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陳日君:和諧不同「被和諧」

崇基基督教文化節
(2010年03月0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中大崇基學院主辦的第四屆崇基基督教文化節於昨日(三月二日)正式揭幕,開幕禮於五時半在該院利黃瑤璧樓一號演講廳舉行,由聖公會香港教省大主教鄺保羅及中大候任校長沈祖堯教授致辭。今屆大會主題為「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以此為題的公開講座亦於開幕前舉行,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何光滬(左二)、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關信基(右一)及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右二)主講,有超過一百人出席。

何光滬:「成為」而非「擁有」

在公開講座中,何光滬指「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這金句中,有三個地方很易令人有誤解:

一是「和睦」。「和睦」另一譯法是「和平」,其真正意思不應是「只求不傷感情,寧可是非不分」,因為締造和平需要的是公義,聖經說和平是公義的果實,中國人也說不平則鳴,因此追求和平的基礎是指出和改正個人和團體的罪惡。而仁愛與復和亦是追求和平的重要部分。

二是「有福」。他指中國人一般將福氣理解為「招財進寶」,事業、健康、子孫、名聲都豐富。但法國哲學家馬賽指「擁有」反而令人成為「被擁有物」的奴隸,被害怕失去的感覺所折磨,因此「有福」的真意是 to be(成為)而非 to possess(擁有)。而中文「有福」和英文"blessed"的不同語法,亦帶出意義上的不同:前者人是主體,後者人是客體。因此「有福」實指人這個客體處於喜樂、滿足的狀態,而非作為主體去擁有名利權位。

三是「神的兒子」。他指這不是指天子或萬人之上的統治者,也不是指甚麼特權階級,而是帶著公義、仁愛、喜樂進入天國,不求世界任何東西,只求神的恩典的「天國公民」。

關信基:從現實主義看和平

關信基則從古典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的角度去分析衝突與和平的問題。古典現實主義認為戰爭是必然現象,因為權力是人性,也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國家必然會為了爭取更多權利而出現衝突。古典現實主義學者認為有三個方法減少衝突:一是限制國家權力,二是建立超國家組織,但這兩點均難以成功,故只能盡量透過外交等手法去締造和平。

但核武的出現,形成了新現實主義。核武的「濫殺」性令一國即使率先以核武消滅敵人,也必會被對方的反擊所消滅。在這新形勢下,大家衝突不再因為爭權,而是為了安全,大家害怕被消滅,同時也害怕因錯誤信息和錯誤判斷而開戰,結果便在這種「恐怖平衡」下達致和平。這派學者分析和平不取決於人,而取決於系統。他們認為多極化是好事,多極化有助世界平衡。

至於政治現實中的道德性,關信基以博奕理論中的囚徒困境解釋:當大家都選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最終便帶來對雙方最壞的後果。因此在複雜的政治形勢中,現實主義者認為較道德的做法或許是選擇最小的惡。

陳日君:和睦要付代價

陳日君表示,「和平」簡單來說就是「沒戰爭」。他小時候也經歷過抗日戰爭,沒有食物,生活困苦,因此今日的香港非常幸福。他說常有人提到「合理戰爭」,例如被人攻擊沒理由不還手,他在同意之餘亦反問:「但戰爭從來沒解決過任何問題。」

談到和平、和諧,他說必須有公義、公道作基礎:「和諧必須是平等的和諧,不是被人『吩咐』和諧,令你『不能不和諧』。」他指財物上的公道有兩種,一是個人公道,付出多少,便得回多少。二是群體公道,不是只講經濟高速發展,不理貧富懸殊加劇,而是寧願發展慢一點,但確保人人也有尊嚴生活。

因此他認同民主,雖然民主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至少比由少數人決定一切好。他說在已經不和睦的情況下,的確很難製造和睦;能製造和睦的人,通常是一些不為自己利益的人,他們願意發聲,也願意為此付代價。在回應台下時,他進一步補充:「使人和睦的人」就像舊約先知,他們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由,上主吩咐怎樣便怎樣;另外,團結亦很重要,多些人集合起來締造和諧,力量自然大一點;最後,在爭取過程中或會帶來一些損失,例如摩西向法老爭取以色列人的自由後,以色列人反而受到更大勞役,令摩西面對責難──因此「使人和睦的人」確需向別人解釋,鼓勵大家接受一些眼前的艱難。

鄺保羅:使人和睦不只是維持和睦

在開幕禮上,鄺保羅亦指使人和睦(peace-making)不只是維持和睦(peace-keeping),也不等如向大眾妥協而犧牲個別人士的利益。他指「使人和諧」的真義是停止追求自我,多去餵養別人,希伯來文的「和睦」(Shalom)便有更高的意義,指一切的好處、豐富、最高的美善,而不單是生活上的和諧。他指使人和諧的過程應使人有所改變,並引述一位基督徒民權分子的話:「甚麼是公民權利?馬太福音第五章的登山寶訓都說了。」

沈祖堯:行公義不是為自己

沈祖堯坦言當日思考是否接受中大校長這個職位時,其一浮現腦海的金句就是今屆大會的主題:「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他指香港社會確實愈來愈不和諧,例如自己曾因點菜問題被罵、駕車被響號催促,亦有母親因升學問題而把女兒擲下商場,年輕人索k亦反映另類不和諧。

他希望自己上任後,能促進校園裡的和諧,讓各方互信尊重而非互相踐踏。他不介意中大學生畢業後是否人工最高,但卻夢想將來有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來自香港。他很喜歡「行公義,好憐憫」這金句:「但願我們行公義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好憐憫不是為了搏影相,而是存謙卑與神同行。」

崇基學院基督教文化節於昨日起至三月廿一日舉行,期間各項活動詳情可瀏覽:http://ihome.cuhk.edu.hk/~b109351/html/ Festival2010/Chinese/mainframe.html。

宣傳圖
 


其他新聞快報
伍偉亨獲鄧普頓神學獎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美國主要更正教宗派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桃園元宵節音樂會 (基督教論壇報)
朱奔野:災難來臨要倚靠主 (基督教論壇報)
網路傳福音正夯 真實接觸更有生命力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