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niel Silliman)曾教導數百萬福音派基督徒如何養育孩子、安排家庭生活的詹姆斯·杜布森 (James Dobson) 於8月21日逝世,享壽89歲。這位兒童心理學家回答了數十萬個關於養育孩子的問題,並敦促基督徒在美國的「價值觀內戰」中奮戰。杜布森相信,嚴格但充滿愛的管教與順服,是抵抗美國文化放任、社會道德混亂及失序的解藥。
作為「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 的創辦人,杜布森撰寫了十多本著作,包括《勇於管教》、《做父母不能太軟弱: 在愛中管教的藝術》和《如何教養霸道的孩子》,並在遍佈全美數千個電台的廣播節目中回答聽眾的提問。
他的建議受到基督徒父母的熱烈接納,因為他們渴望聽見一位堅守傳統家庭價值的醫學專業人的聲音。到了1990年代中期,愛家協會每天會到超過1萬2000封信件、電子郵件與電話。
「將近五十年來,他都是我們國家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領袖之一,」佈道家富蘭克林·葛理翰 (Franklin Graham) 在社群媒體上的悼文中寫道。「杜布森博士是家庭的堅定捍衛者,他在守護道德與聖經價值上,無人能出其右。」
杜布森曾於1982年登上本刊紙本雜誌的封面。該期雜誌的專文形容杜布森是「促成親家庭現象的幕後推手」,努力將搖搖欲墜的傳統家庭制度「從墳墓邊緣拉回」,並指出,杜布森的影響力有一部分來自他的溫和與中庸。
「他的著作有一種理性穩健的語調,」克拉普 (Rodney Clapp) 寫道。「他拒絕走極端,耐心尋找『合乎邏輯的中道』,主張思想開放,但不至於讓『腦子流光』。」
隨著時間推進,杜布森的政治色彩越發鮮明。他在政治上也有重大影響力,動員基督徒投票支持保守派候選人,優先反對墮胎、色情與同性戀的社會接受度。
然而,這樣的行動並非總是受到歡迎。已故作家葛森 (Michael Gerson)——這位後來成為小布希總統 (George W. Bush) 演講稿撰寫人的保守派政治專欄作家,曾抱怨杜布森是「一位道德主義者與民粹主義者」,不了解政治的複雜性,卻到處「要求迅速、立即的進展,以符合他炙熱的道德願景」。
批評者也指責杜布森以「家庭價值」取代了福音。歷史學者克莉絲汀 (Kristin Du Mez) 認為,福音派「受到像杜布森這樣的人啟發」,在家庭與政治中接受了一種「好戰的男性主義」意識形態。
然而,儘管一些人批評杜布森的政治立場,他們仍肯定他在教養方面的積極影響。歷史學者費亞 (John Fea) 指出,杜布森的事工對他的父親產生了翻轉性的影響。
「杜布森教導我的父親應該行使父親的管教,因為孩子有需要被折服的強烈意志,但這種管教絕不能帶著憤怒,」費亞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說。「儘管這個運動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但仍有無數個人生命改變的故事,讓人們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配偶,以及更好的社區成員。」
杜布森於1936年4月21日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是納撒勒人會 (Church of the Nazarene) 的巡迴佈道家麥特兒與詹姆斯·杜布森 (James Dobson Sr.) 的獨子。
杜布森回憶自己與父母的感情十分親密。他說,當父母為了在美國西南部和大平原各州舉行帳篷佈道會和復興聚會,而把他交給姑媽照顧時,他感到心碎。童年時期,他開始出現特別調皮的行為。
「我算是在教會和鄰里間的搗蛋鬼,」他告訴傳記作者巴斯 (Dale Buss)。「如今回顧,我看見當時自己顯然感覺被拋棄了,雖然我並沒有對父母生氣。」
杜布森六歲時,母親決定留在家中全職撫養他。她十分疼愛他,但同時也是一位嚴格的管教者。杜布森說,母親尤其不會容忍頂嘴的行為。
到了青少年時期,杜布森開始叛逆,他的父親因此決定不再繼續巡迴,而是投入更多心力在家庭教育上。全家搬到德州,父親則接任牧師職分。
「他一回家就直接取消未來四年的佈道行程,」杜布森說。「他接下一間教會職務,只為了能留在家陪伴我。他救了我。」
杜布森原本考慮追隨父母的腳步進入事工,但在帕薩迪納學院 (Pasadena College,現為Point Loma Nazarene University) 的課程中受到啟發,決定改學心理學。他隨後在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並在洛杉磯兒童醫院進行學術研究。他主持一項500萬美元的研究,探討飲食治療對於一種罕見遺傳疾病所致發展障礙兒童的療效,並撰寫多篇學術文章與一本教科書。
同時,杜布森對家庭結構變得極為關切。他對非婚生子女日益增加、離婚的普遍性及輕易程度,以及許多孩子被送往日間托育感到震驚。美國的性觀念迅速轉變,對權威的尊重似乎正在崩解。
根據杜布森的觀察,1960年代的文化轉型正在摧毀家庭、傷害兒童。
「這一切都在衝擊家庭生活,」杜布森說。「我眼睜睜看著自己所關心的一切被嘲弄、被貶低,這激發了我必須做些什麼來保護和維繫它的熱情。」
他開始在主日學課堂回答年輕父母的提問,隨後決定寫一本書。他在六個月內便完成了《勇於管教》。
「孩子最能在真實的愛之氛圍中茁壯成長,而這份愛必須以合理、一致的管教為基礎,」杜布森在序言中寫道。「在這個充斥著吸毒、淫亂、不服從、破壞與暴力的時代,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希望與運氣來塑造孩子們所需的重要品格。……放任不僅是失敗,它是一場災難!」
這本書在22年內銷售200萬冊。1992年的更新版本又賣出了150萬冊。
杜布森於1977年推出「愛家之聲」廣播節目,最初是一個每週 15 分鐘的廣播節目。但早期聽眾認為時間太短,這位心理學家往往還沒能完整回答問題就結束了。於是製作團隊在 1981 年改版,把節目調整為每日半小時,由有經驗且育有三個孩子的主持人莫格爾 (Gilbert Moegerle) 與杜布森對談。
之後,「愛家之聲」節目與史溫道牧師 (Chuck Swindoll) 的半小時廣播節目《生活的透視》(Insight for Living) 一起發行,節目迅速走紅。到了1982年,杜布森的節目已每天在800家基督教電台播出。到了1990年代,隨著「愛家之聲」從南加州搬到科羅拉多斯普林斯,該事工不得不雇用350名員工來回覆每日寄來的大量郵件。
「愛家之聲」之後逐步發展成一個價值1.4億美元的多媒體企業,涵蓋書籍、雜誌、電視節目,以及一系列受歡迎的廣播節目,估計觸及超過150個國家共2.2億人。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節目,或許是《奧德賽歷險記》(Adventures in Odyssey),這是一部廣播劇,講述一群孩子們在小鎮的汽水冰品店聚會,從祖父般的店主兼發明家惠特克身上學習人生課題。根據《Relevant》雜誌的說法,這個節目成為基督教廣播中最受歡聽的一檔節目之一,並且「對許多特定世代的福音派基督徒而言,是個重要的文化接觸點 (記憶點)」。
杜布森也創立了「家庭研究委員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一個政治智庫與倡議組織。雖然杜布森一向對美國政治感興趣,但在 1990 年代變得更加活躍並直言不諱。
他對柯林頓總統 (Bill Clinton) 的不道德行為深感憤慨——尤其是美國似乎只關心經濟狀況,而對道德失序無動於衷。於是,他開始經常呼籲聽眾打電話給國會、白宮或特定政府機構,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共和黨眾議員史卡伯勒 (Joe Scarborough,後來成為電視評論員) 回憶說,杜布森的聽眾曾因一項教育法案而「打爆了我們的電話線」。據報導,共和黨領袖達施勒 (Tom Daschle) 的幕僚甚至決定更換辦公室電話號碼,因為數萬個杜布森的聽眾持續打電話抗議他在參議院的一個程序性動作。
杜布森曾告訴本刊,當情勢如此嚴峻時,他無法容忍基督徒的「孤立主義」。
他寫道:「現在懸而未決的,是基督信仰的核心──純潔、對生命的敬重、家庭的穩固、對上帝的愛,以及對福音本身的敞開。我們現在絕不能退縮!」
杜布森在2004年首次公開支持總統候選人,力挺小布希 (George W. Bush) 的連任,並敦促總統推動一項憲法修正案,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的結合。隔年,他將愛家協會的領導權交棒給現任會長戴利 (Jim Daly) 。
之後,杜布森創立了新的廣播節目《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的家庭談話》,並成立「詹姆斯·杜布森家庭研究院」,繼續在政治議題上發聲。
本刊於2006年的報導中寫道:「沒有人……比杜布森更積極地推動福音派與強硬的黨派政治結合。『家庭』這個詞不再只讓人聯想到棒球和蘋果派,而是成了一個戰鬥術語,一個高度政治化的詞彙。」
杜布森坦言,他知道自己的政治行動冒犯了許多人,甚至有許多福音派基督徒希望他專注於育兒教導。但他表示,當美國正陷於一場「價值觀的內戰」時,他無法接受袖手旁觀。
他曾問道:「我們基督徒真的需要被人喜歡到這種程度嗎?以至於在面對嬰兒被屠殺、同性戀宣傳散播至我們的孩子、青少年接受保險套及不道德的建議、以及婚姻制度被破壞時,選擇保持沉默?耶穌會忽視這些邪惡的行為嗎?」
在他人生最後的歲月中,杜布森是川普 (Donald Trump) 的堅定支持者。他承認,自己與許多福音派一樣,對川普的私生活及尖刻的言辭有所憂慮,但若候選人承諾任命支持生命 (pro-life) 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對他而言,比其他一切都更重要。
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川普任命戈薩奇 (Neil Gorsuch)、卡瓦諾 (Brett Kavanaugh) 和巴雷特 (Amy Barrett) 三位大法官後,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決,杜布森表示,這證明了他的支持是正確的決定
杜布森的妻子雪莉 (Shirley) 以及他們的兩個孩子,黛娜 (Danae) 與萊恩 (Ryan) 仍然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