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orothy Littell Greco)婚姻與信仰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其中有一點,我們特別少談論到:這兩種關係都會讓我們直接面對「失望」的感受。
雖然婚姻中的失望看起來以及感覺起來與我們對上帝、教會或其他基督徒的失望有所不同,它們卻有著相同的根源——期望。
我們每個人對別人都有所期望,對最親近的人更是如此。期待本身並非壞事。事實上,我們對配偶的某些期望,正是婚姻能夠成功的關鍵,而這些期望通常是在交換戒指前,就已達成的共識,如忠誠、誠實與忠貞等,屬於彼此共同的期望。
然而,我們往往也會對伴侶抱著主觀且未言明的期望,並鮮少在婚前輔導課程中討論那些期望。它們可能涉及家務分工、家庭假期的計畫,以及為了照顧孩子,誰應優先暫停其對事業的追求。
有些期望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丈夫在我們婚姻初期曾說:「我媽媽總會在感恩節做火雞和千層麵」),另一些則源於個性差異 (我在婚姻初期曾說:「我們能不能先找出一個對『準時』和『整潔』的共識定義?」)。雖然面對失望令人感到不愉快,但這過程有助於指出我們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引導我們學習如何根據眼前這位配偶的「真實樣貌」去協調出更健康、可行的期望。
我們不可能在不受到期望影響的情況下走入婚姻——同樣地,我們也不可能在沒有期望上帝和其他基督徒有「某些表現」的情況下走上屬靈旅程。「信仰上的期望」有許多源頭,例如來自講道、特會講員以及屬靈書籍;我也不認為有人能在閱讀聖經時,完全不會對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產生某種期望,例如:我們的物質需求將會被供應 (馬太福音 7:9)、上帝會保護我們免受傷害 (箴言4:12)、以及隨著認罪和禱告,我們身體將會得到醫治 (雅各書5:16)。
即使是最敬虔的基督徒,這些基於聖經的應許,都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引發困惑或憤怒——例如,剛貸款買房子沒幾天後就被裁員,或當孩子罹患癌症時。正如我們如何處理婚姻中的失望會影響婚姻的品質與持久性一樣,我們如何處理屬靈上的失望,也會影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的發展。
根據當前關於「信仰解構」 (deconstruction) 和「離棄信仰」(deconversion) 的討論熱潮,放棄信仰似乎是日益增長的趨勢。但失望未必會使我們遠離上帝,並且失望也不是人們背離信仰的唯一原因。幸好,在凱瑟琳 (Catherine McNiel) 與海格 (Jason Hague) 合著的新書《中期信仰危機:在懷疑、幻滅與困境中尋找出路》中,他們為讀者提供了令人欣慰的另一種選擇。
與其他聚焦於靈命旅程的知名著作 (如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和麥克拉倫的《尋找信仰》) 相似,兩位作者的論點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之上:信仰歷程中存在「可預測的階段」,其中包括迷失方向與解體的時期,並將這些階段命名為「承襲而來的信仰」(Inherited Faith)、「自信的信仰」(Confident Faith)、「中期信仰」(Mid-Faith),以及「有意識的信仰」(Conscious Faith),並將其繪製成一條從童年到成年的時間軸。(對像我這樣成年後才信主的讀者來說,或許會覺得作者提出的第一階段未必符合自身經歷。)
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人從「自信的信仰」進入「中期信仰」呢?作者在書中用大篇幅來探討這一問題。他們認為,邁向一種有意識且成熟的信仰,往往要經過一段屬靈曠野時期;這時期既令人不舒服、迷惘,甚至令人恐懼。作者們歸納出七種可能觸發曠野時期的導火線,統稱為「危機」。
但作者並未匆匆帶過這些導火線,而是為每個主題單獨設立章節並作詳細的探討。這些主題包括:懷疑、有毒的教會、濫權 (道德敗壞的領袖)、未蒙應允的禱告、長期的苦難、神學框架的崩塌,以及與上帝情感連結的失落。這本書的一大優勢,是作者帶領讀者穿越這些不同「曠野」的細膩方式。
「懷疑」被列在首位有其充分的理由。對信仰的懷疑是個常見——或許是最常見的——信仰危機的導火線。懷疑的起因眾多,例如對上帝本質的認知不足或誤解,以及當信念與現況出現落差時所產生的認知失調。舉例來說,我們許多人曾試圖理解全知、全愛、全能的上帝為何不阻止我們生活周遭的惡行,卻始終無法找到答案。因此,質疑上帝的品格或背離信仰,似乎成了舒解內心矛盾的最佳辦法。
然而事實是,我們永遠無法完全認識上帝,也無法解答所有的問題,因為在我們視線前的「玻璃」永遠是模糊不清的 (林前13:9-12)。我們是有限的受造物,就算用再多的清潔劑也無法讓我們清晰地看見一位無限且聖潔的上帝。作者鼓勵我們接受這一奧祕:「接受未解之謎」與「跟隨耶穌」並不衝突。與其認為質疑是「終結信仰的開端」,他們反而重新認定質疑為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質疑驅使我們與原先的信念摔跤,並再次委身於靈命旅程的方向。他們寫道:「既然沒有一條叫做『確定』的道路可走,我們於是選擇走在名為『信心』的路上。」
這本書每ㄧ章對信仰危機具體成因的探討都相當深刻扎實。然而,對我而言,第六章〈當我們的禱告不得回應時〉尤為震撼人心。我想,多數跟隨耶穌的人,都曾為某個具體 (而且合乎神心意的) 結果殷切、忠心地禱告,最終卻眼見希望與期待化為泡影。連耶穌自己也面對過這種現實:祂懇求天父將苦杯挪去,最後卻仍死在十字架上。
海格坦承自己曾反覆地向上帝祈求,盼望祂賜給患自閉症的兒子傑克開口說話的能力。他赤裸地敘述自己的痛苦,以及他最終如何領悟到「禱告可能變成一種我們試圖說服上帝,要祂照著我們心願行事的方式」。事實確實如此。海格的坦誠,以及那尚未得著回應的禱告,使他的結論更具分量:
即使我們無法掌控上帝的作為,即使我們知道上帝不會讓我們所有的夢想成真、或除去我們所有的痛苦,與上帝相處、學習如何活在祂的同在中,仍是值得的。
換言之,學習如何在黑暗中愛上帝,是非常寶貴且值得的事。作者們在書中提供了諸多可行的指引,幫助我們走過這段歷程。
在整本書中,作者始終清楚區分「人的惡行」與那位「良善、信實的上帝」之間的差異,幫助讀者從混亂與錯置的期望中,重新回到十字架面前。作者也提出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
我們如何以一種方式被塑造,使這世界撕心裂肺的痛苦,只會領我們走向受苦的耶穌,而不是像潮水一樣,把我們越推越遠,離那位親近傷心人的上帝、離我們所渴望的盼望和安慰越來越遠?
由於兩位作者以「天路同行者」的身份書寫,能夠指出並同理信仰生活中常伴隨我們的痛苦與困惑,使他們成為值得信賴的引路人。他們溫柔、牧養式的筆觸,讓讀者得以安心地去感受、去悲傷,以及哀慟那些在信仰危機中失去的部分。(我自己閱讀這本書時,多次意外地淚流滿面。)
兩位作者在書末指出,耶穌是帶領我們走出黑暗,進入青翠草場與安歇之處的「好牧羊人」。他們坦然承認:「我們也會在某些時刻感到迷失,」但也確信地提醒我們:「我們永遠、永遠不是孤單一人的。」並說:「我們會在這場中期信仰危機裡停留多久呢?沒有人能確定……但也無須急躁。我們的好牧羊人有的是時間。」由於信仰危機臨到時,我們往往會急於脫離困境,所以我們要記得:信仰從來不是一場短跑比賽,而是一生的旅程。
沒有人能預測未來將遭遇何種艱難與失去,也無法知道這些季節將如何影響我們的信心。但《中期信仰危機》這本書提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論證:在那漫長而黑暗的日子裡,唯有緊緊抓著耶穌,才能將懷疑、幻滅與失望轉化成更堅固、更可靠的信心。
Dorothy Littell Greco著有《中年婚姻:擁抱中年驚喜、挑戰與喜樂》,以及即將出版的《珍愛女性:根除並醫治美國貶抑女性的文化》。可以在 Substack 或她的個人網站上閱讀更多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