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by M. McCloskey)去年,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撰寫一本關於基督徒、美國政治,以及在這個時代信實於主且智慧地參與公共事務所面臨的挑戰的書。但在寫作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這些挑戰背後有個更深層的問題——不只是政治層面的,而是整體美國福音派所面對的難題:基督徒的心智/思維失去操練已久。
人類大腦雖然不是真正的肌肉,但我們的心智運作的方式卻與肌肉相似。當難題臨到時,沒有什麼開關能即時啟動心智肌肉。我們必須時常鍛鍊心智,否則它就會萎縮。
如今,美國福音派的心智狀況並不好。對太多基督徒而言,信仰是一件私人的事,只存在於自己的思緒裡,但這種想法十分淺薄。馬克·諾爾 (Mark Noll) 早在三十年前《福音派心智的醜聞》(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Mind) 一書中就指出,許多美國福音派對於深入探索我們歷史性的信仰,或對認識這個世界缺乏熱情。
而我們似乎也有「正當的」理由逃避智識:吃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正是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起點 (創世記3章);在福音書中,耶穌的對手常是那些受過教育的宗教及政治菁英。宗教領袖曾嗤之以鼻地說:「官長或法利賽人豈有信他的呢?沒有!」(約翰福音7:48-49)。耶穌確實也曾稱讚如孩子般的信心 (馬太福音18:3)。
但有信心並不等同於反智,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混沌而複雜的時代,反智主義對基督信仰反而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狀態。我們正處於一個嚴重分裂、充滿危機的時代,我們周遭有太多讓人分心的事物,使人們難以進行更深刻的思考及社會參與。
正如神學家斯托得 (John Stott) 曾打趣地說,魔鬼是「所有常識、節制與平衡的敵人」,基督徒心智上的混淆,不但會加劇國家社會及政治的混亂,也扭曲了真理——而溫水煮青蛙地塑造一個薄弱又混亂的福音派心智,正是老魔鬼最喜歡做的事。
我在1980年代的保守福音派教會中長大,那時的信仰著重於追求個人與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當我「接受基督進入我心中」後,我明白基督徒生命的主要活動,就是向別人傳福音,使他們得救、免受地獄之苦,並將自己的盼望放在來生。當時我所想像的天堂,是個飄渺虛無的地方,充滿雲彩與豎琴,和地上的生活毫無連貫性及熟悉感。我試著對天堂抱持盼望,但正如那首古老聖詩所唱:「地上的事……會變得奇異地黯淡」,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極高程度的心靈跳躍。
這種對「拯救靈魂」的 (合理) 強調,以及對「非物質化的天堂」的 (遺憾) 描繪方式,使我——想必也是許多美國福音派基督徒——對基督徒生活有著一種被削弱的理解/想像。這種信仰觀鼓勵個人的靈命操練,卻阻礙我們更深刻地反思如何作為一個好管家,治理這墮落的受造界 (馬太福音25:31-46;以弗所書2:10;雅各書2:14-26)。這種思維將一切的「外在的社會行為」(無論多麼美善、合乎聖經教導) 視為天主教的殘餘影響,或是誤入了自由派社會福音 (social gospel) 的表現——彷彿那是會玷污信仰、使人分心的事物。在這種思維模式下的基督教,擁有私人的、屬靈化的信仰便已足夠;而在充滿美國夢的土地上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加上20世紀後期那段歷史性的和平及兩黨合作時期,讓人更能輕易維持這樣的幻象。
這種將基督信仰看作「一次性的、拯救靈魂的決定」的觀念,無意間欺騙了我們。我們開始認為——或至少我們的行為表明我們就是這樣認為的:既然我們的心思已在基督裡蒙救贖,我們的頭腦自然能看清各種事物,無需奮力追求「心意更新而變化」。
當然,我們不會用這邏輯來看待我們的身體: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成為基督徒後,馬上就會長出大肌肉、擁有健康的身體。但我們有時的行為卻充滿驕傲,好像成為基督徒後,腦中某個開關就被打開了,導致我們直接忽略聖經中關於我們需要在智慧及悟性上成長的所有教導(箴言2:1-4;路加福音2:52;雅各書1:5;希伯來書5:12-14)。我們過度依賴自己的想法,自認既然我們如今有聖靈作為保惠師,就可以毫不驗證地信任自己的思想,或自己得到的「聖靈的感動」。
這種天真的驕傲——這種「智識化的反智主義」——並非基督信仰本質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嚴重背離歷世歷代教會的傳統。在基督信仰裡,其實有一種「實踐智慧」的偉大傳統,這是一種殷勤地尋求造物主、謙卑領受祂的邀請、研讀並管理祂所造的世界的傳統。社會學家史塔克 (Rodney Stark) 以及歷史學家霍蘭 (Tom Holland) 都指出,正是基督徒對真理的追求,促成了科學方法的誕生。基督徒在知識上的好奇心,原是一種謙卑及順服上帝的行動,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整個宇宙都帶有上帝的指紋。
當運作正確時,這種好奇心總是與基督信仰特有的兩個認知並存:人類的墮落性及人類的尊嚴。正是這兩者結合的信念,建構出今日美國社會及政府的許多基礎。現代民主政體、廢奴運動、普及教育、醫院的設立——這一切以及更多的努力,都源自上帝的子民積極尋求知識,並在世界中採取實際行動、促進萬物興盛。換句話說,這些信念是「智識化的反智主義」的對立面所結出的果實。
如今,我們必須回歸這個更古老、更健全的信仰模式。頭腦需要身體,正如身體需要頭腦;我相信,要重建基督徒的心智,必須從教會——基督的身體——開始。
我這裡說的「教會」,既包括跨越時代、國界及宗派的普世教會,也包括地方教會。向世界各地、過去及現代的基督徒學習,能幫助我們超越自身文化的狹窄預設,走向真理。而地方教會則是一個具體的群體生活空間。基督徒的心智無法在孤立中成長,也無法僅被螢幕上的空洞熱量滋養。我們被造是為了活在群體中,一同敬拜、在信心與行為上彼此鼓勵及敦勸。
一個重新被建造的福音派心智,是個充滿謙卑、好奇心,以及對基督和祂所創造之物的愛的心智,能為當前混亂而分裂的社會帶來極大的貢獻。基督徒理應是一群最敏銳察覺到這個文化中最隱而不顯的核心罪惡的人:消費主義、生活上的失焦、人們彼此疏離、以及社會上隱藏的剝削行為。我們也應當致力於用聖經的視角來看政治及倫理議題,即使這意味著要跨越黨派界線 (正如已故神學家提摩太·凱勒所指出的,這肯定是必要的)。我們也應當捍衛科學與事實,勝過迷信及那種看似對信仰更有利的方便論述,並在接受和傳遞資訊時一貫地謹慎、深思熟慮,「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10:16)。
這不是在呼籲大家在小組裡多讀幾本書 (雖然這也不是壞事),但這就像我們無法靠吃幾份沙拉就改善身體健康一樣。我想說的是,我們需要在「萬事上」操練自己的心思意念,使我們更像基督——但不是為了自我提升,而是為了更好地愛鄰舍、善加管理基督所創造的世界。如同馬克·諾爾 (Mark Noll) 在30年前所寫的那樣,我們的目標是「為著基督操練心智」,努力真正的「像個基督徒ㄧ樣思索物質世界的本質和運作、人類社會結構 (如政府與經濟) 的特性、歷史的意義、藝術創作的本質,以及如何理解自我以外世界的各種情境」。
這一切都需要時間、紀律及操練,而且這樣做也無法保證能為我們最棘手的難題帶來清晰的答案,更別說引發文化上或政治上的翻轉了。但一群能真正深刻反思的基督徒,卻可能成為這個充滿分裂、怒氣及焦慮的時代中的療傷膏。
我相信,以某種奧祕的方式,那些基督信仰所孕育的思想及智慧,在這世上所留下的痕跡並沒有消失無蹤。它們也許是我們無緣親眼見到的大教堂的一部分;是我們作為學徒參與那尚未被世人認出的工作的一部分;或那未來國度建造過程的一部分。而歷史不止一次地顯示,當基督徒良好地操練心智,真實以基督的心為心時,世界也會有所回應。
Abby M. McCloskey是經濟學家、專欄作家及播客主持人,曾為多場總統競選擔任政策總監。她目前領導「匯聚家庭支持合作組織」(Convergence Collaborative on Supports for Working Famil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