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真理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昨晚友人請客時,座上黃飛然老師問我:“這一期《真理報》上筆名珊珊那篇文章寫的是有關你嗎?提到一位有三個女兒的魏太太。"說來真慚愧,最近忙到什麼書報都沒機會閱讀。想想自己簡單平凡的生活,實在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大事,於是很肯定地對黃老師說:“珊珊和我不認識,怎麼可能寫有關我的事?一定是雷同巧合而已。"
原來黃老師說對了,珊珊姊妹在二月號《信心之旅》欄目「苦難中的新生」一文內引用了我寫過的一篇“死忌與生辰",與大家討論苦難在人生中的價值這個議題。能夠在眾多文章中被選來引用,最起碼是被認真閱讀過,認同過或否定過,才會採用其中的某段某句去闡述某個觀點。想到自己的片言隻字被得到如此重視,真叫我十分由衷的感謝。
"死忌與生辰"是在2002年感恩節寫的感想,是十五年夫妻恩愛和後來十五年孀居生活那個轉捩的心路歷程。(如果對這篇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網上二零零二年十一月號《真理報》經歷篇內找到,亦收集在2003年“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出版的“真情系列4”《活生活》一書內。)當時我的總結是:“假如今日有人問我,‘哪一段比較好?’我居然無法作出挑選。婚姻和獨身各有其優越獨特之處,各有各不同的豐富內容,......兩樣都好"。這個“好"字,在聖經一開首創世記第一章就多次出現,當事物處在被受造時那最合宜最恰當最本份的狀態時,神看著是“好"的。
何謂"好"?好,是因為身處在一個全然敞開,全然真誠,全然信任,全然交託,全然愛護的相互關係中。
珊珊姊妹奉勸各位:“難道,我們都要等到像魏太太那樣‘死後餘生’才去‘經歷’與神同在的‘依靠’嗎?”的確,大家千萬不要等到大難臨頭才去經歷與神同在的依靠。不過話說回來,我一直相信是神聽了我早年的禱告才讓我遇到了魏先生成為夫婦,而且在這個親密關係中經歷過全然信賴,後來在喪偶後才能自然而然對神有這般信賴。對我而言,前面一段“依賴丈夫”和後面一段“依賴上帝”都同樣有價值。當在“與聖靈相連”時得到新領受的“高境界”之際,沒有必要貶低那些一級一級讓人由下而上的階梯:那些在世屬肉體的經歷和領悟,這一生的生活內容。
"活這個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的必須,親戚朋友的關係,身體精神的滿足,喜怒哀樂的體驗,生老病死的經歷。""人生這段路途,有很多高低跌宕,陰睛圓缺。"我曾在某些文字上如此描寫我對人世間“生活"的理解。一生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有許多關坎要過,被困囿在厄境中無法脫離的,那是真的苦難;若是已經超越過去了的,不管曾經多高多低,均可以改稱為“經歷”,儲蓄在累積無形資產那存庫,非必要便無須經常提起。
時光流轉,那條走過的人生路,到今日已增添了六年多的歷史腳蹤,距離當年寫那篇感想時的座標已經有相當遠的路程了。現在我已榮陞為“祖母”,又一次進入一個新的“位份”。自從有了孫子之後,我才體會到“老”原來也可以是“好得很”的,“老”了才會有孫子,我才能當那個享受小傢伙們無窮樂趣的“外婆”呀!當然,少不免有些隨著年紀“老”而來的“病痛”。目前我生活中一件佔去固定時間的事是治療肩頸痛,因為這個痛症,令生活中用手操作的如伏案拿筆等都受到影響,這些是目前我在經歷著的,不知不覺便已抵達“老,病”的階段了。
在由出生到死亡的這條單程路上,每一個人的際遇都是獨特的。在路途崎嶇時,我通常會思考約伯的心路歷程鏡:"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1:21)“說了兩次,就不再說。"(40:5)"我從前風聞有您,現在親眼看見您。"(42:5)願與各位同路人互相勉勵。在此要特地多謝黃飛然老師和珊珊姊妹,為本篇能成文的緣故
|