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最近重新翻譯及出版盧雲神父著作《流金歲月》(Aging--the fulfillment of life),並與塔冷通心靈書舍於十一月二十日在塔冷通心靈書舍合辦「老少同行──盧雲神父教你圓滿人生的祕訣」講座,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編輯主任堵建偉主持,並邀得崇基學院神學院榮休主任陳佐才法政牧師及生死教育學會會長謝建泉醫生主講,與不同世代的老中青透視人生的光輝歲月,吸引約一百二十人出席。
陳佐才(右圖)指,相比起無憂的兒童期、探索新事物的青少年期和追逐理想的成年期,老年期的時間過得慢,而且一點不簡單:「對於生活安定的長者,問題是遊手好閒和悶;而對於生活不安定的長者,就更是勞累不堪。」他引述盧雲神父的觀點說,社會文化形成一種以「能賺錢消費等於成功」的價值觀,結果已然失去工作能力或機會的長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變得無處容身,成為「『過氣』選手」。陳佐才認為,每個人都必定會步向年老,認同這種價值觀,無疑就是「認同人會變廢物。」
他形容長者的處境是被社會、朋友,甚至自我遺棄:「朋友都相繼離世,與新一代難建立關係,世界又走得太快跟不上,結果連自己也沒法認同自己的價值,由任社會定價自己為垃圾。」他直言長者的價值不是由社會決定,也不是從有沒有各種敬老政策、是否兒孫滿堂、有否人生智慧等條件去決定,而是他們本身有具其價值。
於對長者的關懷方面,陳佐才認為「唯有老少同行才可行」,這種同行必先要年輕人學習到耐性地與長者溝通,這亦可成為他日他們老去後,與後輩溝通的經驗。
謝建泉(左圖)亦引述盧雲神父的見解,指:「對於老年期,年輕時就要作準備。」他提出一個問題:「步入老年後,身體轉差,不能再工作,那生命如何可更有意義?」接著他亦引盧雲神父的一個解答:「今天只要有一人因為我而開心或得著幫助,今天就有意義。」於是他例舉一些因做義工而喜樂的例子,指做義工本身不僅是幫助別人,而是充實自己的生命,他更說就算長者也有獨特的義工角色:「曾有一位長者,他的義工服務就是出席大小活動,跟全場的人打招呼,令氣氛歡樂,這就是意義。」
而除了長者本身去找生命意義外,謝建泉亦提醒照顧長者的人:「盧雲神父曾說,照顧長者不是由強者照顧弱者,而是『相遇』的過程,彼此是平等的。」要營造這種平等的「相遇」,他提出了「四同」:
一、同在:每次與長者在一起的時候,就要把那段時間全歸於那位長者所有,表現專注重視。
二、同心:明白長者的心,切忌以自己的觀點去審度對方。
三、同步:長者的步伐亦時會變改,回應要有分寸,進退要得宜。
四、同行:不要跟他們講條件,例如要他們聽話才會怎樣做之類的「合約」;相反,無論長者肯不肯聽取意見,都要堅持與他們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