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7月8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閱讀《舊約》幫助我對抗焦慮

終有一天,我們的焦慮會止息。這個盼望的視角幫助我們在這充滿焦慮的人生旅程裡堅持到底。
(2025年06月1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B. G. White)是個標準的千禧世代 (1982-1997年出生的人) 。我們這一代人被冠上「焦慮的一代」之名,我們這代人充滿壓力,因焦慮導致歇工的可能性,是平均值的兩倍。在這個許多人認為焦慮正在普遍上升的世界中,我們正處於心理健康危機的風口浪尖。

直到不久前,我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焦慮的人。但就在一年內,我經歷了一連串的事件:我在英國完成博士論文寫作、為了支付帳單兼了好幾份差、膝蓋內側韌帶撕裂 (當時我太太懷孕36週)、成為新手爸爸、找到一份學術職位、取得工作簽證、跨越大西洋搬家、安頓住所、完成第一學期的教學、並為博士論文答辯——這一切並非全是壞事,甚至有些是令人欣喜的事,但當一切結束時,我感到筋疲力竭、焦慮不安。

我這樣的經歷一點兒都不特別。現代社會工作場所的流動性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危險就是孤獨和過勞。年輕人被告知他們可以「去任何一個他們想去的地方,做任何一件他們想做的事」,但為這種生活型態買單的,是他們的心理健康。其中嚴重的,包括吸毒、藥物濫用、慢性病、失業、無家可歸,以及形形色色困擾人的問題。因此一個相應的「身心健康產業」興起了:包括Instagram上的心理諮商師、療癒犬,到舒壓小物樣樣齊全。身為一名基督徒,當你發現醫生或「自我成長書籍」對你的心理健康幫助,比讀聖經還明顯時,內心往往會產生張力,甚至有罪咎感。

我雖然曾因焦慮狀況尋求過專業的醫療協助,但我的康復,自始至終都是植根於聖經——尤其是舊約這段經文:「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賽41:10)。如果按照媒體的說法,我從焦慮狀態解脫的方式不可能會是這樣——怎麼可能會來自那本枯燥、老掉牙的《舊約》呢?但當人們準備為這些經文買好棺材、寫下悼詞時,我卻發現它們充滿了生命力。

幸好,我不是唯一有這種經歷的。許多頗具療傷性的敬拜詩歌都充滿舊約的引用,例如「揚聲唱哈利路亞」和「祢名配得稱頌」。拉特利奇 (Fleming Rutledge) 的獲獎著作《The Crucifixion》指出,那些歷經世代邊緣化/艱苦的人,常常能在舊約中流亡及拯救的故事中尋得慰藉。馬丁路德·金恩的〈我有一個夢〉演講也採用了舊約中的主題,包括間接引用《詩篇》30篇來安慰他憂心忡忡的聽眾。

雖然聖經的文字——尤其是舊約——確實古老,遠在我們今日的心理健康危機之前便已寫好。但這些經文並非與我們的困境毫不相關,也不只是相對而言「比較有用」的新約的背景資料。事實上,透過訴說一個個人物在艱困經歷中的故事,舊約讀起來一點都不古老——簡直就像在為我們提供一種特別的「小組治療」。

(編按:Group Therapy為今日常見的心理治療方式,透過一個小團體內成員共同的分享和聆聽達到治療效果)

從實例中學習

舊約之所以能與我們焦慮的處境產生深刻的連結感,首先與它的架構有關。舊約是由幾十位作者在超過一千年的歷史中共同完成的。因此舊約記錄了數不清的創傷事件——從亞伯被殺、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壓迫,到他瑪被玷污、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等等。這與新約形成對比,因為新約的內容集中,成書時間短,以致於一些同樣發生在第一世紀的重要事件 (如聖殿被毀、龐貝城的火山噴發——可能導致許多初代基督徒喪生) 未被記載下來。

想像一下,如果911那天,你剛好站在世貿中心附近。你會有什麼樣的念頭和感受?乎所有經歷過當年事件的美國人都記得自己當時在哪裡、是如何一遍又一遍看著新聞畫面中大樓崩塌。舊約經文的背後也有著相似的體驗。幾乎每一卷舊約書卷的背後,都有至少一個令人不安的全社會事件——不論是天災、戰亂、國破家亡或政治醜聞。

因此,「不要懼怕」這句經文在舊約中遠多於新約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些經文濃縮了數百年的智慧,將我們引入長者的諫言及智者的輔導中,教導我們何謂「倚靠上帝」

共鳴及陪伴

舊約安慰焦慮者的方式之一,是它所使用的兩種有血有肉、極具人性化的文學體裁。第一種是歷史性敘事文體 (historical narrative),例如《創世紀》或《約書亞記》。舊約的歷史性敘事完全不同於現代社交媒體那種精心設計、只展現最好、最光鮮亮麗那ㄧ面的人物形象。舊約呈現的是更完整的畫面:聖經人物既有成就,也有性格軟弱的一面。例如,口才不佳的摩西 (出4:10)、絕望的亞哈斯王 (王下16:7)、苦毒的拿俄米 (路1:20-21)。這些人物打破了人們對焦慮的羞恥感,提醒我們:上帝能使用破碎的人。

《詩篇》的體裁則補足了這些敘事。《詩篇》為我們提供一幕幕聖經人物在焦慮中與上帝互動的片段。大衛那句刺入人心的呼喊:「耶和華啊!祢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詩13:1),不是苦盡甘來後的總結,而是帶我們進入他正在承受的苦難之中,和他一起向上帝呼求:求祢快快止息我的痛苦!亞薩則用他「以眼淚當食物」(詩篇80:5) 來表達自己難以言喻的哀痛。

最重要的是,這些人性共同的呼聲提供了神學上的解方:「耶和華與我同在,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篇118:6)。《詩篇》之所以格外具有安慰的力量,是因為它本就是詩歌,是要唱出來的;它們是上帝所默示的話語。正如約翰·加爾文所說,當我們在苦痛中詠唱《詩篇》時,就好像上帝的靈正在我們裡面溫柔吟唱。

當然,舊約的經文有時看起來並不是對抗焦慮的最佳選擇。有時,有些段落會讓人覺得像挨了一記文學重拳,例如先知彌迦對以色列民宣告審判的預言 (彌迦書2:3–5),又如亞伯拉罕幾乎獻上以撒的那場極端考驗 (創世記22:1–18)。這類經文有時不但沒有帶來安慰,反而讓人更加焦慮。但若我們細讀,就會發現許,若他們尋求上帝,這些聖經人物的故事都能被上帝救贖——焦慮只是暫時的,能引導他們更深地用信心及盼望來親近上帝。聖經作者從未有意持續挑動信徒的恐懼,更不是要剝奪人們對那位良善上帝的信心。

存在與虛無的問題

在分享故事與安慰之後,舊約經文常常提出一個挑戰:你是否願意實踐你所宣稱的信仰?這聽起來或許像老生常談,但這正是焦慮者需要聽到的。如果我們內心的焦慮至少有一部分是頭腦意志的產物,上帝的話語剛好可以矯正這個腦中的習慣。

當我去接受「優勢為本介入模式」(strength-based) 的心理諮詢時,這正是那名專家不斷和我討論的重點:「你所信的神,不是滿有慈愛及關懷嗎?那這個事實與你的焦慮之間有何關聯?」被一位非基督徒這樣指出我「信仰認知」及「實踐」之間的落差,確實令人不安。但他說得ㄧ點都沒錯。你可以反覆以《寧靜禱文》默禱,但直到你讀到那句「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時,它便不再只是個宣告,而是一句催促自己付諸行動的命令。

舊約十分貼切地呈現這種從安慰走向命令的過程。約書亞吩咐以色列人要「剛強壯膽」地進入迦南地 (書1:18)。《箴言》則藉著人面對恐懼與焦慮的方式,對比惡人與義人的差異:「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像獅子。」(箴28:1)。在《以賽亞書》中,先知責備憂慮軍事侵略的亞哈斯說:「你們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穩。」(賽7:9)。

關鍵在於:這些命令並不是出自一位站在遠處、指責我們在生命驚濤駭浪中軟弱的上帝。這位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即便在命令我們時,祂也已經與我們同行,領我們走那些靠自己無法走的道路。這就是《詩篇》23:4的信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上帝不只在我們接近死亡的時候才與我們同行。我們生命裡每一個黑暗的時刻,祂都會在那裡。祂總是在那裡。

當這位永在的神呼召我們剛強壯膽時,我們也就得著一個出人意料的「處理焦慮的模板」。信心的生活雖然艱難,需要跨越眼前所見來倚靠上帝;但不信的生活會更艱難,因為它向恐懼投降,在混亂中失去了上帝的身影。說到底,這並非是「懷疑會擠掉信心」的老問題。「懷疑」其實可以成為用來「懷疑恐懼本身」的工具。真正削弱信心的,是焦慮。我們作為身陷焦慮的基督徒的呼召,就是要看見並認識我們的焦慮與「上帝的慈愛」這個事實之間互不相容的矛盾。加上其他技術方法 (甚至可能包括藥物治療) 的幫助,我們透過信靠上帝來與焦慮爭戰。

對我而言,這樣的挑戰有很深的個人意義。我是個非常擅長掌控生活的人,能預判需求、管理計畫、並堅持到底。我的每日安排能精細到以小時計算 (有時甚至更細),並與妻子或同事協調好,確保家庭和工作都不出差錯。但在最黑暗的時刻,尤其當我疲憊時,我會開始為那些我根本無法掌控的事焦慮。我會擔心飛機墜毀、得癌症——甚至是與陌生人互動。

 

如果不加節制,這些焦慮會變成我生命裡揮之不去的背景雜音。因此,當有人指出「焦慮其實是你自己在製造各種幻覺」時,我實在感激不盡。正如馬丁路德——這位經歷過極端焦慮處境的神學家——所說的,對基督徒而言,撒但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焦慮來攻擊我們;但我們的主是「堅固的高台,義人奔入它,便得安穩。」(箴18:10)。

三位一體神的醫治

當舊約召集一群先知、君王等人物來反思他們與信心、焦慮的掙扎時,我們仍然感到其中有所不足。人類的勸勉終究有其極限。因此,透過這些眾聲齊發的見證,我們被引向上帝親自的勸導。是上帝親自以十災幫助摩西;是上帝藉著以賽亞將話語傳給亞哈王;是上帝回應了拿俄米苦難中的禱告。這眾多的聲音所指向的,是上帝本身作為神聖的解答。然而即使到了這一步,約伯仍然哀哭:但願有一位仲裁者在我們中間,將我們二人拉近。(伯9:33)

而這正是新約聖經登場的時刻。新約聚焦於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經歷——上帝兒子的死亡——並以此經歷來回應舊約懸而未解的問題:所有人類的苦難都能在基督裡找到答案。但新約從未放棄舊約的救贖模式,尤其是那位在死蔭幽谷中與我們同行的神所帶來的安慰。耶穌在伯利恆的道成肉身,使上帝更加完全地進入我們的苦難中,甚至包括我們的各樣的心理和心靈上的苦痛。

耶穌來到客西馬尼園時,形容自己「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太26:38)。這句話使用的希臘文是lypē——幾乎是古人最恐懼的一種情緒。某些學者認為,它相當於我們今日所說的憂鬱症。以「避免負面情緒」聞名的希臘斯多葛學派哲學家認為,這種情緒嚴重的程度是無藥可救的,是一種無法逆轉的精神狀態。

當這位滿懷絕望的神-人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祂選擇轉向——你大概猜到了——舊約。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詩22:1) 此刻,我們進入了三一神的奧祕之中。當耶穌經歷瀕死時莫大的苦痛時,我們無法確切知道聖靈對祂說了什麼,但很可能與祂呼喊的《詩篇》內容有關:他們必傳揚祂的公義,向未來的子孫述說:這是祂所行的。(詩22:31)

《詩篇》22篇最後所奏出的盼望與應許之音,預示著耶穌的復活。而這復活帶來的意義,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如果耶穌能在客西馬尼中進入人類心理最黑暗的深淵,並在復活中稱義、得勝,那麼我們也能——憑著對祂的信心——得著新生命和新的心理狀態。認識到這一點,會給深陷焦慮的人帶來多大的鼓勵啊!

對我來說,焦慮的狀態總像一種厄運將至的感覺,揮之不去,災難似乎必定到來。沒有任何一場諮商、沒有任何一句智者的忠告,能徹底驅逐這種感受。但在聖父、聖子和聖靈的三一醫治中,有這樣一個應許:終有一天,我們的焦慮會止息。這個盼望的視角幫助我們在這充滿焦慮的人生旅程裡堅持到底。

而更美的是,這個應許讓我們看到,那一天,當我們有了新的身體,與復活的主一同慶祝祂的勝利的時候,我們會從焦慮——以及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得到完全的自由。我們知道上帝「完全的愛」真能「把懼怕除去」(約翰壹書4:18)。

B.G. White是紐約市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in New York City) 聖經研究的助理教授,也是牧師神學家中心(Center for Pastor Theologians) 的研究員。

 



其他新聞快報
北歐教會盼以巴和平 終止一切暴行 (教會公報)
奈洛比健康會議 捍衛生命 奉獻抗三大傳染病 (教會公報)
美國舊約學者布魯格曼安息 享耆壽92歲 (教會公報)
「愛漫行」牽起特兒家庭溫柔連結,從線上吃播到放心出遊,天父也同行 (基督教今日報)
2025關鍵面對》數據背後,教會的責任是?能給下一代「通關密語」?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