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7月8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聚會人數下滑、閱讀風氣低迷》台港基督教界交流分享數位解方與AI新機

(2025年06月0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1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聖經網

(台灣聖經網新聞中心-記者劉以琳香港報導)促進連結與分享異象,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簡稱網協)由秘書長王獻宗帶領團隊,於今年5月12日至21日前往香港為期10天,拜訪多家教會宗派及機構。期間於5月15日上午,透過楊子穎(橄欖文化有限公司)接待與安排。

前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進行交流,會中分別有信義會副監督暨道聲出版社社長梁美英牧師、基督教出版聯會董事會主席、證主出版社副社長黃煒霖、基督教出版聯會行政主任盧玲玲、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曹曉彤、信義會頌主堂楊學知教師等彼此分享與交流。

教會正經歷聚會人數顯著減少及青年世代疏離的嚴峻挑戰。根據最新教會報告,台灣的教會聚會人數減少約7到8萬人,香港更是減少約10萬人。台港團隊彼此分享中探討,由於基督徒身份定義複雜,聚會人數被視為更具體、可評估的指標。面對青年不進教會的普遍現象,與會者認為與其探究原因,不如聚焦於「我們能做什麼」來應對現況。

推動閱讀:從線上讀書會到「有聲書」模式

在此背景下,台灣與香港的基督教界正分享交流,如何透過網路發展、媒體推廣以及人工智慧(AI)等新興科技的應用,來提升教會可見度、優化資源整合,並重燃基督徒的閱讀興趣。一場涵蓋書籍市場分析、教會資源合作及科技應用的深入研討,剖析了當前挑戰,並勾勒出未來的行動藍圖。

會議中提及,台灣與香港的整體閱讀量普遍偏低。媒體同工劉以琳分享,為能觸及更廣泛的閱讀群體,網路發展協會於三年前開始線上的讀書會,固定於每週四晚上舉行。讀書會特別強調透過「讀書心得」的分享來吸引讀者,認為這比單純的書籍介紹更能引發共鳴。此外,每週三被定為「閱讀日」,積極與出版社合作推廣讀書心得,特別點名與非基督教背景,但出版基督教相關書籍的「啟示出版」進行合作。這些心得會經過重新編輯排版,以更符合社群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視覺習慣的方式呈現,提升吸引力。

祕書長王獻宗表示,美國透過「有聲書」方式成功提升閱讀人口的經驗,認為華人世界也能循此模式推廣。然而,目前基督教界的閱讀推廣氛圍相對薄弱,尚需投入更多努力。

教會資訊的迫切需求:建立公開、準確的資料庫

教會資訊的封閉與不透明被視為一大阻礙。許多人對於身邊的教會感到陌生,這部分源於早期教會的「保護主義」,不鼓勵會友與其他教會交流。然而,疫情加速了資訊傳播,會友獲取講道和教會消息的管道變得多元。教會需要更有效地展現自身的多元性,而非被簡化為負面標籤。

祕書長王獻宗表示,因此,建立一個公開、準確的教會資料庫(華人教會機構名錄)被認為是當務之急。這不僅能幫助希望重返教會的信徒找到合適的「門」,也能讓非信徒了解教會提供的各類服務。運用GIS地理資訊系統來呈現教會的地理分佈,對於地區性的宣教和資源規劃至關重要,其概念類似於旅遊平台上的地圖服務,讓使用者能按地理位置尋找所需資訊。

王獻宗強調,建立一個公共的Open Data資料庫是目前非常重要的時間點。這將使不同領域的使用者(包括AI開發者)都能取用資料進行各種應用。然而,資料收集面臨諸多困難,例如獲取聚會語言、時間、服務項目等詳細資訊不易,且部分教會單位更新意願不高。雖然香港的資料更新相對頻繁,台灣教會在這方面的意願則較低。他說,再好的AI系統,如果後台資料不準確或不夠龐大,產生的結果也是無用的。儘管資料建置耗時耗力,但這被視為未來應用發展的契機。

AI技術的雙面刃:機遇與挑戰並存

AI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基督教界帶來新的可能性。王獻宗表示,AI可以作為「個人助理」,協助處理和傳遞教會消息,例如自動生成新聞內容草稿。AI在處理大量資料方面的速度驚人,可能十分鐘內就能處理數千筆資料。與會者觀察到網站流量中來自新加坡和墨西哥的AI爬蟲顯著增加,這反映這些地區正加強AI資料中心的建設,同時也說明基督教界的網路資料正成為AI潛在的訓練來源。

AI也能輔助閱讀,例如自動生成書摘或推薦相關內容。未來,透過AI對話,青年世代可能更容易找到他們需要的完整資料或書籍推薦。商業界如Amazon已開始洽談電子書版權授權,未來可能推出AI書籍問答服務,基督教界也需思考如何應對這股趨勢。

然而,AI的應用也面臨顯著挑戰。目前公開AI平台的基督教資料相對不足且不夠具體。AI的準確度仍有待提高,錯誤率約在五到六成,存在「幻想」(Hallucination)問題,需要提供準確的資料來源進行校驗。資料的版權問題是一大考量,特別是翻譯書籍和電子書的數位授權,許多早期書籍並未簽署數位版權,限制了資料的公開使用。此外,AI的閱讀語氣目前仍不夠自然,人聲閱讀或有聲書仍有其獨特優勢。

出版業現況與數位載體變革

台灣的基督教書籍市場,除了少數見證類書籍外,本地作者較少,多數依賴翻譯書。翻譯書出版速度慢,內容常滯後十年,難以反映當代議題。雖然AI翻譯技術降低了門檻,但編輯仍需懂原文以確保品質。華人世界議題反應通常慢於西方約兩年,因此書籍翻譯應盡量縮短時差至兩年內。

紙本書籍的銷售量持續下降,特別是自2013年智慧型手機普及後,電子書籍需求快速增長。實體書店(包括基督教書店,例如校園書房改裝後的訪客減少現象)面臨困境,人潮銳減。大型連鎖書店如誠品也已將重心轉向非書籍商品。有聲書在美國的銷售量已快速追上甚至超越電子書(如Amazon平台),但在台灣基督教出版界發展相對不高,這是值得省思探討。

未來展望:跨區域合作與基金支持

王獻宗指出,期望透過建立一個涵蓋基督教,及非基督教出版社的基督教書籍目錄,讓讀者更容易找到所需的書籍,但需明確界定收錄範圍。推動Open Data和Open API,期盼能鼓勵年輕人參與,利用開放資料提出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案。

長遠目標是建立一個整合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教會、機構、出版物、消息活動的綜合性網站,Open Data的共享協定可以促進跨區域的資料交換與合作。

募款與經費來源是推動這些計畫的重要挑戰。網協的經費主要來自弟兄姊妹的奉獻,未來將需要持續傳遞資料庫及數位轉型工作的重要性,以至在奉獻上使更多人來奉獻與支持。同時,也需尋求與教會、機構及各單位的合作。

會議中彼此分享談到,面對快速變化的科技時代,特別是AI帶來的變革,台灣與香港的基督教界必須「加快學習、加快分享,以及所謂的協力合作」。許多十多年前提出但難以實現的想法,如今在AI等技術發展下變得可行。雖然資料收集與維護困難重重,且不像一次性活動那樣容易看到具體成果而難以推廣,但這是因應時代挑戰、為主做見證並牧養群羊的重要基礎。

在本次拜訪交流中,網協與香港多個機構單位,彼此分享與交流事工異象,也為未來透過華語服務的可能性,開啟各樣交流合作機會奠定了基礎。

 


其他新聞快報
華文服務勢在必行 從網絡媒體、人才培育結合AI傳遞真理 (台灣聖經網)
網協拜訪香港CBN 交流與合作推廣福音關懷事工 (台灣聖經網)
為何基督教在美國會衰退? (Christianity Today)
守護羊群從個資安全做起 彰中舉辦研習會 (教會公報)
東京台灣教會百週年 留學生寫下海外宣教史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