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欣編譯】6月13日以伊衝突爆發,以色列首先對伊朗發動突襲,隨後伊朗展開報復行動,雙方互射飛彈造成許多傷亡。然而受到牽連的不只有兩國人民,還有世界各地的猶太會堂與猶太場所,由於擔心發生針對猶太人的恐怖攻擊,因此這些與猶太人有關場所不得不暫時關閉。
隨著戰事加劇,針對猶太人的暴力威脅也隨之而來。致力於提供歐洲猶太人安全意識訓練與指引的歐洲關懷(EUCARE)主席雅葉.蘭德曼(Yael Landman)說:「網路上的反閃主義言論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而這個情況從很早之前就已經十分嚴重。」羅馬哈巴德派的拉比梅納罕.拉札爾(Menachem Lazar)提到,無論是猶太會堂本身的保全還是警方,都在所有的猶太設施格外加強了戒備。
歐洲各國政府也祭出防範措施。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提到,德國的國防單位正在預防伊朗攻擊境內的以色列和猶太場所。法國內政部則命令地方機關在宗教場所、學校、國家機關建築與人流量大的地方加強警戒,尤其是以色列與美國的設施,以及猶太社群的建築。
與此同時,以色列展開第一波攻勢後不久便關閉領空,導致飛往以色列的航班不得不轉航至歐洲,數百位猶太教徒在即將迎接安息日的同時,卻發現自己突然身處異鄉,至少15萬以色列人被迫滯留國外,且以色列的外國遊客也無法回國。6月13日,猶太人希姆尚.霍恩(Shimshon Horn)由米蘭飛往以色列的班機只差幾分鐘就會抵達,結果班機卻突然緊急迴轉,降落在距離以色列城市海法282公里的賽普勒斯。領空關閉期間,以色列宣布指定賽普勒斯為集合地點,由此協助滯留的以色列公民搭船返國。所幸,霍恩與其他旅客在滯留期間受到當地哈巴德派的拉比伊茨克.埃森巴赫(Itzik Eisenbach)與家人的款待,得以領受安息日的餐點並進行禮拜。
猶太社群的互助精神也在這場混亂中展現出來。倫敦企業家馬塞爾.馮.溫德蘭(Marcelle von Wendland)便開放自己的家,為滯留的以色列人提供住宿。溫德蘭分享,她過去在以色列擔任義工時曾受到許多溫暖幫助,因此希望將這份善意傳遞下去。
然而,蘭德曼也點出,這些滯留者除了面臨食宿問題,內心更承受著複雜的憂慮:他們不僅擔心在以色列的親友安危,也害怕在反猶氛圍高漲的異鄉,自己的人身安全會受到威脅。
針對本次衝突,普世教協(WCC)總幹事傑瑞.佩雷(Jerry Pillay)也在6月13日發布聲明,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聲明中強調,WCC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並敦促國際社會採取緊急行動,防止衝突擴大。佩雷重申,唯有公義、克制與對話,才是解決爭端、實現長久和平的唯一途徑。(資料來源:RN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