當結束時,我們都會在「即興禱告」中結束,一人一句,彼此相接,低聲一同向上帝禱告,預備好我們的心去參加當天的禮拜。
小時候,我認為教會最棒的部分是主日學的食物。長大成人後,我才意識到,這種小小的享受為我對「多感官的門徒訓練」的理解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對有組織的教會教導的最早記憶,也是我向其他基督徒學習的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雖然並不是這份微不足道的早餐領我走向救恩,或使我更加認識基督,但它來自「有意識地」體現門徒訓練的基督徒,讓我總是滿懷期待的前來主日學。
凱西女士十分關心學生,願意與學生溝通交流,與我們建立一種紐帶關係,為我們之間能有真正的對話創造空間。這些人生早期的記憶讓我非常感激這個關係親密的群體,和值得我信任的同工們的付出。時至今日,一想起麵包機裡的冷凍華夫餅,我的腦海就會浮現那段歡樂的時光,同時也泛起一股往日難以復現的哀傷。
在許多方面,華夫餅成了一個謙卑的基督群體信實地做著門徒訓練的符號。
失去中蘊含的機遇
遺憾的是,我兒時上主日學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我總是懷念教會仍是「學習」的代名詞的時代。但讓我悲傷的不僅是失去了主日學、凱西女士或烤麵包的美味。我懷念的是與敬拜經驗相結合的門徒訓練。雖然這種「有意識的帶領基督徒走向成熟」的過程仍在許多地方發生,但那些選擇強調這種過程的人所採取的方式,卻大相徑庭。
如果門徒訓練的核心是看到人們在與基督的關係中成長,那麼許多牧師會說,主日講台已能取代成人主日學的白板。如果人們不願意或不能夠在小組中成長,那麼講道就必須成為填補這個斷層的方式。
但是,若沒有系統性/組織性的信仰教學,我們如何知道聖經說了什麼?如果除了講台或教會大螢幕外,我們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讓孩子們學習,我們又怎能培養出擁有堅韌信仰的孩子呢?
缺乏「培養成熟基督徒的計畫」導致教會的屬靈赤字。沒有有意識和明確的信仰成長引導,牧師和會眾都會錯過太多。但是,與其沉浸在懷舊、哀嘆和悲傷之中,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如何才能把這種困境轉變為能重塑我們想像力的靈命復興。在我們四分五裂、需要智慧的時候,牧師和領袖們有機會重新喚起基督徒對於學習和共同在基督裡成長的熱愛。
古老的藍圖,現代的復興
為了有效地恢復門徒訓練,我們必須記住門徒訓練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很重要。幸運的是,聖經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我們知道不僅需要保留門徒訓練,還要重新認識它。
舊約見證著一位珍惜與祂的子民建立關係的上帝(西番雅書3:17)。儘管以色列人犯下無數錯誤,上帝仍一再承諾祂將親自與他們同在,無論是透過物理的方式或透過聖靈來帶領祂的子民(約書亞記1:5-6, 9)。上帝與祂子民的盟約始於祂對他們的愛,並以祂對他們傳遞的聖言真道為基礎。萬民可以透過以色列民對上帝律法的遵行、以及他們彼此在盟約群體中的關係,辨認出他們是屬上帝的子民(申命記4:6–8)。
在新約聖經中,以順服和信心作為上帝子民的記號這一主題,因耶穌而有了新的內涵。從救主的到來至初代教會的建立,新約始終如一地呈現上帝「有意識地參與門徒訓練的過程」。當約翰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時,約翰強調了「體現在⋯⋯」的元素——這樣的「體現」深刻的定義了跟隨基督究竟意味著什麼(約翰福音1:14)。
初代教會明白耶穌來到世上是為著「與人同在」,因此,他們把與上帝和彼此的交通放在生活首要地位(使徒行傳2:42)。但他們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學習和服事,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被敦勸要“在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成長”(彼得後書3:18)。歸根究底,初代門徒願意為著福音的緣故,冒著失去舒適圈、金錢、家庭、關係、甚至生命的危險——因為他們相信一位真實的救主正在回來找他們的路上。
古老的節奏,共同的榮耀
在一個迷戀安逸的世界裡,我們很難想像自己做出這樣的犧牲。但是,跟隨耶穌是一段雖充滿損失和風險,卻是有永恆的意義和回報的旅程。「成為耶穌的門徒」意味著經常捨棄舒適感去做不自然的事:愛我們的敵人,服事最卑微的人,為上帝的榮耀而工作。
如果你想幫助推動門徒訓練,就必須創造一個讓人能在群體中思考何謂「委身於基督」的空間。但是,這些小小的群體也必須有勇氣,因為鍛鍊信心既需要信念,也需要安慰;既需要認罪,也需要慶祝。在一個群體中,我們可能會發現,重拾對上帝的敬畏感及讚嘆的關鍵,其實就蘊藏在我們原本視為老舊或不實際的一些節奏之中。
無論這些空間是如何創造的,在哪裡創造的,是在教會還是在家裡,是在兩三個人的小組裡還是在200人的小組裡,是在線上還是實體聚會裡,是透過能帶來濃厚神聖感的宗教儀式還是扎實的真理教導——目的都是要設計方式讓人們能在共同的敬拜中遇見神,一同成熟和成長。也許,這意味著回到那些烤華夫餅所帶來的小小幸福奇蹟中。畢竟,那最能深刻吸引人的,一定不是烤華夫餅本身。
也也許,這與你供應什麼東西無關,而與你在哪裡供應有關。你的下一個門徒訓練小組可能會在父母為孩子的比賽加油的看台上發生。也也許會在地方咖啡店、在你的家中,或在大家週二下班後的Zoom會議室裡。雖然門徒訓練的方式可能會改變,但「去使萬民作門徒」的大使命命令卻永遠不會改變。
幫助人們在群體中和他人一起與上帝的話語互動吧!不要被各式各樣的資源嚇倒。不要因人數少而沮喪,或被訓練同工的壓力所打擊。雖然跟隨上帝的風險可能是個挑戰,但若我們願意定期回顧並重新想像門徒訓練的願景,就能窺見使這一切努力值得的永恆榮耀。
妮可·馬西·馬丁(Nicole Massie Martin)是《今日基督教》的首席影響力官,她把獨特的牧養經驗和創傷治癒方面的專業知識融合起來。她對信仰和變革性領導的熱情源於多年在前線指導個人和社區走向完整的經驗。在加入《今日基督教》前,妮可在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擔任事工影響力資深副總裁。她負責監督各種國際和國內事工,包括創傷治愈,這磨練了她運用聖經促進復興的技能,並使她對人類心靈的韌性有了深刻的理解。現在,妮可指導領導者以智慧和同理心應對複雜的挑戰,最終幫助他們建立植根於信仰的繁榮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