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7月4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當香港教會面對未知的未來

雖然北京尚未對香港的宗教活動進行打壓,但已有三間教會開始做好準備。
(2025年06月1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Peter Maize)星期六晚上七點半,Marian與朋友們在尖沙咀的教會「流堂」(Flow Church) 等待晚間崇拜開始。她激動地談起自己在2020年北京實施嚴格《國安法》後的感受。該法案壓制了異議聲音、重創新聞自由,也大幅限制了香港的公民行動。那段時間,Marian心中充滿疑問,不知道基督徒應該如何回應這一切。「但我以前的教會無法回答我的問題,」她說。(由於批評政府在香港屬於敏感議題,本刊將不使用她的真名)

她開始尋找一間願意探討這些議題的教會。那年稍晚,她聽到流堂創堂牧師John Chan以羅馬書第十二章為主題的多篇講道。保羅在經文中勉勵基督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陳牧師並未迴避討論香港的政治情勢,但他鼓勵香港人專注於將基督融入自己的生活,不必過度憂慮世俗政治。

「人們會問,在當今這樣的處境中,該如何作個基督徒?」Marian說。「流堂給了我一些實際的答案。」她加入一個約十二人的小組,和組員迅速成為朋友。他們每月聚會兩次,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挑戰。

這間以粵語為主的教會於2018年創立,隔年香港便爆發爭取民主的抗議運動。中國當局隨後收緊對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控制。陳牧師的初衷是建立一間不受傳統或宗派限制所束縛的教會,能吸引像Marian一樣對自己長大的教會不再有連結感的年輕人。

「我覺得上帝呼召我,為這些人建立一間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會,」陳牧師說。「他們需要一些新的東西。」流堂沒有辦公室、沒有長老、沒有固定的聚會地點,教會的核心精神體現在「流動」這個名字裡。他們的敬拜團隊每週在另一間教會的禮堂搭建場地,聚會結束後再全部拆除。

這種靈活性正是陳牧師與流堂面對未來可能臨到的宗教逼迫的因應之道。到目前為止,《國安法》主要集中在政治領域,尚未波及宗教。然而,許多人已在為那ㄧ天做準備——當香港像中國大陸一樣,敬拜的方式和地點可能受到限制時。

本刊訪問了流堂及兩間國際教會,了解他們如何為香港充滿變數的未來做準備,發現有三種不同的因應策略。流堂採取的是一種靈活應變的方式;葡萄藤教會 (The Vine) 計畫成立數間規模較小的教會;而英語教會Island Evangelical Community Church (簡稱IECC) 則選擇投資興建一座昂貴的新教堂。

許多與2019年抗議運動共情的香港年輕人加入了流堂。儘管該教會並未公開支持抗議活動,但教會領袖為受到衝突影響的年輕人提供諮商及心理健康資源。

「我們的主要目的並非批評政府,」談到教會的立場時,陳牧師說,「我們專注於聖經。」

陳牧師認為,香港教會目前正處於一個為期十年的「寬限期」,在此之前,政府不太可能實施重大變革。他表示,流堂在某種程度上願意配合政府的要求。例如,如果政府如此要求,他會在講台上擺放中國國旗。(編按:在6月12日的電話中,陳牧師進一步說明,教會會嘗試尋求替代方案或妥協方式,而不是完全遵從政府的特定指示,例如在建築物內懸掛國旗。)

然而,若政府要求的事違背聖經教導,「我們會跟隨耶穌,」陳牧師說。「我們不會在信仰上妥協。我們已在心理上預備好了。」

這種預備也體現在他們有意不保留會友資料庫,以及預期流堂可能不會長久存在。

「我們不期待流堂會有長遠的未來,」陳牧師說。「教會是一個事件,是一種『正在發生的事』。我們會專注在我們的生命上。」

流堂每週大約有400人實體出席聚會,線上則有多達8000人觀看。移居海外的香港人也陸續建立流堂的分堂。「我們是個巨型教會,」陳牧師笑著說,「但不是在財務上。」他提到,雖然教會奉獻足以支付日常開支,但每月固定奉獻的只有約30人。

許多與2019年抗議運動共情的香港年輕人加入了流堂。儘管該教會並未公開支持抗議活動,但教會領袖為受到衝突影響的年輕人提供諮商及心理健康資源。

「我們的主要目的並非批評政府,」談到教會的立場時,陳牧師說,「我們專注於聖經。」

陳牧師認為,香港教會目前正處於一個為期十年的「寬限期」,在此之前,政府不太可能實施重大變革。他表示,流堂在某種程度上願意配合政府的要求。例如,如果政府如此要求,他會在講台上擺放中國國旗。(編按:在6月12日的電話中,陳牧師進一步說明,教會會嘗試尋求替代方案或妥協方式,而不是完全遵從政府的特定指示,例如在建築物內懸掛國旗。)

然而,若政府要求的事違背聖經教導,「我們會跟隨耶穌,」陳牧師說。「我們不會在信仰上妥協。我們已在心理上預備好了。」

這種預備也體現在他們有意不保留會友資料庫,以及預期流堂可能不會長久存在。

「我們不期待流堂會有長遠的未來,」陳牧師說。「教會是一個事件,是一種『正在發生的事』。我們會專注在我們的生命上。」

流堂每週大約有400人實體出席聚會,線上則有多達8000人觀看。移居海外的香港人也陸續建立流堂的分堂。「我們是個巨型教會,」陳牧師笑著說,「但不是在財務上。」他提到,雖然教會奉獻足以支付日常開支,但每月固定奉獻的只有約30人。

與中國不同,在中國只有持有外國護照的人才能參加國際教會;在香港,國際教會的主要會眾是香港本地人。吸引他們的不僅是英語崇拜,還有更輕鬆、重視關係的聚會風格。

葡萄藤教會的多層樓建築可容納數百人,並設有多個聚會空間。不過,主任牧師Andrew Gardener表示,教會的未來方向是開展多間規模不超過200人的小型教會。

第一間分堂設於鄰近中國深圳的香港邊境地區,並以獨立於母堂的非營利身份運作,擁有更多自主性及獨立性。由於該地區英語不普及,該教會設有英語和粵語崇拜。

「我寧願有一群為特定社區量身訂做的小教會,也不希望只有一座靜態的大教會,所有人都必須在此聚會,」Andrew牧師說。「這是服事香港的一種好方式。」

Andrew牧師認同陳牧師的看法,認為目前香港政府尚未涉足干預宗教事務。一些國際教會牧者認為,政府目前正逐步整頓其他社會領域,之後才會將注意力轉向教會。Andrew牧師表示,目前他們仍有空間傳福音,葡萄藤教會仍可在學校及企業內開辦啟發課程 (Alpha course) 。

「從日常層面來看,實質上還沒有什麼改變,」他補充道。

儘管如此,一些粵語教會已遭到香港政府審查,被指為「軟性對抗」的溫床——這是政府對那些以較隱晦方式表達不滿的行動所使用的模糊措辭。近年已有數位香港教牧人員因涉及《國安法》相關罪名被捕,也有教牧人員選擇自我流亡。

根據本刊訪問的一些牧者表示,國際教會通常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因為政府懷疑他們與「外國勢力」有關係,並且不認可它們對難民的關懷事工。

一些國際教會牧者指出,這些教會中有些已成為匿名攻擊的對象,透過電郵等方式被指控協助香港的反政府勢力。

「葡萄藤教會致力於在城市中實踐公義,有時這確實會引起政府的注意,」Andrew牧師說。「但那些是我們的社區服務——不是政治行動。」

與此同時,另一間國際教會IECC正計劃在一個中心地點扎根。雖然他們目前租用一棟摩天大樓的數層樓作為敬拜空間,該教會最近購買了一座破舊的舊戲院及其相鄰建築,計畫整修為一座佔地十萬平方呎的新教堂。

這棟建築的購入成本接近一億元,預計整修還需額外三千萬。主任牧師Brett Hilliard坦言,教會內外有一些基督徒質疑,在香港局勢未明之際,為何要花這麼多錢興建大型教堂。

「從我們目前每月租金支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很好的投資,」Brett牧師說。但除了財務上的考量,他表示:「這也是向社區表明,我們選擇信心而非恐懼。教會不會離開。」

Brett牧師計畫將該建築的一樓用作「救贖式商業空間」(redemptive retail),例如由身障人士或更生人士經營的咖啡廳及商店。

如同許多教會,IECC在2019年香港抗議運動爆發、政府開始打壓之際,也面臨艱難的抉擇。

「我們既沒有參與,也沒有譴責,」Brett牧師說。他坦承,在那段動盪的時期,要保持福音信息的焦點十分不易,「當時我們的敬拜團裡有幾位警察,而聚會中的部分會友則拿著他們待會要帶去遊行的標語牌坐在台下。」

那已是六年前的事了。如今,Brett牧師表示,他並未感受到任何明顯的壓力需要避談某些議題。他避免對香港政府未來的作為做出預測,但相信只要IECC繼續服事社區、專注於福音信息,就能持續聚會。他鼓勵會眾在預備迎接未來時,放下政治立場。

與此同時,在Marian所參與的星期六晚間流堂聚會中,數百名年輕人齊唱〈耶穌祢是中心〉(Jesus Be the Center),為他們的城市、彼此,以及未來禱告。

Marian表示,她和小組成員已預備好面對教會被關閉的那天。「這很可能會發生,」她說。「如果有一天我們不能再去教會,小組還是能繼續下去。」

 



其他新聞快報
布魯格曼追思禮拜7月舉行 承繼抵抗精神 為公義發聲 (教會公報)
英教堂屋頂發電 鄰里共享太陽能 (教會公報)
美南浸信會 性暴力吹哨者安息 性別公義待落實 (教會公報)
「我從未見孩子笑得那麼開心」—馬背上的溫柔使命,「希望馬場」騎出特兒生命奇蹟 (基督教今日報)
警察節感恩餐會》神的榮耀降臨國際廳─約50位慕道友走向耶穌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