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黃君華)【時代論壇訊】近年青少年自殺數字有上升的趨勢,每逢9月開學的季節,都會出現學生自殺的新聞。最近有講座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可行的應對建議、辨識高風險個案,及幫助他們走出陰霾的經驗。當中,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鑽石堂堂主任林一君牧師分享從前接觸過一位有自殘行為年輕人的經驗,指聆聽和陪伴,有助年輕人找到生命的價值。
敏銳孩子心理需要 勿誤信坊間迷思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廖廣申醫生表示,學生的完美主義、對自我形象的過份關心、緊張的家庭和感情關係,以及公開考試的壓力,都是引發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他以幾個真實個案指出,受情緒困擾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尿頻、成績下滑、對學習失去興趣等情況,嚴重時甚至產生自殺念頭。他提醒大眾要敏銳學生的自殺警號,例如避開親友、拒絕溝通、忽然將至愛的物品送贈別人、談及死亡或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等。若然身邊人未能察覺他們的異常表現,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廖廣申指出,如察覺學生有自殺傾向,應先勸他們擱置自殺行動,然後協助他們尋找生存意義。他強調,情緒教育比知識教育更重要,要努力塑造孩子健康快樂的個性,且教導他們積極向上,以寬闊的胸襟和堅毅不拔的精神面對一切困難,即使學業成績表現一般,也能樂觀面對。
他續指,提出自殺的人,其尋死的衝動往往不會持續得太久。他們之所以發出自殺信息,大多是希望藉此獲得別人的關心,身邊人不應忽視其需要。他又表示,坊間有一些錯誤迷思,如「直接詢問一個沮喪的人是否想自殺,會增加他們的自殺風險」,他指這些說法完全缺乏根據,因為研究及臨床經驗顯示,這非但不會增加自殺風險,反而讓沮喪的人有機會說出心底話,有助緩解心中鬱結。廖廣申提醒父母不要故意與孩子對立,或對他們作太多負面批評,反而要及早讓他們接觸基督信仰和吸收聖經話語,使他們靠著上帝跨過每個患難。
「三不二同」應對自殺議題 避免強化無助感
林一君認為,青少年自殺這個複雜和敏感的議題,需要結合個人、家庭、學校、教會和社會的力量多角度處理,且要以「三不二同」的法則應對。當中「三不」是指不說教、不否定、不批判。她表示,大人應避免質問青少年人,應以開放式問題引導對話,並主動關心他們的感受。另外也要接納他們的情緒,而非以「別想太多」、「睇開啲啦」等否定說話回應他們,亦不宜用責備的方式強化其無助感。至於「二同」是指同行和同理心,要陪伴年輕人面對艱難時刻,並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聆聽他們內心的需要。
讓年輕人看見耶穌
林一君在與年輕人同行的經驗中深深感受到以愛相伴的重要,指有助防止他們進行自殘行為。她曾接觸過一位中學生,不知何故破壞學校的儲物箱,令雙手受傷。林一君跟他傾談後得知其父母正經歷離異,雙方都不願照顧兒子的起居飲食,令他連續3天沒有吃飯,還剩他一人獨自在家。最後,林一君與學校和家長達成共識,讓該學生暫居她家中,由她供應每日的伙食。該學生長大後憶述,當年得到林一君的照料,令他發現原來世上仍有人願意聆聽和愛護他。林一君相信,只要令到靈魂得救,別人自然會找到生命的價值和看到耶穌基督的真實。
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老師李奕亨也曾經得到林一君的幫助,在求學路上為他分憂、同行,最終渡過種種難關。他因著這些經歷,深刻體會上帝話語對學生的重要。他相信,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細個背嘅金句,呢啲時候聖靈會挑(金句)出嚟」,及時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所以,他鼓勵老師要向學生灌注正面思想,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即使孤獨無援,神都能藉此提提醒和幫助他們。他又分享自己會在學生的測驗卷上寫下打氣字句,使學生能夠從試卷裡感受到老師的愛和同行,減少學生產生負面的想法。
是次講座題為「擁抱『受困和病患』的教會系列──『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青少年自殺」,由城市轉化學院主辦,於9月18日晚上於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Methodist City Space和Zoom舉行,大會表示有40人出席實體聚會、200人參加Zoom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