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11月20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大風之島》分享樂生故事 許雅婷揭疾病汙名與人權

(2025年11月17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邱國榮台北報導】獲2025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與百萬首獎的《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11月16日受邀於七星中會古亭教會分享其長達20年記錄樂生療養院的心路歷程。她指出,樂生院民的生命故事揭示國家公共衛生體制、疾病汙名與人權議題如何深刻影響個人命運,《大風之島》因此不僅是紀錄片,更是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

國家政策改變一個人一生

許雅婷回顧,日本殖民時期因對麻風病(漢生病)認識不足,政府以「防疫」名義實施終身隔離與強制節育,將病患集中在樂生療養院,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亦是如此,造成院民長期與社會斷裂。
她以院民當中的基督徒「富子阿姨」的例子說明,因政策不允許在院內撫養孩子,她的第一個新生兒曾被藏在床底櫃中照顧,最後仍被送往孤兒院;政策變動後,第二個孩子得以留在身邊,但第三個孩子雖可與父母同住,卻因戶籍登記在樂生附近,從小就學時受到外界異樣眼光,也造成親子關係裂痕。她說:「從一個家庭,就能看到國家政策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漢生病族群即將消失

她表示,醫學在1950年代後迅速發展,證實麻風病可被控制並非遺傳,但在當時資訊混亂的院區裡,許多院民因不識漢字、不識藥性,誤以高劑量自行服藥,造成嚴重副作用。直到疫苗普及與藥物取得便利後,台灣麻風病才逐漸消失,現今國內零星個案多為未接種疫苗的外籍人士。她強調,目前樂生院民是「一個即將消失的族群」,更凸顯保存其生命史的重要性。

聖望教會見證院民抵抗

許雅婷也提到,樂生設計於1930年代日治時期,其院區採王字形建築與分流動線,顯示醫療制度中的階級與隔離想像。院區內宗教勢力亦因資源分配而各自形成壁壘,反映弱勢群體在制度下求生的複雜處境。
她還提到,樂生療養院區內曾設有一座「兒童舍」,兒童舍與聖望教會皆由院內的基督徒共同興建,其中不少男性院民在樂生學習了製磚、燒磚等技術,最終合力完成教會建築以及兒童舍。如今,聖望教會(隸屬台北中會)成為樂生院區保存至今的歷史建物之一。她認為,紀錄片的價值不只是呈現院民的傷痕,而是看見他們「沉靜卻強韌的姿態」,以微弱的力量抵抗時代的無情。

讓受傷生命重新被看見

導演分享結束後,星中古亭教會牧師許雅婷表示,此次聆聽後深受震撼,也重新意識到,「一個人的遭遇,影響的不只是他自己,還會牽動家庭、群體,甚至整個社會與國家。」
她指出,導演以影像記錄下台灣歷史中受傷與破碎的一部分,使被遺忘的生命重新被看見。她強調,每個人的故事不同,但在耶穌基督裡,生命具有尊嚴與意義,而這也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價值。該紀錄片將於今年12月正式上映。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不赦之罪》談饒恕倫理 濟南教會香港團契引導思考 (教會公報)
蘇澳水災進入收尾階段 星中盡速協助申請急難救助金 (教會公報)
馬偕醫護隨隊出征東奧 以愛守護聽奧選手健康 (教會公報)
蘭大衛教會設教60週年 彰中藉運動連結情誼 (教會公報)
2025寄養家庭表揚典禮 南台中家扶感謝無私奉獻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