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社會變遷浪潮中,如何回應公義與社會關懷,持續成為信仰群體的重要課題。居台歷史學者邢福增教授剖析華人教會對社會責任的實踐與反思,提醒基督徒,信仰不該淪為功利工具,我們應以基督精神為本,積極參與並影響所在社群。
在世界華福中心的《使命門徒》podcast節目中,當邢福增談及過去50年影響華人教會最深的書,他推介《洛桑信約》(下稱《信約》),亦即第一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的宣言。他認為《信約》提及基督徒社會責任的部份,對華人教會的影響延續至今。皆因過往華人教會受到基要派影響,對救恩的詮釋多停留在個人或教會層面,當時教會對進行社會參與的接受度相對低落,或將其視為宣教的工具而忽略了社會參與跟基督大誡命的關聯。
邢福增提到當初《信約》的中文翻譯有許多問題,雖然現在的版本已經過修正,但他也認為現今的翻譯版本並非最好,中文翻譯淡化了原文意思。「英文原文有包含social action(社會行動)和social involvement(社會參與),層次更豐富,在進行中文翻譯的時候則變成了『社會關懷』。」但他補充,1970年代的教會對社會行動的立場相對保守,有關翻譯或許能令華人社會較易接受,而這論點對推動當時教會進行社會關懷已屬突破。
「現在的華人教會在這方面(討論社會責任是否教會使命一部份),還是有不同的糾結。」邢福增認為,《信約》能讓我們持續反思當下「是否還沒完全能夠突破或回應《洛桑信約》中談及社會責任的部份」;同時,《信約》也提醒華人教會應進行「不以宣教為目的」的社會行動,而社會責任與福音佈道兩者都是教會要達成的目的──創造更好的社會,進行社會關懷本來就屬於基督徒使命的一部份。《信約》更影響了「華福宣言」中教會與社會責任的段落,鼓勵教會群體在社會中以身作則,傳揚神的愛心。
制度之罪 非個人悔改可扭轉
至於重要但是被遺忘的書,邢福增推薦由馮煒文所著的《市井.罪人.被罪者》,指書中以結構性角度看待因罪破裂的社會關係,「人跟神關係的破裂也會滲透到生活不同的範疇,包括社會制度、組織與家庭裡。」他指,這個充滿罪的制度亦使我們受壓迫而成為被罪者。他並形容,這種罪並非能以一己之力的悔改可扭轉,而需要透過社會參與來爭取社會公義。
邢福增提到,當年馮煒文所屬的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在1970年代發起爭取立法保障工人權益、以改善工人被剝削行動,從而讓被罪者不再受制度性罪惡捆綁與壓迫。邢福增認為這種關懷結構性公義的議題,需要有更多人關注。惟有關議題已「被遺忘」,或是緣於個人或社會福音的爭辯,導致眾人忽略了福音的多元。
被問到對未來20年最重要的書籍,邢福增則推薦《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作者潘霍華因參加納粹抵抗運動殉道,邢福增強調「讀這本書的時候跟潘霍華個人的生命是分不開的」,這樣方能更深刻地理解潘霍華對廉價福音的批判與成為門徒的代價。邢福增又描述了普遍華人教會對信仰存在著一種功利性,這種心態實在需要糾正。
在節目中,主持董家驊牧師提到將殉道的概念延伸到每日的生活,強調「殉道」並非局限在字面含義、要每時每刻做好為主失去生命的覺悟,而是救恩並非廉價且唾手可得的物件;作為門徒的我們應放棄個人的追求,將天國的價值彰顯在我們身上,「追隨基督是改變我們的生命,投入在上帝的國度,不僅是看到我們拿到甚麼好處。」潘霍華的生命故事與他的書籍,無不在警戒我們應糾正自己對於信仰的功利性。
從歷史汲取經驗 平衡信仰個人性與公共性
其後,邢福增借用1950年代基督教傳教士,因被指借傳教宣揚帝國主義而離開中國的的例子,引述當時其中一名傳教士的話:「基督教只停留在個人層次就完蛋,但如果不從個人層面開始就沒有開始過(If religion end with the individual, it ends, if it does not begin with the individual, it never begins)。」邢福增認為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提醒:宗教雖然從個人開始,惟其發展不應止於此,必須同時具備公共性。然而,若宗教忽略其個人層面的意涵,亦將喪失其價值和意義。
這段歷史反映的是當時傳教士在中國面臨的困境,彼時的傳教士似乎未能找到一個既保留基督教獨特性,又能與中國社會文化和平共處的方式。邢福增盼望,如今教會在面對平衡信仰個人性與社會性的挑戰時,能「運用過去豐富的經驗讓我們面對要走的路」,找尋讓信仰突破個人層面,在群體以至社會上展現其公共性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