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主題聖經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海地賑災與香港的國際視野

(2010年02月0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發生強烈地震已近竟月,死亡人數逾二十萬,當地政府亦宣佈,救援工作轉移至災後重建。香港傳媒對於今次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天災橫逆,報道甚詳。哀鴻遍野的景象,災民搶掠的混亂與倉皇,至今仍歷歷在目;對於當地救援的協調問題,當地政府的困乏顢頇,本地社會亦有所知悉。雖然如此,香港社會對遠赴海地賑災的國際救援組織大力捐輸,並沒有全面中止,即使向教會群體內望,相關的賑災活動仍此起彼落,在在顯示香港社會民智成熟的一面。事實上,從近年來就國際災難事件的捐款反應看來,說相對富饒的香港樂於向國際社會「輸出」愛心,是毋庸置疑的;吸引不少國際志願組織來港設立分部,既招募義工,更籌集資源,應付其他地區的需要。

  相比於一時一刻的慷慨解囊,深入而長時間的跟進委身,總是困難得多。這裡既涉及到香港社會的生活壓力和空間,也涉及國際視野的建立和培育。對一般巿民而言,要應付自己生活裡的種種需要和挑戰,已非輕鬆容易;面對遠在世界另一角,動輒關乎跨國連繫和利益糾結的世界大事,感到人微言輕,是人之常情。雖然個人可以做的功夫很有限,但亦非全無可為。例如在本地積極推動公平貿易的團體,近年就成果初現,在大型超巿貨架上的公平貿易產品,亦開始受人青睞──這一切皆始於數年前香港舉行世界貿易組織會議,相關的示威和文宣給香港社會所帶來的啟迪。

  香港其實早已是個國際都會。雖然從本地中文媒體上國際版面的篇幅和深度看來,香港社會的國際關注跟其現有的國際聯繫仍遠遠未成比例;但港人其實不乏更多關心的動力,且已漸漸在社會意識裡萌芽成長,過程肯定仍需花很大的力氣和更多的年日,但已足以讓人有所憧憬──香港在成為亞洲地區跨國聯繫集中地的同時,亦對不同地區的問題和需要,多一份實實在在的憐憫心腸,進而化成一份價值的持守和實踐。對於一個盼望成為「亞洲瑞士」的城巿而言,這一份蘊藏在社會脈絡裡的憐憫和價值,有其重要意義;不單警惕自己不成為跨國擄掠肆意擴張侵吞的幫兇,也叫這裡堪為上主使用,成為其他地區人民更大的祝福。這也是香港社會的位分。

  論國際聯繫,香港本地教會其實不弱。不過在教會的議程裡,國際關注常是叨陪末座,即使是有差遣宣教士到海外宣教的堂會,能夠有經合靈性與社會視野的,也非常見;不過兩者其實並非水火不容。經常被香港教會借鑑其擴充模式的超級教會──美國馬鞍峰教會,其國際事工「和平計劃」(P.E.A.C.E. Plan)對不同地區的需要卻有深入關心和具體行動。計劃和理念和成效如何,各方可以進一步評論。但觀乎香港本地教會經常只專注馬鞍峰教會的發展模式,而忽略其和平計劃,就值本地教牧和信徒領袖,捫心自問。
 


其他新聞快報
前光啟社長 鮑立德神父病逝 (中時電子報)
鄭元暢黑人楊宗緯 健走做公益 (中時電子報)
梁永善牧師分享會交代案件: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籌得八萬元救助海地災民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盧雲作品分享三 蔡怡佳:受傷的先知 渴望回家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