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9月7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AI牧養調查 如何劃定倫理界線

(2025年07月29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蔡育臻編譯】人工智慧(AI)在講道中應扮演何種角色?是牧者的助手,還是取代了神聖職分?針對這個疑問,宗教新聞社(RNS)與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7月17日聯合報導指出,AI講道的普及率難以估算,但巴納研究團隊(Barna Research)2024年2月發布的調查顯示,12%的美國新教牧者表示樂意使用AI寫講章,另有43%認為AI在準備講章與研究經文上有參考價值。

信義會牧師娜歐蜜.西斯.卡里卡(Naomi Sease Carriker)的經驗,反映了這種掙扎。她坦言,曾因事務繁忙,將當週經文與神學反思輸入ChatGPT,不到30秒就生成一篇900字的講章,且內容「相當不錯」。但她最終未採用這篇講章,因為對這種做法感到不安,同時她也反思,為何人們會預設聖靈無法透過AI做工。

德州亞伯林基督教大學教授布萊德.伊斯特(Brad East)在《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撰文,明確反對AI站上講台。他認為,牧者準備講章過程中的掙扎與思考,本身就是呼召的一部分。貴格會牧者保羅.霍夫曼(Paul Hoffman)也指出,AI無法理解會眾的真實經歷與情感,牧者與群體間的情感連結無可取代。

儘管在講道上存在巨大爭議,多數牧者對於AI在行政類事務的應用接受度較高。巴納的調查發現,88%的牧者能接受AI用於設計,78%接受用於行銷,58%接受用於對外溝通;然而,僅有6%認為AI適用於諮商輔導,顯示在涉及個人關懷的核心牧養領域,AI仍面臨強大的倫理阻力。

面對新科技,各宗派多數僅提出通用性指引。美南浸信會(SBC)呼籲使用AI時須「極其謹慎」並維護人性獨特;梵蒂岡強調應降低風險,確保技術帶來進步。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規範較明確,允許使用AI內容,但要求註明出處。

瑞士蘇黎世大學數位宗教研究學者貝絲.辛格勒(Beth Singler)指出,宗教發展史向來與技術並進,從印刷術到網路皆是如此,關鍵在於人如何應用。聖路易斯猶太改革會堂拉比丹尼爾.博加德(Daniel Bogard)則提供不同視角,他將AI比擬為猶太教傳統中的學習夥伴(chavrutah),在與AI的辯論中,他不僅更理解文本,也「更理解夥伴、更理解自己,最終更理解身為人的意義。」(資料來源:RNS、NPR、Barna)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南韓暴雨釀災 為受災者禱告 (教會公報)
生命影響生命:孩子眼中的真正英雄》12歲生命鬥士許願見球星,非因球技因信仰 (基督教今日報)
創傷世代下宜推動精神健康友善教會 梁國全:不必大手佈道 宜彼此分享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青少年信仰流失和傳承是危機也是契機 柏有成博士:家庭和教會需共肩負門徒培育使命 (基督教論壇報)
發展數位智慧將養虎為患?AI教父辛頓:勿讓AI取代人類智慧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