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ete Nicholas)對於許多在美國的基督徒來說,作家亞倫·倫恩 (Aaron Renn) 提出的「負面世界 (negative world) 」假說,總結了他們在一個對基督教抱持敵意的文化中生活的經驗。即便近來的一些趨勢,例如聖經銷售激增、基督教衰退的趨勢可能放緩,以及幾位名人信主的新聞,顯示整體情況並非全然負面悲觀。但一種「這個文化對基督信仰愈發冷漠」的感受依然深植人心。
在這個負面世界裡,倫恩呼籲基督徒尋求採取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策略」。然而這種說法導致福音派內ㄧ些人開始與別人劃分界線。就像某些植物遭遇寒冷及病害時,會向內蜷縮,以一種奇異扭曲的形態求生那樣。倫恩回應來自「負面世界的冷風」的方式,也有可能導致信仰的封閉化。
因此,我希望提倡另一種可行的方式,這方式植根於上帝子民和祂話語的豐富歷史遺產。提摩太·凱勒 (Tim Keller) 牧師稱它為「以福音為核心」(gospel centrality) 的方式,也是他在救贖主長老教會事奉期間所實踐的理念。
「以福音為核心」的方式早在初代教會時期就已存在。在教會歷史上最嚴峻的文化環境中,教會之所以能興盛,並不是因著向內封閉、與「不屬於自己這邊」的人對立,而是向外開展。這種方式需要聖靈充滿所帶來的盼望及清晰的福音信念並行──這種方式無論在正面的世界、中性的世界,還是「負面的世界」裡都可行。直到今天,我仍能在紐約市見證這種方式結出的果實。
以福音為核心的姿態提倡一種特定的「福音參與模式」——但倫恩和其他一些人批評這種方法是「三角策略 (triangulation)」或「第三條路主義 (third-wayism) 」,認為凱勒這種在兩造對立之間刻意採取中間路線 (但凱勒所提倡的是「核心」而不是「站中間」) 的方式,或許在中性的世界文化裡還行得通,但如今在對基督教如此負面的世界裡,已不再適用。倫恩主張,福音派應該「堅定地相信自己所信為真理,並勇敢地以清楚的方式表明立場」。
對於堅守信念,我說阿們;對於 (以福音為核心的) 勇敢表達,我同樣阿們;對於真理,我更說阿們。然而,福音不僅僅是「真理」本身──福音還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的那位想傳遞的美好消息 (約翰福音1:14) 。
單單宣講真理卻不展現恩典,最終只會走向道德主義。許多像喬丹·彼得森 (Jordan Peterson) 這類自稱是「文化上的基督徒」的思潮領袖,就很擅長於宣講道理。
但我們絕不該把「文化基督教」與耶穌基督那能改變人生命的福音混為一談。
同時宣講恩典及真理,正是以福音為核心的教會所持守的方式。這也是凱勒在2022年回應倫恩及其他人的批評時所闡明的立場。這種姿態根植於聖經(林前1:18-25) ,也是奧古斯丁和亞伯拉罕·凱波爾 (Abraham Kuyper) 等人所提倡的姿態。這是一種歷久不衰的信念:深信我們所有最深層的問題,唯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在祂以福音為核心的方式裡,耶穌首先以真理來挑戰我們 (這ㄧ點倫恩正確地強調了);接著,耶穌以恩典來安慰我們 ——包括赦免,以及祂透過自己的死亡所成就的接納——而這似乎是雷恩的方式中所欠缺的。
耶穌向我們顯明這種「挑戰及安慰」是如何在祂的生命、死亡和復活中獨特地兼顧:首先,祂活出一個充滿恩典及真理的完美生命;其次,祂為我們虛假及不誠實的生命樣式而死,使我們既認清自己罪的嚴重,也體會到上帝救恩恩典的浩大。
少了真理的恩典,容易淪為相對主義;而少了恩典的真理,或許很能鼓譟人心,卻容易迅速變質成定罪式的道德主義,將那些「站錯隊」的人排除在外。
然而,耶穌基督那獨特且令人信服的恩典和真理,有足夠的韌性抵擋文化中似是而非的真理,也能吸引那些離開上帝的人回轉歸向祂。
新約學者卡森博士 (D. A. Carson) 同樣強調福音在教會生活裡的核心地位 (與「中間/中立」不同),他寫道,「福音應該形塑我們在地方教會中所做的一切──我們所有的倫理觀、所有的優先次序」。唯有如此,福音所帶來的更新才會發生。
在倫恩所著的《在負面世界中生活》一書中,他將「傳揚福音」列為目標之一,我近期與他對話時也明顯感受到,他是真心渴望人們能認識基督。然而,從倫恩表達的重點來看,福音似乎不像卡森所形容的那樣 (形塑人所有優先順序) 處於核心地位。
相反地,倫恩提出的「正面世界、中立世界、負面世界」三分法,似乎最主要關注的是教會在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倫恩提出的許多論述常常圍繞著對「覺醒主義 (wokeism)」以及「種族、性別、性」這三大議題的批判,而不是聚焦於人們對福音的回應。
倫恩認為,美國從中性世界轉變為「負面世界」的時間點是2014年,也就是覺醒主義 (Wokism) 興起的時候。然而,宗教社會學家卻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人們對靈性生活追求的態度早在20世紀末就已開始轉變。正如沃斯諾 (Robert Wuthnow) 在1998年回顧之前幾十年時所寫:「美國在靈性追求上的轉變,為國家的公眾生活及個人的生命帶來新的挑戰。」
一個國家在「種族、性別、性」等議題上的倫理轉變確實至關重要。我自己在講台上也經常談論這些議題,因為福音也關切這些事。然而,福音對教會而言,不只是眾多議題中的一個,而是教會的核心議題,是那能使萬事更新的大能。
以福音為核心的信仰,不只會塑造我們參與文化的方式,更會塑造我們 (這些參與在文化中的人) 的生命、我們的品格。
倫恩著作中最強而有力的一部分,是他對「順服基督」的強調。他一方面清楚地呼籲個人活出順服的生命——尤其在性與性別這些特別具挑戰性的議題上——另一方面,他也強調要靠著教會群體的支持才能實踐這樣的順服
然而,順服基督和祂的福音,不僅僅是「實踐某些在文化爭議中具挑戰性的道德倫理立場」而已;順服基督和祂的福音同時也呼召我們進入一種能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塑造我們品格的信心。
不意外的是,越來越多世俗思想家也開始意識到基督教倫理的優點,特別是其與世俗主義破碎的承諾所形成的對比。
舉例來說,在非基督徒記者佩瑞 (Louise Perry) 的暢銷書《反對性解放運動》中,便提倡人們採納基督教的性倫理。又例如在矽谷,也出現越來越多聲音,呼籲在科技進展相關議題上採納基督教哲學思想框架。甚至像馬斯克 (Elon Musk) 及新無神論者理查·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這樣的人,也開始自稱是「文化基督徒」。
然而,只成為文化上或倫理上的基督徒,並非「以福音為核心」的策略的目標。法利賽人同樣熱衷於呼籲人們過道德的生活。而正如今日許多人主張應捨棄溫和的態度或否定「第三條路」的論調,當年的法利賽人也提倡以更強硬的方式來面對文化挑戰。
但耶穌卻一次又一次責備法利賽人缺乏憐憫、恩慈和愛心,因為過度強調真理卻沒有以同等的力度強調恩典,極容易導致自以為義、偽善 (雙標) 及製造恐懼。
即便他們大喊的話語是真實的,這世界也不需要更多焦慮不安的存在,在鴻溝兩端大聲斥責彼此。我們所處的文化深切地渴望我們以一種「不同於世界」的品格標準來與世界互動。
以我在紐約市的處境為例,我們最近舉辦了一門課程,專為那些在探索或懷疑基督信仰的人設計。與會者最強烈的回饋是,他們不只欣賞福音中恩典和真理的宣講,也深深感受到整個課程氛圍的品格——那種因參與其中的基督徒展現的耐心和恩慈所創造的對話空間。
這也與2022年巴納 (Barna) 研究報告的結果相符合。該報告指出,Z世代 (1997-2012年出生的世代) 在聽聞福音時最重視的六大價值是:不帶論斷的傾聽、彼此理解、自然和平的對話、行為與所傳講一致、允許健康的意見分歧,以及安全的人際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價值與聖靈的果子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與節制 (加拉太書5:22-23) 。
說到底,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 (哥林多前書13:13) 。即使花了那麼多時間討論「負面世界」,連倫恩自己也開始懷疑,這個負面時代是否可能正在改變,甚至已接近尾聲了。無論是否如此,有一件事永遠不會改變:福音本身,以及福音對敬虔生命的呼召。
一個真實以福音為核心的信仰,既挑戰又安慰人們、兼容恩典和真理的見證,並塑造我們有更像基督的生命樣式;這樣的福音對這個渴望見到真誠信仰的世代而言,依然充滿吸引力及說服力。因為只有上帝能成就這份工作,只有祂能改變人們 (尤其是我們) 的生命,不是任何人,不是任何宗教道德或教條。
無論我們是否會繼續處在所謂的「對基督信仰不友善的文化 / 負面世界」中,或是即將進入一個對信仰更開放的時代,我們的姿態應該與始終如一:以福音為核心的姿態,恆久以來是那為教會歷史帶來更新及復興的姿態。願主再次如此更新教會。
Pete Nicholas是紐約市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Downtown) 的主任牧師,著有《上帝的所在:現今時代永不過時的問題》 (A Place For God: Timeless Questions for Our Modern Times) 、《五件為你的城市禱告的事》 (Five Things to Pray for Your City) 、以及《虛擬人類:在數位世界中活出豐富的生活》(Virtually Human: Flourishing in a Digital World) ,和太太育有兩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