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適逢屏東中會設立60週年,社團法人屏東縣屏東中會社區關懷協會於去年舉辦「李庥牧師宣教足跡之旅」西部場,並於今年7月28日至30日進行東部場。雖然今日景色已非1875年的樣貌,甚至部分具體地點已不可考,但參與行程的牧長與兄姊走入歷史場景時,仍深深被李庥那份為福音一無反顧的心志所震撼與感動。
為期三天的行程中,眾人前往台東海濱公園尋訪據信為李庥登陸之處,也拜訪馬偕紀念醫院台東分院與東部中會新港教會,透過歷史資料與新港教會牧師馬國軒的分享,進一步認識李庥的宣教故事。一行人亦經過南王部落的普悠瑪傳統文化活動中心、位於成功鎮的成廣澳文化地景(舊稱蟳廣澳),最終抵達長濱鄉城山社區的「彭仔存橋」。彭仔存曾為平埔族部落,也是李庥在東台灣宣教之旅的終點。
屏東中會社區關懷協會理事長王皓煒牧師受訪時表示,雖與李庥相關的文獻資料不多,但他是台灣首位「牧師身分」的宣教師,宣教與服事的腳蹤遍及高雄、屏東,亦為東部宣教的開創者。遙想當年,他乘著戎克船自打狗出發,歷經十多日方抵台東,途中承受風浪和翻覆的風險,這份獻身精神實在值得被更多人認識與記念。
為了這次行程,王皓煒搜集與閱讀與李庥相關的文獻。書中記載,1873年時,李庥三歲半的小兒子羅伯因病過世,隔年大兒子威廉也病倒,李庥的妻子伊萊莎趕緊帶孩子回英國休養;1877年底,伊萊莎將年僅十歲的威廉留在家鄉,獨自回到台灣繼續宣教工作。對此,身為父親的王皓煒坦言:「這樣的決心,令人難以想像。」
他也轉述新港教會馬國軒牧師所分享的李庥與東台灣福音故事,並指出其中特別觸動自己的部分:在1877年,阿里港教會慕道友張源春曾以「祈禱水」為一位原住民頭目治療氣喘;頭目在一個禮拜後病況加劇,但他決志信主,張源春為其禱告後身體完全康復。雖然張源春日後因個人行為不檢被巴克禮牧師禁聖餐,但他認罪悔改後,重新被接納並回到教會服事。
這段故事讓王皓煒深有所感:「很多時候,不是訓練好了才出發,而是因為相信才行動。」上帝所使用的器皿,不是完美的人,而是願意回應呼召的心。他在主禮此次行程的開會禮拜時,也特別引用馬太福音28章19至20節的經文,以李庥牧師的生平勉勵眾人,思考自己是否也願意成為那位為上帝擺上的人。
屏東中會議長陳佳佳牧師也參與此次行程。她表示,當親眼看到當年李庥登陸台東的卑南溪口,想到那是在1875年,宣教師才剛完成一段長達15天、乘著簡易小船的海上旅程,緊接著又要踏上一段未知的陸上行程,不禁佩服他堅定為上帝傳福音的信心,以及「只有勇往直前,沒有退路」的決心。「這也成為屏東中會在面對宣教困境時的重要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