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論壇訊】基督降生是為宣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叫被擄的得釋放。然而,對於一些干犯罪行而入獄的人,他們其實需要怎樣的福音?在「一牆之隔」下,牆外的教會、信徒如何能與囹圄裡的人同行?城市轉化學院於5月9日舉辦「擁抱『受困和病患』的教會系列──『被擄的得釋放』在囚人士」分享會,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白德培牧師(Tobias Brandner)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主任余恩明牧師,分享與在囚及更新人士的同行經歷。白德培強調,對在囚的人來說當下最好的消息是「他們沒有被忘記」,有人探訪、關心他們。
監獄:三道牆壁、三個問題
1996年以宣教士身份由瑞士來港的白德培,主要從事監獄事工。他指多年來的事奉讓他反思甚麼是監獄。他形容,監獄代表三類不同的牆:可見的石牆,意味看不到任何風景;無形的社會排斥之牆,囚友被社會標籤為壞人;羞恥和自我隔離的情感之牆,覺得自己失敗、令許多人失望,不想面對人。白德培分享一些囚友的說法:「他們不想讓子女知道自己坐監,只會告訴子女自己外出工作,這是他們表達羞恥的方式。」
白德培同時指出監獄衍生三個問題:一、監獄會騙,令人誤以為牆內的被囚者必然是壞人,牆外的就是好人,事實不一定如此,「例如干犯謀殺罪的人,他不會經常或隨意謀殺他人,而是在一種獨特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事件……但高牆卻令我們誤以為這些人很危險、很壞。」。二、監獄也對被囚者造成傷害;雖然白德培認同社會需要處理犯罪的問題,但他認為現時的囚禁安排會令在囚者受傷害,皆因囚友在不理想的環境下生活。此外,監獄也是對整個家庭的傷害,影響被囚者的家庭關係,甚至可能造成破裂。而且,監禁也會降低他們的就業能力,令他們無法掌握外間的發展。而一些經長期監禁的人,即使被釋放後,那份傷害也會縈繞他們。
第三個問題是監獄違背基本公義。白德培強調這不是針對香港的情況,而是世界各地的監獄亦然。他表示,監獄裡基本上只有兩類人:囚犯及監獄職員。環顧全球不同的監獄,他看不到有一套好的監管制度。雖然監獄設有投訴機制,但作出投訴的囚友必然要「付出代價」。故此,他形容監獄是一個逃避適當監管的極權主義機構。
白德培重申,雖然社會上存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罪案,但監獄制度不是「上帝跌落嚟」,而是由人製造出來的社會結構(soical construction)。即使它有其歷史源由,卻非必須存在,「我們每一刻都可重新考慮這種(懲罰)方式是否理想。」
白德培:唔好迫人信耶穌
監獄事工作為一種福音工作,白德培卻甚抗拒用「傳福音」一詞,他認為做監獄福音事工其中一個應持守的原則是「唔好迫人信主」,該以開放、接待的態度邀請人認識福音。而且傳福音是強調今天得到的好處,例如更多的平安、放下煩惱與懼怕等,而非逃避困苦。對於有些人擔心傳福音被拒絕,白德培相信這只是「未到時間」。
另一個原則,是傳福音應超越言語的溝通。信徒把傳福音的重點往往放在傳講,但白德培指出,探訪者的態度、衣著、表情、笑容、接觸都是溝通的一部份,人才是最重要的溝通元素。「做探訪的人不是做一個說話的人,而是做一個聆聽的人,要跟他們(囚友)建立禱告的關係。」
白德培強調,福音的意思是「好消息」。對於在囚的人來說,當下最好的消息是「他們沒有被忘記」,有人探訪、關心他們。他籲信徒參與監獄事工不要只考慮可有機會「講耶穌」,「你的存在、你的關心就是福音。」他特別提醒信徒要留意「我們要進去,耶穌在監房裡面」的神學觀點。「聖經清楚說明『我在監獄裡,你們來看我』(參太廿五36)。耶穌不是說『帶我進去』,而是祂已在監房裡面。所以我認為這不是傳福音,而是對自己的屬靈操練。」
他再次提醒,不要把歸信當作監獄事工的目標,指歸信與否全由上帝,「最重要是我們能反映上帝的愛和關心。」此外,歸信、靈性的轉變不是一次發生的事件,而是一生的過程;並且這轉變不是單方面,而是雙向的。一段同行的旅程不僅能改變對方,也會改變自己,例如放下自己對在囚者的偏見。所以,他勉勵探訪者也要展現出自己願意得到改變的態度。「探訪不是帶耶穌進監房,而是在靈性的道路上,一同經歷主的恩典。」
循道衛理:由節期探訪到「認領」懲教所
接著,余恩明分享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下稱循道衛理)如何正式開展監獄事工。他提到昔日循道衛理不同的堂會,都有零星的監獄探訪,後來總會在探討本地宣教事工有哪些福音對象被遺漏時,開始嘗試由總會聯合不同堂會的弟兄姊妹,在不同的節期進行監獄探訪,並為義工提供訓練。
隨著事工的發展,循道衛理逐步改變事工模式,由堂會各自「認領」懲教所,專責服事。余恩明表示,有堂會「認領」了沙咀懲教所──主要囚禁年輕男性的監房。由於該所的年輕囚犯獲釋後會「上樓」,入住豐力樓接受監管,該堂會的弟兄姊妹亦會到豐力樓服侍。不過,余恩明發現即使更新人士加入更新會的團契、入住該會的宿舍,仍未能完全「更新」、真正投入社會,皆因他們只能與「過來人」相處。為此,循道衛理在2019年開始舉辦培訓,讓堂會學習如何接待更新人士。
此外,循道衛理每逢聖誕前夕,都會代囚友向其子女贈送禮物。余恩明表示,有一個家庭,當中的父母分別先後入獄,會友遂一直關心這個家庭。最後二人獲釋,全家人都穩定地返教會,甚至接受水禮加入家會,更在義工訓練中分享見證。他引述父母倆的分享:「要不是你們的探訪、關心我的子女,我今天也未必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