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論壇訊】千禧世代是甚麼?你對他們面對的挑戰又有多了解?聖公會聖約翰座堂堂牧潘正行牧師早前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的講座中,強調千禧世代需要繼續有夢想,在現實的限制中依靠上主、找到盼望;同時,他寄語教會要平等地和千禧世代對話。
潘正行在新書《在失序中抱緊上帝——千禧世代的信仰心法》裡以過來人的身份,一方面探討千禧世代(Millennials)在失序的年代所面對的四大挑戰:沒有夢想、遠離信仰、過勞和孤獨,另一方面提出面對上述困境的時候要如何憑藉信仰走上歸心之路。
千禧世代又稱為Y世代(Gen Y),指的是在1981年至1996年間出生的人,潘正行正是其中一員。他發覺教會關注的往往是更年輕的一代,不再年輕的千禧世代面對的挑戰卻無人在意。他亦有感,若不是由身處同一世代的人來評論該世代,容易誤判,所以他的新書以過來人身份談及千禧世代面對的獨特挑戰,「糾正時代誤判」。
千禧世代面對的挑戰有多獨特?潘正行點出千禧世代成長在80、90年代,那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希望的年代——社會日益開放,人文與科技快速發展,手提電話到彩色電視,一切都朝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但千禧世代畢業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波波衝擊:亞洲金融風暴(1998)、911恐襲(2001)、沙士(2003)、日本311大地震和核洩漏(2011)、社會運動(2019)、新冠疫情(2021)。千禧世代不但財富遠不及上一輩,同時還承擔著置業、扶養子女、照顧父母的多重壓力,更面臨夢想破滅的現實。進入人生的中段,也開始有愈來愈多疑惑。「如果生命失去了熱誠,生命本身還有意義嗎?」潘正行引用書中的一句話,直言千禧世代正陷困局。
隱形的盼望——從做夢中看見上主
在〈傳說中的少年成不了神話難道最終只能成為社畜〉是書中的其中一個章節,潘正行笑言這個標題頗為「中二」(網路流行語,形容青春期特有的誇張自我戲劇化,例如誤以為自己是動漫主角或言行故作深沉),卻是千禧世代真實的寫照。他以摩西比照千禧世代——摩西雖然在埃及被法老的女兒撫養長大,卻始終懷有拯救以色列人的夢,所以當看見埃及人毆打以色列人,極度憤怒的他忍不住殺死了那個埃及人。怎料以色列人根本不領情,甚至「篤灰」,40歲的摩西只得逃往米甸(出二)——在人生的中場,摩西和千禧世代同樣驚覺夢想已破碎,但潘正行覺得上帝的帶領並沒有結束。他又提到〈隱形遊樂場〉這首歌,遊樂場和盼望一樣,其實是很隱形的。正如聖經希伯來書亦寫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十一1),潘正行覺得「如果你望到嘅,你仲需要盼望咩?」,所以千禧世代需要繼續做夢,以致能在現實的局限中看到上主的恩典和偉大,依靠上主找到盼望。人與人接觸的溫暖中拯救彼此
潘正行又指,千禧世代是歷來基督徒比例最高的一代,其中許多都是「信二代」,從小在教會成長;諷刺的是,這也是離開教會人數最多的一代。雖然教會往往會將他們的離開歸咎於懶惰,或對信仰有懷疑和掙扎,但加拿大一項調查卻發現,許多離堂者覺得教會的成員表裡不一,批判年輕人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模式,例如覺得弟兄留長髮或者姊妹紋身就不該返教會或事奉;此外,教會對具爭議的議題欠缺開放和坦承,又過份譴責當代流行文化,對社會參與度不足。種種因素加起來令他們對教會很失望,進而選擇離開。
在人與人接觸的溫暖中拯救彼此
潘正行認為,信徒初期定必會先吸收他人所詮釋的「二手信仰」,教會不應該批判提出疑問的人,更不應以一句「不要問只要信」草率回應。因為經歷對信仰有懷疑的階段,才能把「二手信仰」轉化為真正屬於自己的「一手信仰」。他又以多馬為例,指面對信仰上的疑惑,千禧世代渴望的是平等的對話和對待。他認為多馬並非多疑及小信,「他只是在尋求一個與主相遇的機會」。因此多馬尋找就尋見,最終能夠發自內心地說出「我的主,我的上帝」。
潘正行強調這本書不是要解決問題或者為困境提供答案,而是想帶領讀者一同思考自己,找回自己的心:我的夢想是什麼?和神的關係如何?需要休息嗎?自己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潘正行以他的書中最後一句勉勵聽眾:「我們縱然很想拯救世界,但可能我們的能力有很多的局限,一生人都未能夠拯救世界;但還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在人和人接觸的溫暖裡,我們可以拯救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