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林倩恆)聖經教導我們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對傳統堂會而言,關顧弱小的方式通常是派發物資,關心他們靈魂得救的問題。然而,福音的力量是否僅止於此?一直與拾荒群體同行的「拾平台」,剛推出新書《拾荒的人》,冀透過拾荒者的故事讓人重新反思何謂「貧窮人的福音」。「拾平台」負責人兼該新書主編鄧永謙,早前在一個分享會上提到,再多的慈惠工作也無法解決拾荒者面對的社會結構與政策問題。他期望透過觸及這些最根本的問題,更完整地接觸拾荒者的生命。
十多年前,鄧永謙加入新福事工協會轄下的「關懷貧窮學校」,做貧窮教育工作。他形容,多年來的地區工作如落區探訪派物資、辦功輔班及自我成長小組等,跟其他地區團體無異,「但有些事,是我們提供的服務無法解決或處理」,例如拾荒者經常面對被驅趕、手推車被偷或被執法部門充公等問題,對他們構成莫大精神壓力。鄧永謙直言,即使再多的探訪或派發再多物資,也無助他們應對這些困難。
實際困難中「一齊去砌」 深化同行
隨著鄧永謙等人逐漸了解到拾荒是社會結構及社會政策問題,便開始思考在社區服務及慈惠工作以外,加入研究及倡議工作。「教會有自己的agenda,信仰先行,著重從屬靈層面看生命與靈魂。我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若能觸及結構性問題,會否更完整地接觸人的生命?除了心靈上的了解和安慰,也在實際處境上明白他們更多,在他們的實際困難中『一齊去砌』……我認為這種同行會更深化、更豐富。」鄧永謙與趙日輝等人遂於2018年成立拾平台。
對於2017年入讀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的鄧永謙而言,拾平台亦是其重要的信仰實踐。在編者介紹中,他以兩個身份自居:基督徒及紅斑狼瘡症患者。之所以強調基督徒身份,是因為修讀神學。「拾平台的成立,多多少少與讀神學有關,希望實踐那神學理論。
至於紅斑狼瘡症患者,他認為也是其生命中重要的事。「基督教經常強調苦難,紅斑狼瘡症就是我的苦難,因為它會跟我一世,並且醫學上不能治癒,等於一個絕症……我可以怎樣走下去呢……如果我視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我就會盡能力活出我的信仰。所以,做服侍或拾平台,或是寫這本書,我都當作是最後一日。」鄧永謙哽咽說。
合作夥伴不限基督徒 開放同溫層
雖說拾平台與基督信仰的實踐掛鈎,但過去他們的合作夥伴並不限於基督徒及教會。而該書的第二部份,亦邀得12位分別來自學術界、社工界、藝術界及勞工組織等代表撰文,分享他們的拾荒視野。趙日輝引述為該書撰寫後記的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席副教授龔立人一本舊作《邊陲與中心》,指出中心裡面也有邊陲,而邊陲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中心。「當我們研究一個議題或一件事時,某程度上可能有一個盲點,甚至不自覺地成為一個中心;中心形態會出現排斥、內聚,你會開始不想接受別人或非基督徒……很快變得二元化。」
趙日輝強調,拾平台的同行者不止是拾荒者,故必須開放自己的同溫層,反思「圍爐」中會否只容得下自己想聽的事?抑或可接受外界不同的新事物,帶來新的想法。所以,當趙日輝及鄧永謙等人思考拾平台的組成時,邀請了不同界別、基督徒以至非基督徒參與。
循不同方向解決問題 議題民生沒軟對抗
「圍爐」是2019年社運後常被提及的詞語。在現今的政治環境裡,圍爐卻隨時變成政府口中的「軟對抗」。拾平台在關懷地區工作中加入倡議元素,可有擔心被視為「軟對抗」的一份子?鄧永謙分享,早於2018年拾平台推出「全港拾荒者調查研究報告」後,已受到打壓,拾荒者不時被執法部門被驅趕;「疫情後,政府以打擊衞生黑點為由﹐街坊被驅趕的情況更嚴重。」
不過,鄧永謙自嘲拾平台沒有太大影響,「我們只是『喺度嗌』,政府有否聆聽,我們也不太肯定。但我們盡量利用媒體的力量,嘗試『喺外邊嗌,嗌到入面啲人聽』。」他認為,拾荒這個議題「十分民生」,不太「軟對抗」,「甚至有些(親建制)的立法會議員也認同我們提出的議題,只是有關議題牽涉太多部門,他們未必能處理到。」
趙日輝補充,拾平台並非就單一方向做倡議,還會提及長者就業、長者福利,並嘗試從回收政策、回收空間等角度,希望循不同施政方向解決問題。他認為,政府亦想解決問題,但問題十分複雜,「我們某程度上只是希望政府知道,當中需要不同的協調……例如政府(原計劃)推出的垃圾徵費措施,其實都與拾荒者有關,我們沒有反對有關政策,不過所推行的政策中,(強調)拾荒者也是持份者。」
龔立人:做跨越工作,尊重別人界線
龔立人在分享中回應拾平台的工作時,提到耶穌經過撒馬利亞到耶路撒冷一事。他指出,猶太人視撒馬利亞人不純正、為異端,因此會循水路避開那個地區,但耶穌卻刻意選擇行經撒馬利亞。從這個視角來看拾平台所做的,他們並沒有繞路避開拾荒者,而是刻意選擇、不歧視地進入這個群體。「我認為這是跨越自己的心理狀態,跨越社會所認為的骯髒,或跨越某種階層……基督是做跨越的工作,你們(拾平台)就在做這些。」
惟龔立人表示,即使願意跨越,但拾荒者不一定接受,可能會出現拒絕。他隨即回到聖經,指當時耶穌不被撒馬利亞人所接受,門徒雅各和約翰見狀便建議降火燒死當地的人,卻被耶穌拒絕。他認為,拾平台的服侍,重點不是如何被拾荒者接納,而是要守護人的尊嚴,無論這些人有甚麼反應,都給予他們肯定。龔立人形容:「他們(拾平台)所做的事,其實『好神學』。」他認為,在跨越界線與接受界線之餘,最重要是尊重別人的界線,他相信這正是拾平台工作所呈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