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趙崇明:以上帝的道挑戰自己的神學

我們讀聖經?聖經讀我們?
(2009年12月0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由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GCF)主辦的「論盡新品種」讀書聚會第三講已於十二月二日假聖安德烈基督中心舉行,主題是「我們讀聖經,還是聖經讀我們?」,講員為香港神學院學術主任趙崇明博士(右圖),與會人數約二十人。

字面解經是否保守?

趙崇明首先分享閱讀《新品種的基督徒》一書後的感想,然後再以對談方式與會眾交流有關讀經的問題。他表示,該書的大部分內容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些新的觀點,而大致上他亦同意作者的看法。例如,他認為作者對教會愈來愈存疑和持有批判的態度並不一定是壞事,原因是這樣做可以彌補偏見和一成不變的問題,這也是神學的作用,「神學的任務是批判教會的宣講。與徹底批判的哲學不同,神學是建基於信。而且,簡化的福音並不能幫助人們面對複雜的人生和世界。」

在討論環節中,主持人提問「字面解經是否一種保守的解經法?」趙崇明回應指,釋經法可簡單地分為幾種類別,包括字面、寓意和寓表解經法。上述三種方法在初期教會時期已經被人們使用,而字面解經法更在寓意解經法之後才出現。換言之,如果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前者未必是「最保守」的方法。至於某些華人教會過於強調以字面的意思解釋經文,可能是受宗教改革、敬虔主義等運動影響。「字面解經是有需要的,但也需視乎文本的體裁。其實每一種解經法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太強調字面的意思會過於強調歷史性,如果將歷史變為永恆不變的真理的話,那便有問題了。」

聖經是否無誤?

另外,談及到「聖經是否無誤?」的問題時,趙崇明認為聖經的內容的確有資料上的矛盾,但他引用《新品種的基督徒》的作者稱,「為何要當聖經是百科全書呢?」他又表示如何回答此問題牽涉聖經觀的問題,並指神學家Karl Barth認為「聖經不等於啟示,只有耶穌基督是啟示」,意思是上帝不會在祂以外找一樣東西作為啟示,「聖經不是上帝,始終有人為的因素,是可以有謬誤的。」

及後,主持人再提問:不同年代的基督徒都會引用聖經支持其社會道德觀,例如支持或反對奴隸制度、同性戀等議題,那是否代表「你是甚麼人便會從聖經中看到甚麼?」趙崇明回應稱,世界上沒有人能說自己不帶偏見去看事物,所以有人認為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最懂得合理化的動物。同理,「沒有人能脫離其背景(context)去閱讀聖經。」他續稱,這也是詮釋學的問題,因此新詮釋學(new-hermeneutics)對語言有新的看法,並把它視為行動者(actor),具有主動性。以「我閱讀聖經」一句為例,就是不應以「我」(閱讀者)作為主體,而是以「聖經」(文本)作為主體或行動者,「我」卻成為被動者,「雖然聖經不是上帝本身,但它是上帝的說話。我們要將它變為主體,這樣才可減低我們的偏見,並讓上帝的說話解讀我們的思想。而最理想的方法是採用靈修式的默想讀經法,安靜並放下自己,不要主導聖經文本,而是讓文本進入我們的心裡。」他補充,人們受多種偏見影響,包括教育背景、年齡、所屬教會的宣講等,因此難以完全放下所有偏見,而且上帝創造人也容許我們有個人的特點,「我們應反覆地用上帝的道挑戰自己的神學。」

 


其他新聞快報
板橋單親家庭服務 盼建立支持網絡 (基督教論壇報)
馬偕建構健康部落 傳愛到尖石 (基督教論壇報)
國家祈禱早餐會 牧師批動新聞 像「黑暗勢力」 (中時電子報)
瑞士公投 禁建清真寺尖塔 (中時電子報)
英國主教稱耶誕歌曲不正確 讓人臉紅 (中時電子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