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謝家誠)
居美30多年的美國西雅圖大學神學及宗教系副教授陳佐人,在早前一個線上講座暢談美國大選、關稅戰、新任教宗等問題。他表示,最近一次美國大選反映一種「向右轉」的趨勢。同時,他亦同意每一個國家顧及自身利益,惟不應發展成完全以國家為中心。
「差序格局」的愛 而非兼愛
陳佐人先就著全球局勢作評論,並指這關乎「有沒有無條件的愛和關懷」。他認為現實中,美國或其他國家皆以自身國家利益為中心。他引用中國哲學的概念,指墨子提倡兼愛,而現時全球毫無疑問是提倡博愛,即墨家的思想。
然而,他認為近日關稅戰背後反映的是一種儒家的觀點,提倡有差別的愛,「就是在反對一種兼愛、博愛」,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贊成所有國家都應該「自己顧自己」,「裡外有別……每個國家有一點的國家中心論是很正常」,但他反對美國完全以國家為中心。「這個世界有時不是博愛,需要一種有『差序格局』的愛,孟子式的愛。」
政治光譜向右轉 極端選擇非明智
陳佐人又提到早前美國大選,指有3個群體值得基督徒關注,分別是:保守派的美國天主教徒、保守派的猶太人、保守派的摩門教及錫克教,認為今次選舉反映一種保守主義和「向右轉」,例如原先支持拜登的美國天主徒轉向支持特朗普。他又引述研究指,現時「Z世代」是「最保守的新世代」,在疫情後轉向支持共和黨,有關現象值得信徒反思。
被問到民主是否退潮的問題,陳佐人沒有正面回應,並指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優缺點。他引用總統主義的概念,指政治科學的討論在於國會制的總統制,跟多黨制的首相制哪一種比較有效,而大部份的取態都是總統制較為優勝;惟人們需防止總統制演變成總統主義,因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需要有政黨輪替。
參加者亦問到有關言論及宗教自由的情況,陳佐人認為應該區分開西方及東方的自由民主,而所有極端的選項都不是明智的,不應抱持非黑即白的思維。他表示香港的神學院應該跟中國的神學院有交流,「不要逢俄必反、逢美必反、逢中必反」,他指「自由民主不是真空的,必定是按照所處的地方和年代。」
新任教宗非方濟各門徒
陳佐人亦評論到新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的身份,指他在上任致辭時沒有使用英文,表示他的定位是「全世界的教宗,而非美國的教宗」。而他認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天主教絕對是以歐洲為中心,但今次是第四位教宗不是意大利裔,意大利裔的大主教不再爭取……上一任和新一任教宗都可以說是不代表歐洲。」
對於良十四世會否跟從方濟各的路線,陳佐人認為天主教在選舉中關注的議題可總結為3項:墮胎、同性婚姻、按立女神父。他指前兩項良十四世有可能會支持,但一定會反對按立女神父。「他不是方濟各真正的門徒,有80%是,但有20%會修正。」
至於關稅戰,陳佐人指過去的世界有機會是靠關稅推動經濟,形容特朗普可能只是虛張聲勢,最終關稅戰會不了了之,重要的是過程推動了全球各國之間的交流。
是次講座題為「美國新政府施政的宗教論述對華人教會的啟示」,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舉辦,於5月9日在Zoom舉行,共16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