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兼學術主任趙崇明,不但致力神學知識的講授,更努力筆耕,探究文化神學等課題,以文字拓展本港神學的深度和闊度。去年,他的個人作品《安息行旅》(基道),就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寫下他對安息神學的見解,並奪得第四屆金書獎(非神學及研經類),以及最近頒發的第卅一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文藝創作組年獎。
我們走訪了這位本港神學教育的中堅分子,述說他的信仰經歷──原來他中學時代並不喜歡讀書,亦曾經輾轉當過製衣業及社工近十年,才「半途出家」踏上神學教育之旅;而這漫長的旅途裡,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依從上帝的帶領,行在上帝的心意。以下為部分內容: 七七年,趙崇明在會考之後,受同學邀請上教會。起初是陪同學返,慢慢接受並信了主,其間沒有正式經過所謂決志的過程。後來,他轉到宣道會希伯崙堂(即他現在的母會)的聚會和團契,在那裡成長,「當時團契很興旺,除了有一班朋友相伴,還有很多機會查經、讀屬靈書,讓我愈來愈認識這個信仰。」
趙崇明比同屆的中學同學遲了四年唸大學,他起初想報讀中文大學歷史系,但由於英文科考得不好,沒辦法只好到理工大學(當年為理工學院)紡織及製衣學系唸文憑課程,他對此並沒有興趣,但為了有機會升學,也接受了。畢業後,他在製衣行業工作了兩年。那兩年,趙崇明還未找到人生方向。直至他看到一宗震驚全港的新聞──一九八二年,一名精神病人在寓所持刀斬死母親與妹妹後,再在樓下的安安幼稚園斬死四名幼童,釀成六死四十多人受傷的慘劇(後來成為電影《癲佬正傳》的素材)。「那些小朋友很無辜,那精神病人也無意殺人。這件事促使我想當社工,於是就報讀中大社工系──這是神的恩典,我沿用四年前的成績去報讀,結果獲得取錄。」趙崇明覺得,信仰是促使他想去做「人的工作」的因素,「當時我知道那是神的呼召,要我在社工這行業裡事奉祂。」
趙崇明在中大唸書的四年,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日子,「至中學為止,我不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只不過懂得考試,因此成績不錯。到了中大,我卻非常珍惜讀書機會。我走進圖書館,看見很多很多書,深深把我吸引住了。」走進了知識的寶庫,他開始看從來未接觸過的哲學書,第一部啟蒙作品是唐君毅的《人生之體驗》;他又隨意的旁聽哲學、社會學的課,還有參加戲劇演出,看了很多劇本,有助他思考人生。「那四年很精彩,但信仰就平淡了;當時我寧願上學多於上教會,喜歡看書多於看聖經,因為那時覺得哲學很有深度,聖經很沉悶。現在回望過去,其實是神的預備──後來我唸神學,以至現在研究的文化神學及系統神學,都需要哲學的基礎。」
趙崇明雖然在大學期間愛上哲學,但他沒有忘記跟上帝許的承諾,畢業後他當上了社工,一做就八年。「可以說是對神『還願』,但我也確實很喜歡那工作。」頭兩年,做的是註校社工,其後六年在防止虐待兒童會工作──多少與「安安幼稚園慘劇」有關,「那六年的工作很有意思,但又很吃力,因為我要輔導虐兒者,而他們大部分都很抗拒我們,不願意合作……他們的轉變很緩慢很緩慢,但我認定那工作很有意思。」
說到底,趙崇明還是念念不忘他心愛的哲學科。在八年的社工生涯裡,他不斷自修,報讀短期課程。而真正令他決心報讀哲學的,是八九年的大事──六四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